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2001-2010年环境和经济统计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总量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排污强度逐年下降;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是其排放重点源区;工业化水平、石油开采与加工、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工业行业资源利用效率以及污染源数量是影响近年来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水石油类污染物排放的主要因素。长远来看,延伸石化行业产业链、提高高附加值产品产量和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有效发挥产业规模集聚和污染集中治理效益,是控制区域石油污染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东北三省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针对改革开放和产业结构大调整前后的4个典型年份,从工业污染源空间特征出发分析了东北三省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的变化趋势,并详细讨论了重点污染物排放的时空演变规律. 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工业污染源主要分布在哈大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以及辽宁省中部及沿海地区,且有不断集中的趋势;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以及污染物排放总量都呈不断减少的趋势;东北三省主要污染物为挥发酚,CODCr,石油类及汞;有机污染物排放量高于无机污染物,其中挥发酚、石油类的主要排放区域变化很大,污染物排放区域转移趋势明显;CODCr和汞的主要排放区域变化不大,有新污染城市出现; 20年间东北三省废水排放量比例变化不大,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排名却变化很大.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能源消费和CO_2排放都呈增长趋势。文章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城市及其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城市居民生活能源消费CO_2排放的研究进展;通过对比分析城市能源消费CO_2排放影响因素及其城市间的差异,得到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是城市能源消费CO_2排放的主要促进因素,能源强度下降对CO_2排放的降低起主导作用。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中高碳能源所占比例的变化、能源技术水平的发展和相关政策的完善、城市形态等因素,对城市能源消费CO_2排放的影响作用存在差异。影响因素在同一个城市区域的不同时段内对CO_2排放的影响作用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来自城市的发展以及影响因素自身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空气污染指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以2001~2010年我国42个城市逐日空气污染指数、主要污染因子、空气质量级别和空气质量状况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近10 a我国空气质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大气受燃煤影响较为严重,可吸入颗粒物为主要污染因子,空气质量状况以优、良和轻微污染居多;空气质量季节变化明显,冬季空气污染最严重,夏季最轻;从年际变化看,空气质量表现出逐年好转趋势;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在区域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由南到北、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变差的趋势.对空气污染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局地污染和西北地区沙尘传输造成的自然降尘是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源;气象要素对大气污染物有制约关系,空气污染指数与降水量、风速、逆温线性相关;地形的空间差异影响着气象条件的分布,进而对空气质量的空间变化产生影响;人类活动对城市空气质量也存在一定的影响,且具有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5.
佛山市中心城区工业污染源排放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以广东省佛山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在分析城区工业污染源排放与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应用中尺度气象模式MM5耦合空气质量模式CALPUFF的方法,模拟了中心城区工业污染源排放SO2的扩散传输过程. 在考虑周边污染源及本地污染物的情况下,发现ρ(SO2)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变化趋势一致,表明模拟方案可较好地反映ρ(SO2)的时空分布特征. 分析中心城区工业源排放时空分布模拟结果发现,工业污染源排放与分布特征和气象环境是影响城区工业源排放SO2的时空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以2004牟-2012年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DAE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山东省17地市生态效率及其变化特征进行测评.结果显示:山东省生态效率呈现波动变化,各地市之间差异明显,有6市达到了效率最优,烟尘、工业固废、工业粉尘和SO2是影响非前沿面城市生态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各地市资源效率与环境效率存在差异,环境效率发展较好的城市数量多于资源效率;技术进步对生态效率的提高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驱动技术创新、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循环经济是山东省提升生态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城市空间扩展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特征。论文以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福州和台北为例,以不同时段的遥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和城市统计资料,借助GIS技术提取城市空间扩展信息。在此基础上,采用扩展速度、分维数、紧凑度等方法对福州和台北1988-2010年城市空间扩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2 a来,福州城市建设用地年均扩展速率为台北的4.03倍,福州城市用地快速扩展,与台北形成明显的差异;福州城市空间扩展类型前期以外延类型为主,后期转为外延扩展与内部填充并重,而台北城市空间扩展类型则是以内部填充为主;福州和台北都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政策与规划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但各因素的主导作用不同,导致两地城市空间扩展特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李昀  魏鸿杰  王侃  张招招  于旭彪 《环境科学》2019,40(4):1751-1759
溶解性有机物(DOM)是水体质量的综合性指标,反映了流域内经济发展和治理保护等多方面因素,可为流域水体保护提供依据.本研究采集了宁波市4个不同城市化程度的区域内的河流样本,运用三维荧光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EEM-PARAFAC)对水体中DOM进行解析,探讨了区域土地利用与DOM的关系.结果表明城市化在含量和组成两方面影响了流域水体中DOM的特征.城市区域(DOC=3.18 mg·L-1)和城乡结合区域(DOC=7.45 mg·L-1)水体中DOM的浓度远高于城市化程度较低的农村区域(DOC为2.16~2.62 mg·L-1,ANOVA,P<0.001).EEM-PARAFAC解析得到7个荧光组分,主要可归为类腐殖质和类蛋白质类物质.其中,城市区域DOM以类腐殖质物质为主,占比达到61.3%;而城乡结合区域由于受到更多的生活污水排放影响,类蛋白质物质的比例最高为59.4%;相比之下,农村区域虽然DOM浓度相对较低,但类腐殖质物质占比达63.6%~65.7%,面源污染是主要原因.主成分分析表明城市化发展对水质具有重要影响,在城市化初期污染主要来源于生活和工业污染源,当城市化到一定水平污染物更多来源于路面径流.本研究表明EEM-PARAFAC可以半定量辨析水体污染源,可为不同的区域水质恢复与治水策略制定提供针对性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
基于WRF-CMAQ空气质量模型,采用开关污染源排放的敏感性试验方法,定量分析了淮海经济区核心区污染排放对京津冀区域、"2+26 "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汾渭平原地区和长三角区域PM2.5的贡献.结果表明,对京津冀区域,污染贡献比例最大值出现在10月份,同时对不同城市的贡献值在10%以内变化;对" 2+26"大气传输通道城市,影响的时空差异变化明显,其中对聊城市、菏泽市和济南市的贡献值均超过了10%;对汾渭平原地区的贡献总体较弱,最大贡献值低于5%;对长三角区域,贡献值在不同城市间的时空差异变化明显.考虑到淮海经济区地处京津冀和长三角过渡地带,且对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PM2.5影响较大,建议尽快将淮海经济区核心地区纳入国家大气污染重点控制区.  相似文献   

10.
