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9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65篇
基础理论   72篇
污染及防治   35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高菲  林威  王兰  王茜 《生态毒理学报》2020,15(2):201-209
镉(Cd~(2+))作为水环境中毒性较强的污染物之一,对水生动物各器官均造成了不良影响。为了了解镉对消化系统的毒性机理,研究了镉胁迫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肠道组织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依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Ⅴ类水质的镉浓度标准限值的1倍、5倍和9倍设置3个镉浓度组(0.01、0.05、0.09 mg·L~(-1))和1个对照组,分别处理24、48 h。结果表明,镉处理对大型溞肠道结构、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力均产生了影响。首先,随着镉浓度的升高,显微结构显示,大型溞肠道上皮细胞排列松散、不整齐,并出现"空泡化";内侧纹状缘严重脱落。亚显微结构显示,肠道微绒毛出现断裂、溶解消失现象;线粒体发生肿胀、空泡化,嵴断裂或消失。其次,淀粉酶活力显著降低(P<0.01),与镉浓度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脂肪酶活力在镉浓度为0.01~0.05 mg·L~(-1)时升高,在0.09 mg·L~(-1)时活力被抑制;胰蛋白酶在镉处理24 h浓度为0.01 mg·L~(-1)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镉处理48 h时,各浓度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镉对大型溞消化酶活力的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LOEC)为0.01 mg·L~(-1)。大型溞作为常用的毒理学监测动物,实验结果将为含镉废水排放标准的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2.
页岩气压裂返排液的水生生态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页岩气压裂作业过程产生大量压裂返排液,这类废液富含有毒且致癌的芳香烃、有毒金属和铀、钍、镭等放射性物质、石油类添加剂等,具有可生化性差和难处理的特点。这类废液若不经任何处理就进行排放,将给环境和人群健康带来潜在的危害和风险。目前尚不清楚它们的生态毒性效应。论文从涪陵页岩气开采基地采集了4口开采井(2号井、6号井-1、6号井-2和9号井)的压裂返排液,采用国家废水测试标准分析4种压裂返排液的水质理化指标,采用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大型溞(Daphnia magna)等标准毒性试验生物探究压裂返排液污染物体系的水生生态毒性效应,并研究水质理化指标与压裂返排液综合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采集的所有压裂返排液样品均具备较大的水生生态毒性效应。以斜生栅藻的96 h的半数效应浓度(96 h-EC_(50))或大型溞的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96 h-LC_(50))和毒性单位(TUa)为评价指标进行生态毒性分级,4个位点压裂返排液的生态毒性均为中毒及以上。压裂返排液的重金属、阴阳离子及有机物含量与其综合毒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这些污染物成分与其藻类综合毒性无显著相关性。但Li、V、Cu、Ga、Rb、Ba等6种重金属及Na+、Cl-等2种阴阳离子对压裂返排液的溞类综合毒性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依次为LiGaBaCl-VNa+RbCu。因此,在对压裂返排液进行处理时,这些与毒性相关的污染物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163.
为了解氮磷浓度对生物操纵效果及同时恢复水生植被的影响,以小球藻、大型溞和金鱼藻分别作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大型沉水植物的代表,模拟自然条件研究了不同氮磷浓度对三者生长和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金鱼藻和小球藻共培养时,在氮浓度介于2.92~12.60mg·L-1、磷浓度介于0.06 ~0.85 mg·L-1,金鱼藻增长不明显,甚至出现负增长;而小球藻的增长率则远高于金鱼藻.小球藻和大型溞共培养时,氮、磷浓度分别为1.26~ 10.53 mg·L-1和0.04~1.16 mg·L-1时均占据优势,对小球藻的抑制效果显著,抑藻及氮磷去除效果明显好于金鱼藻和小球藻共培养,而且磷的去除效果优于氮.三者共培养时,在氮浓度介于3.15 ~23.92 mg·L-1、磷浓度介于0.07 ~0.64 mg·L-1时,大型溞与金鱼藻的增长率都较高,而小球藻则维持在较低的增长水平,水质改善效果较好;当氮、磷浓度分别升至25.95 mg·L-1和1.18 mg·L-1时,大型潘和金鱼藻的增长率均下降,水质变差.大型溞和金鱼藻的联合控藻效果好于其单一的控制效果,该效果明显受到氮磷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4.
