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6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52篇
安全科学   11篇
环保管理   291篇
综合类   671篇
基础理论   83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73篇
社会与环境   317篇
灾害及防治   13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41.
山东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检验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反映的是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呈现倒U型的曲线关系.在对二次函数、三次函数以及对数函数等3种模型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考察了山东省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结果表明:二氧化硫排放量和烟尘排放量比较符合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转折点分别为人均GDP 5 029和1 881元,发生的年代分别为1994—1995年和1990—1991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仍处于上升阶段,曲线的转折点还未达到.政策分析表明,建立官员环境保护考核机制,不仅与环境保护投资的增加存在时间上的一致性,而且在污染物排放防治上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942.
四川汶川地震对生态系统破坏及其生态影响分析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利用多平台、多分辨率遥感数据,监测了四川汶川地震灾前、灾后地表覆盖的变化,分析了地震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破坏及生态重灾区各生态系统类型破坏的分布特征.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建模、空间复合分析等手段,研究了地震对灾区生态承载力、生境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地震对灾区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灾区因地表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导致区域生态承载力下降,生境破碎化,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943.
河北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6年1—12月的水质调查数据,运用水质质量单项标准指数法、综合指数(WQI)法和富营养化评价法,对河北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河北省近岸海域水质基本保持稳定,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整个海域属轻度污染区,呈现富营养化趋势,表现为南高北低;但不同海域主要污染物变化较大,其中秦皇岛海域主要污染物为石油和PO43--P,唐山和沧州海域主要污染物为石油和DIN.   相似文献   
944.
黑龙江省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收集1986~2000年黑龙江省79个县市农业生产资料和30个气象台站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应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方法将粮食产量分解为气候产量和经济产量,然后用EOF方法分析了粮食产量、气候影响程度指数、≥10℃积温、生长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15年间全省粮食产量稳步增加,气候变暖趋势明显但降水变化不显著,变暖对粮食生产有利,降水的变化未对粮食产量产生实质影响。15年间气候影响程度总体增大,但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具有时空差异性:1986~1993年北部和西南部积温增加明显,粮食产量增加大于东北部和东南部;1993~2000年东北部和东南部积温增加明显,粮食产量增加超过北部和西南部。  相似文献   
945.
海南省自然生态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自然生态承载力是当前国际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提出按照各类土地的实际生产能力和实际生态服务功能计算各类土地的生态承载力,将消纳污染和水资源的供给功能纳入区域自然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并简称该方法为"实际供给法"。依据海南省统计年鉴资料和生态调查资料,应用"实际供给法"计算和分析了海南省1952~2004年自然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特征:①海南省自然生态承载力长期持续增长,由1952年的7.0804hm2/人上升到2004年的8.5984hm2/人,增加了1.5180hm2/人,年均增长0.4%;②可再生资源生态承载力占总生态承载力的绝大部分,1952年和2004年分别占98.6%和92.3%,而不可再生资源生态承载力仅分别占1.4%和7.7%;③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呈跳跃式下降,从1952年的6.8165hm2/人下降到2004年的0.4473hm2/人;耕地、海域和淡水水域的承载力呈上升趋势,分别从1952年的0.1277、0.0057和0.0001hm2/人上升到2004年的2.6066、3.1192和1.1468hm2/人,其它土地类型生态承载力变化不明显;④在生态承载力组成中,水资源比例由大到小变化显著,从96.3%下降到5.2%,耕地、海域的比例由小到大变化显著,分别从1.8%、0.1%上升到30.3%、36.3%,其它土地都由小到大,但所占比例较小;海域、耕地和水资源是海南生态承载力的主要贡献因素,三者之和占到总量的71.8%~98.2%。并分析了海南省自然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946.
采用能源弹性系数分析法,利用统计年鉴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提供的数据,对山西省火电行业产生的大气污染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现阶段的常规模式发展下,山西省火电行业污染严峻,将在很大程度上加剧当前山西省大气污染严重的态势;定义火电生产弹性系数为0.8时的发展方式为预警模式,在该模式下污染可得到一定控制;只有当进入火电生产弹性系数为0.5的和谐模式发展时,才能大幅减少SO2和NOx的排放.建议通过采取强化宏观调控、严格审批以及加强技术改造,将山西省火电行业的火电生产弹性系数控制在0.8以下.   相似文献   
947.
以1998─2005年辽宁省14个城市工业污染源数量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工业污染源在省、市、区域3个层面上数量变化的特征;指出造成差异的2个主要影响因素,即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讨论了工业污染源数量变化与废水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辽宁省工业污染源数量区域差异变小,但仍然集中在沈阳、大连和抚顺等城市,营口工业污染源数量增加较快;污染源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区域特征有较好的相关性,哈尔滨-大连产业带也成了“污染密集带”;经济发展是污染源数量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家产业政策通过影响经济从而间接影响污染源数量和质量,而环保政策则直接影响环境保护的方向和环境治理的力度.   相似文献   
948.
苏南丘陵区林地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研究了苏南丘陵地区马尾松、毛竹、麻栎、杉木4种林分土壤的蔗糖酶、酸性磷酸酶、脲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土壤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最高,毛竹林土壤脲酶活性最高,裸地土壤3种酶活性均最低;3种酶活性在土壤剖面中呈自上而下逐渐减小的趋势,蔗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较大,脲酶活性相对变化较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分别与全N、有效P、有机质在α=0.01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且2种酶之间在α=0.01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蔗糖酶与Pb在α=0.05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酸性磷酸酶与Cu、Pb在α=0.01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脲酶与全P、有机质、Pb在α=0.01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与容重在α=0.01水平下呈显著负相关,与全N、酸性磷酸酶、Cu在α=0.05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3种酶与全N、有效P、有机质、Cu、Pb之间呈非线性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对4种林分土壤肥力起主要作用的因子主要包括: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全N、有效P、速效K、有机质.3种酶可作为较理想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49.
江苏省“十一五”环境压力与调控响应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利用环境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分析江苏省在实现“十一五”环境规划目标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压力现状及其作用过程,识别关键环境压力因子并提出相应的环境调控方案.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对环境压力具有良好的响应关系,其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太湖流域水质指标已成为制约江苏省“十一五”环境目标顺利完成的瓶颈;提出的环境调控响应方案分为环境保护对策及环境保护工程两部分,前者主要涉及到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及大气污染防治,后者包括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工程、循环经济建设与工业污染治理工程、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控制工程、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工程等.   相似文献   
950.
本文阐述了山东省鸟类区系的组成,提出了鸟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