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8篇
  免费   257篇
  国内免费   863篇
安全科学   27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52篇
综合类   1921篇
基础理论   288篇
污染及防治   129篇
评价与监测   270篇
社会与环境   326篇
灾害及防治   4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170篇
  2014年   157篇
  2013年   227篇
  2012年   254篇
  2011年   241篇
  2010年   190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2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巢湖近代沉积物及其间隙水中营养物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湖泊沉积物及其间隙水中的营养盐对于研究湖泊营养盐的生物地球化学和湖泊营养状态的历史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系统研究了巢湖东、西湖区沉积物和间隙水中营养盐的剖面分布特征及其营养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巢湖近代沉积物中营养盐含量总体上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上层沉积物(1~15cm)中TOC(总有机碳)、TN(总氮)、TP(总磷)和Pi(无机磷)的含量都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从西到东逐渐减小,含量的大小顺序为C1C3C16;东、西湖区下层沉积物(15~30cm)中TOC、TN和TP的含量差异不明显,分别在5mg.g-1、0.5mg.g-1和0.45mg.g-1左右变化;Po(总有机磷)在整个剖面上的分布则相反,总体上从西向东逐渐增大,含量大小顺序为C16C3C1.沉积物间隙水中的营养盐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与沉积物相似,西湖区两个点(C1、C3)沉积物间隙水中的营养物浓度总体上高于东湖区的C16点,大小顺序为C1C3C16,间隙水中的氮、磷酸盐、硅酸盐处于协同变化.间隙水中的氮与沉积物总氮含量密切相关;西湖区间隙水中的磷与沉积物磷含量密切相关,但在东湖区相关性不显著.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浓度都明显高于上覆水体,表明沉积物中的营养盐是水体营养盐的主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982.
通过对青海湖 地区刚察县泉吉乡草地土壤入渗实验、孔隙度测定与粒度测定,研究了高 草地土壤与低草地土壤的入渗特征和土壤蓄水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高草地土壤的稳定入渗 率较大,平均为3.1 mm·min-1;低草地土壤的稳定入渗率较小,平均为1.6 mm·min-1;高草地达 到稳定入渗的时间较低草地短80 min 左右。通用经验公式对青海湖泉吉乡高草地土壤入渗实验 数据的拟合最为适合,而霍顿公式对于低草地土壤入渗实验数据拟合最为适合。高草地草本植物 根系发育深,受根系影响的土壤疏松层较低草地深厚是造成高草地土壤渗透性较低草地大的主要 原因。青海湖土壤粒度成分较粗,土层薄是该区土壤稳定入渗率较黄土大和在较短时间内能够达 到稳定入渗状态的主要原因。虽然青海湖地区土壤渗透性较强,但该区土壤厚度较小,土壤水库 蓄水能力有限,调蓄能力较差,不能满足乔森林发育的需要,但基本能够满足草原植被生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983.
根据青海湖流域土壤类型图采集了49 个表土样品,研究了这些样品的有机碳和黑碳的 含量特征及其储量。研究得出:六类土壤的有机碳含量都比较高,说明青海湖流域土壤的储碳能 力比较强;总体来说,六类土壤的黑碳含量都不高,但是焦炭的含量是相当高的,而烟炱的含量 较低;焦炭和黑碳的相关性极高,说明焦炭是黑碳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说明二者具有相同的来 源;由于焦炭主要是由生物质燃烧生成的,故而这六类土壤的黑碳也多是由生物质燃烧生成的; 六类土壤总面积为18416.15 km2 (占流域土壤总面积的78%),有机碳总储量为119.56×106 t, 黑碳总储量为4.36×106 t。  相似文献   
984.
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被认为是真实掌握规划的实际环境影响、促进规划与环境协调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规划环评工作的不断推进,国内陆续开展了跟踪评价相关研究工作,但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的相关研究却少见报道。本研究以云南省泸沽湖风景区规划为例,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就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的目的、技术路线、评价内容、跟踪评价对规划的作用机制等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85.