联苯胺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的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联苯胺对大型溞(Daphniamagna)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联苯胺对大型溞的ρLC50, 24h、ρLC50, 48h值分别为 1. 73mgL-1和 0. 89mgL-1. 21d生活周期试验结果表明,大型溞的生殖是对该化合物最为敏感的慢性毒性指标.联苯胺对大型溞生殖的无可见效应浓度(NOEC/Reproduction)为 0. 004mgL-1,最低可见效应浓度(LO EC/Reproduction)为 0. 012mgL-1.并据此计算出该毒物的最大允许浓度(MATC)为 0. 008 9mgL-1. 表 3参 19  相似文献   
165.
以大型蚤(Daphnia magna)为模型生物,测定了20种苯砜基乙酸酯类化合物在静态实验系统中的急性毒性效应,应用电荷模型方法对化合物的急性毒性进行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SAR)研究,结果表明,电荷方法建立的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自由度校正的相关系数r^2adj=0.922),在所应用的诸多参数中,MW(分子量)、Qo(化合物中氧原子所带静电荷的平方值的和的平方根)、Q^2s(硫原子所带静电荷的平方值的和)三个参数的统计意义最为显著,对预测模型的分析可知,化合物中的基团-SO2-是活性中心,另外,两个含氧基团-NO2和-CO2-对化合物的活性也有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6.
于瑞莲  赵元慧 《环境化学》1998,17(5):451-456
测定了24个取代苯胺和苯酚类化合物在不同PH下对大型蚤的24h半数抑制浓度24h-IC50。结果表明,苯胺类的毒性随PH的升高而增大,酚类的毒性随PH的升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167.
研究了苯胺与甲基苯胺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的单一毒性及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采用相加指数法(AI)和混合毒性指数法(MTI)进行评价,结果均为协同作用,并进一步证明混合物的配比对评价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8.
以城市综合污水处理厂污泥的浸提液对Daphnia magna的24h急性毒性为指标,研究了污泥放置时间与其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污泥对Daphnia magna的急性毒性随旋转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大,但在旋转两个月后毒性趋于稳定。对放置3d和84d的污泥,利用TIE(毒性鉴别评价)方法对其浸提液进行了毒物特性鉴别,结果表明,放置3d的污泥,浸提液毒性主要由酸性条件下易挥发的物质引起,放置84d的污泥浸提液中的毒物主要为金属离子和易与酸碱反应的物质。  相似文献   
169.
Galassi S  Guzzella L  Croce V 《Chemosphere》2004,54(11):1619-1624
Complex mixtures of toxic substances occurring in surface waters are difficult to characterise by chemical analyses because each compound occurs at a very low concentration and requires a specific analytical method to be identified. Ecotoxicological tests on water extracts can be used as a screening tool to evaluate quickly and simply the overall quality of a water body with regard to micropollutant contamination. In this work, a pre-concentration procedure based on solid-phase extraction (SPE), suitable for both biological testing and analytical determination, is proposed. The extraction procedure is an improved version of a methodology used to evaluate the toxicity of organic micropollutants occurring in surface waters. It offers the advantage of using disposable commercial cartridges, which are easier to manage than the columns prepared with macromolecular resins. Water extracts from two representative Italian rivers, characterised by a different gradient of potential contamination and prepared according to the new concentration techniques, are used. The acute toxicity of the water extracts is tested on Daphnia magna and the bioluminescence inhibition in Vibrio fischeri. Criteria based on the concentration factor (CF) are proposed for assessing the hazard to aquatic life due to the exposure to toxic substances in surface waters. The aim of hazard ranking is to focus analytical efforts towards those samples that show the highest toxic potential.  相似文献   
170.
有机毒物对水蚤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征涛  金琼贝 《环境化学》1994,13(3):263-265
对水蚤的毒笥试验数据是被广泛用于评价化合物水生生态效应的重要依据,检测有机化合物的毒性时,需特别注意待测物的难溶性,挥发性及易光解性,检测了多种氯代芳烃的EC50值,其18h的结果与24h的结果相近,检测了24种硝基芳烃的毒性,不同方法计算的EC50值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