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6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71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31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21.
2 20 kV高压输电线电磁辐射水平及防护距离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500 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 24-1998)中的预测模式对监测点周围地面1.5 m处工频电场进行了验证性监测,表明实际测定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基本吻合.通过对220 kV双回同相、双回逆相和单回线路下地面1.5 m、4.5 m、和7.5 m处工频电场变化趋势分析,预测了220 kV高压输电线产生的电磁辐射水平,以及不同房屋结构的防护距离.提出了220 kV高压输电线电磁辐射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2.
为切实提高工程监测成效,合理利用资源,提出基于改进K-means算法的排水管网监测点布置优化方法。以华东区域H市排水管网为案例,以23个原始监测点的监测数据为基础,通过原始数据处理,BIRCH预聚类确定优化监测点个数和初步优化监测点,再用K-means聚类确定最终优化监测点后,输出16个保留监测点位。经验证,监测点优化后对H市排水管网的数据输出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3.
大气颗粒物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具有不可降解性,它通过干湿沉降可转移到地表土壤和地表水体中,并通过一定的生物化学作用,转移到动植物体内,导致各种人体机能障碍,身体发育迟缓,甚至引起各种癌症和心脏病.  相似文献   
124.
根据丹东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点位现状,结合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及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的要求。考虑在新城区建设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点位。这样可以保证丹东市各行政区环境空气监测点位分布的均匀性,反映新城区主要功能区和主要空气污染源的污染状况及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领域都得以长足进步,随之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自然生态环境遭受巨大破坏,严重影响到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因而,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全球性话题。环境污染治理的基础工作就是对环境质量的准确监测,本文以空气质量监测为重点,研究了监测点布设相关问题,旨在为环境质量监测及污染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6.
本文以莆田市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监测点位进行优化调整为例,对监测点位进行了细致的优化研究,加密了莆田市近岸海域的监测点位,调整后的近岸海域的监测点位能客观、全面和准确地反映莆田市近岸海域的环境质量状况,以便更好地对近岸海域情况进行有效监测,为莆田市近岸海域环境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127.
以南京市为温室气体监测区域,以2021年1月和7月作为冬、夏季的代表,利用拉格朗日粒子扩散模型(LPDM)和K均值(K-Means)聚类算法对南京市已有的高塔点位进行筛选,研究温室气体监测点位布设最优位置。通过计算不同点位的城市CO2贡献度,最终确定了冬季和夏季各8个温室气体监测建议点位。结果表明,通过聚类算法筛选出的监测站点选址能对南京市大部分城区的温室气体排放具有相对最大的覆盖范围和较高的敏感性,能够有效反映出南京市CO2排放量的梯度变化,对南京市不同时空尺度上的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相对最好的监测效果。  相似文献   
128.
阐述了加强环境空气监测点位管理的重要性,指出了目前环境空气监测点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设置监测点位时,既要考虑监测点的位置和数量,又要考虑监测点周围的人为活动、流动污染源、固定污染源和面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9.
噪声不同高度的分布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 实验 淮安市环境监测站开展了固定和流动噪声源在不同距离,对不同高度建筑物影响的噪声监测,监测点设在该市淮海国际大酒店各楼层临近阳台的窗口,共设置7个监测点,监测点距离地面高度(垂直高度)分别为1.5 m、12 m、17 m、23 m、30 m、35 m、42 m.监测方法按照GB/T 14623-19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和<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噪声部分),监测仪器为噪声积分统计分析仪.固定声源监测频次:监测4次,每次测10 min,以等效声级(Leq)值参加统计;复合声源按功能区测量方法监测,监测4次,每次为24 h连续监测,测量每小时的Leq值,实测20 min,Leq值参加统计,同时记录车流量.噪声监测点见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