工业污染源产排污核算方法及产排污系数是我国工业污染源产排污定量数据获取的重要工具.为进一步提升核算方法的适用性和准确性,基于工业代谢分析理论,针对我国工业污染源类型多样、工艺复杂、产排污环节多的特点,考虑当前工业生产活动中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现状与趋势,建立了“分类核算、提取共性、突出个性”的可拆分、可组合的产排污模块化核算模型.针对该模型的主要参数——产污系数、污染治理技术去除率、污染治理设施实际运行率分别提出参数量化方法.利用该模型对我国工业行业产排污核算方法及参数制定进行实践,结果表明:①41个工业行业划分为29个流程型行业和12个离散型行业.②41个大类工业行业核算参数包括940个核算环节、1 291种主要产品、1 575种原料、1 521个工艺的31 219个废水和废气污染物的产污系数以及101 358种污染治理技术去除率.③核算参数的最终核定应经过多级检验和校核.④核算参数受工业生产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变动影响,应及时进行修订或动态更新;在参数量化方法研究方面需不断深入挖掘产污系数影响因素组合的定量分析技术并扩展其应用,同时不断完善治理设施实际运行率的表征方式.研究显示,以工业代谢分析为理论依据建立的产排污模块化核算模型及参数量化方法符合我国工业污染源代谢规律和特征,已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排放源统计调查中全面应用.由于工业生产体系具有动态变化性,核算模型及参数也应与之同步变化.   相似文献   

11.
安徽典型城市环境K线形态及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安徽6座典型城市(合肥、芜湖、蚌埠、马鞍山、铜陵、淮南)1994-2010年经济发展指标和工业“三废”数据,对综合型和矿产资源开采型两类不同城市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形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城市的“三废”污染物指标的EKC形状各异,呈现出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的不同特征,这与当地的产业特点及政府的经济发展政策密不可分.同时使用灰色分析法研究其影响因子,结果发现,经济结构与技术进步对环境污染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长江经济带工业污染排放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李芸邑  刘利萍  刘元元 《环境科学》2021,42(8):3820-3828
长江经济带发展强调"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战略,长江生态环境修复成为该地区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探明长江经济带工业污染排放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013~2017年长江经济带102个城市的工业SO2、工业废水以及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作为基础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冷热点分析方法(Getis-Ord Gi*),揭示了长江经济带工业污染排放空间分布格局;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对长江经济带工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2013~2017年长江经济带的工业SO2、工业废水以及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呈降低趋势,高排放城市减少,低排放城市增多;各工业污染物随时间变化,空间关联程度增强;技术改善对工业污染排放有显著抑制作用,是影响长江经济带工业污染排放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郭政  陈爽  董平  陆玉麒 《中国环境科学》2019,39(3):1323-1335
基于2003~2015年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工业废水和工业SO2排放数据,采用标准差椭圆、地理集中指数、工业环境绩效指数、空间形态差异指数等方法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对长三角城市群工业污染时空演化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LMDI)模型对其工业污染排放主要驱动因素进行分解.研究发现:2003~2015年工业废水和工业SO2排放量分别下降了16.97%和28.79%,但占全国比重仍然较高,尤其是工业废水对生态环境胁迫较大.2种工业污染空间形态均呈现出北(偏西)-南(偏东)的空间分布形态,而2种工业污染重心移动轨迹并不一致,工业废水重心总体上朝向东(偏南)方向迁移了12.85km,而工业SO2重心总体上朝向西(偏北)方向迁移了26.89km.此外,2种工业污染主要集中分布于长江沿岸城市且污染集中度指数由高到低大致呈半圈层状向周围递减.工业发展与工业污染空间形态演变具有一致性,工业废水重心和工业SO2重心与工业发展重心距离均在逐渐缩小,而2种工业污染-环境绩效空间分布格局并不完全一致.驱动因素方面,环境规制引起的技术改善效应是工业污染排放量减少的主要原因,而由环境规制引起的产业结构效应对工业污染排放量的影响则取决于区域发展政策,经济发展效应是工业污染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人口规模效应对工业污染排放量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东西部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影响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揭示东西部经济发展对环境影响的差异,使西部大开发能够汲取借鉴东部经济与环境发展的经验教训,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理论为基础,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1995~2007年公布的经济与环境数据,分别介绍了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情况与工业"三废"排放状况,依次构建了东西部工业"三废"和综合环境污染水平的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对比分析了东西部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三废"排放量变化趋势进行理论估计,并对西部大开发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结果表明,东西部工业"三废"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别存在明显差异。东西部的综合环境污染水平曲线均为"倒U"形曲线的左侧,且东部处于转折点。  相似文献   

15.