AS/PDM复合混凝剂对冬季太湖原水除藻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与硫酸铝(AS)制成的系列稳定AS/PDM复合混凝剂,用于冬季太湖原水的除藻效果研究.通过混凝除藻实验,考察了复合混凝剂加药量、AS与PDM复配质量比(20∶1~5∶1)、PDM特征黏度(0.55~3.99 dL/g)对除藻效果的影响,分析了使用复合混凝剂替代预加氯工艺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对原水使用AS、AS/PDM(0.55/20∶1~3.99/5∶1)复合混凝剂后的余浊达到2 NTU的水厂沉淀出水浊度标准时,其加药量(以Al23计)分别为4.24 mg/L、 3.96~1.87 mg/L,除藻率分别为83.00%、 87.52%~90.93%;加药量为4.24 mg/L时,其除藻率分别为83.00%、 88.29%~97.66%,余浊分别为2.00 NTU、 1.76~0.43 NTU.对加氯水的加药量为4.50 mg/L时,AS/PDM(1.53/10∶1)复合混凝剂对原水的处理效果优于AS对加氯水的处理效果;AS/PDM(3.99/5∶1)复合混凝剂对原水的处理效果优于AS、AS/PDM(0.55/20∶1)、AS/PDM(1.53/10∶1)复合混凝剂对加氯水的处理效果.因此,AS/PDM复合混凝剂可明显提高AS对冬季太湖原水的处理效果,与单独使用AS相比,余浊达标时节省加药量,加药量相等时提高处理效果.此外,使用复合混凝剂还可替代预氯氧化工艺中加氯对混凝除藻作用的部分功能,有利于提高水质安全性.  相似文献   
986.
红枫湖沉积物中酸可挥发硫化物及重金属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为调查位于喀斯特地区的饮用水水源地红枫湖水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情况,测定了14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的酸挥发性硫化物(AVS)和同步浸提重金属(SEM)含量, 并对AVS、SEM和[SEM]/[AVS]的大小及平面分布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内表层沉积物SEM与AVS比值的变化范围为0.007~0.033, 平均值为0.018. 通过[SEM]/[AVS]的值并结合间隙水及表层水中重金属的含量, 可以推断目前红枫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对水生生物不具有毒性. 但对单个重金属而言,与毒性效应阈值的比较结果表明,Pb、Cd、Cu具有对底栖生物产生毒性作用的潜在风险.本结论对红枫湖的疏浚及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87.
滇池沉积物中磷的释放行为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滇池分为草海和外海两个水体,且草海污染较外海严重,但是外海的藻类爆发的频率和强度都高于草海。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了滇池草海与外海沉积物中磷的释放行为及其藻类爆发程度不同的原因。结果表明,两个沉积物中磷的释放动力学都表现了非单一的扩散过程,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描述释放过程。草海比外海总磷高7倍,但是在水中的释放只高2倍。对两个沉积物而言,由于与表面附着的磷有竞争作用,溶解胡敏酸的加入都显著增大了磷的释放。与草海相比,外海的水交换速率慢、水深浅、沉积物有机质含量低、内源磷释放强以及对外源磷缓冲能力弱,这些特征都是有利于藻类爆发的条件。研究表明抑制滇池藻类爆发要同时考虑对外源磷和内源磷的控制。  相似文献   
988.
城市浅水湖泊沉积物磷形态分布及其与间隙水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典型城市浅水湖泊莫愁湖沉积物中磷形态及间隙水中TDP、PO43--P含量的垂向分布情况,沉积物中IP是TP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湖泊富营养化密切相关的Fe-P占IP的30%左右,Or-P占TP的30%左右。柱状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垂向分布规律比较复杂,但基本上随深度先增后减的趋势。沉积物中TPI、P、Or-P、Ca-P、Fe-P、DP之间都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与Al-P、Oc-P的相关关系不明显,间隙水中TDP、PO43-P浓度与沉积物中Or-P含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相关程度并不高,与其他形态则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89.
城市人工湖泊引调水方案优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龙湖这一具有复杂边界的城市人工湖泊,建立基于无结构网格的二维水流水质耦合计算模式,并进行守恒性验证。提出适用于湖泊引调水方案优化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反映调水流态的流场评价指标和反映水质改善效果的水体置换评价指标。利用该评估指标体系进行龙湖引调水方案的优化研究,对不同进水口位置、进水口水量分配和水下地形的调水方案评价指标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到推荐的优化方案,即:3个进水口分别布置在水湾4,水湾6和水湾10;进水口水量依次为4.5m^3/s,8.5m^3/s和3.5m^3/s;水下地形在满足龙湖湖区区域水体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平底或缓坡地形。  相似文献   
990.
文章以鲁北平原山东省广饶县为例,阐述了咸、淡水形成的地质背景、咸淡水变化带形成与演化;分析了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水引起的咸水入侵的历史与现状;采用非确定性模型方法对咸水入侵趋势进行了预测,提出了缓解咸水入侵的对策与建议。取得的主要认识和结论为:(1)鲁北平原自山前冲洪积扇向莱州湾滨海平原,地下水水质具有水平和垂直分带特征;(2)20世纪70年代中期大量开采南部地下淡水后,地下淡水水位持续下降,破坏了咸淡水之间的水动力平衡,北部咸水向南入侵,引起淡水咸水、机井报废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3)预测结果表明,在不采取调控措施情况下,咸淡水界面以每年平均240m速度向南部推进;(4)人工回灌、营造淡水帷幕并减少淡水区开采量是防止咸水入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