区域工业污染源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当前中国许多地区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工业发展与污染控制是其中之关键.笔者以深圳市为研究区域,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确定主要污染行业,在此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研究了对区域环境经济系统起主要影响作用的行业,并结合投入产出法分析了区域的环境敏感行业.将这3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了以往研究中单纯考虑环境因素或笼统考虑经济因素而忽视经济系统内部运行规律的缺陷,对今后区域工业污染源研究和管理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庇古理论征收环境税是解决环境污染外部性的规制手段,构建环境税费的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检验环境税费政策是否能产生降低污染又能激励绿色技术创新的双重红利.研究发现:我国环境税费政策的实施存在双重红利,地区高人口密度并未成为环境红利的制约因素,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需进一步优化调整才能促进双重红利效应.环境税费政策对环境污染、绿色技术创新存在非线性时变特征,只有在适宜的环境税费区间才能更好地实现双重红利效应;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环境税费的双重红利作用越明显.因此,以2018年开始征收环境税为契机,基于地区经济发展异质特征制定全方位的环境税体系是打赢环保攻坚战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沿海地区是陆海统筹发展的区域载体,基于沿海省市的陆海复合系统进行陆海统筹发展的区域评估对海洋强国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陆海复合经济地域系统为前提,将沿海城市形成的区域作为沿海地带,基于各沿海城市的集合作为省级沿海地带进行比较分析,建立包括经济、社会、生态以及环境4个维度指标体系,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情况下运用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测算沿海地带陆海统筹发展水平并进行区域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总体上,沿海地带陆海统筹发展水平全要素生产增长率大多处于无效率状态,且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明显高估了全要素生产增长率的增长;时间上,陆域、海洋以及陆海综合GML指数的变动趋于一致,呈平稳的态势;效率分解,陆海统筹发展水平全要素生产率下降明显是由规模效率变动和技术规模变动的下降所影响。第二,沿海地带正经历从“重陆轻海”到逐步实现陆海统筹发展的过程;对沿海地带陆海统筹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进行分类,浙江、福建及河北属于陆域效率驱动型,环渤海地区(除河北外)、江苏、广西和海南属于海洋效率驱动型,上海和广东属于陆海效率复合型;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产业结构差异、海洋产业技术门槛、海洋资源承载力以及政府政策。  相似文献   

18.
环境污染治理对区域工业经济发展速率的影响,一直是该领域研究人员的讨论热点,对该方面进行研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生态环境的高效治理。分析了环境污染对区域工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将其划分为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在经济生产力大幅度下降,人类安全的影响,区域工业经济发展速率影响三个方面分别进行研究,依据研究结果分析环境污染治理对工业经济发展速率的影响,对工业废气治理与人均GDP关系、工业废水治理与人均GDP关系、工业固体废物治理与人均GDP关系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均衡污染模型的基础上,采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选取4种代表性工业污染物,分析了东中西部工业企业排污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实证研究表明,东中部地区的污染排放强度随经济发展相对水平的上升而下降,而西部地区仍是将经济发展放在环境保护之上。其次,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先是工业企业得到发展从而带来更大的污染,随着当地对环境的关注逐渐加强,排污强度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20.
邓林俐  张凯山 《环境工程》2020,38(5):113-119
吸附在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的金属元素具有强稳定性和富集性,随着城市大气PM2.5污染加剧,对公众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为了解大气PM2.5中金属污染的地区特征,选取中国雾霾发生频次较高区域中典型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概述了2013—2017年城市大气PM2.5中金属污染水平、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主要来源。经分析,地区气象条件、工业布局和污染源的差别是各城市大气PM2.5中金属元素污染水平及时空分布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二次气溶胶、燃煤和生物质燃烧在研究城市大气PM2.5金属元素来源中占据主要贡献,其他源类在各个地区贡献率有所不同。未来的工作应进一步探讨工业布局的改变对大气PM2.5及其中金属元素污染及来源的影响,以期为环保部门制定有效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