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49篇
安全科学   17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145篇
综合类   171篇
基础理论   26篇
污染及防治   21篇
评价与监测   21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7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4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江西九连山阔叶林雪灾后主要树种残存量的恢复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初的南方冰雪灾害对江西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损失.对受灾4 hm2样地中的1 5901株林木(DBH≥1 cm)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对枫香、马尾松、米槠、木荷、拟赤杨、丝栗栲这6个代表树种进行了残存率恢复研究.结果显示:6种植物残存率为木荷>拟赤杨>米槠>枫香>马尾松>丝栗栲;恢复时间为枫香>丝栗栲>马尾松>木荷>米槠和拟赤杨.恢复时间最长的为枫香(33年),最短的为米槠和拟赤杨(15年左右),种群恢复到受灾前.同时对残存率和恢复时间的关系进行了Logistic非线性曲线模拟.样地中植物种群残存率恢复时间由受灾状况和物种生长速度决定,采用Logistic模型拟合的相关度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62.
沙尘天气过程对北京空气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气象、沙尘暴特种观测以及环境监测等多种资料,对2010年3月19─22日沙尘天气过程的大气结构、沙尘源地和垂直水平输送条件以及北京近地层气象要素、空气质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这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是由冷空气短波槽快速东移南下、地面冷锋明显发展东移造成的;前期沙尘源地土壤湿度的减小为起沙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低层存在的较强西北气流将从源地卷起的沙尘输送到下游地区;沙尘发生时,20 m气层内风速迅速增大,气层内垂直方向风速梯度也逐渐增大,相对湿度急剧降至20%~30%之间;受这次沙尘天气影响,北京地区ρ(TSP)以及10个区县的ρ(PM10)均迅速增加,空气质量达到重污染.   相似文献   
63.
为了研究热力管加热桥面抗冰融冰对于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制作了尺寸为600 mm×600 mm×380 mm的桥梁试件,在人工环境室对热力管融冰进行了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试件上表面温升速率和融冰时间取决于热力管间距、隔热层、风速、环境温度和热力管外表面温度。在相同工况条件下,100 mm间距的热力管融冰能力要大于150 mm间距的热力管,无隔热层时,100 mm间距热力管向上传递的热量占总加热量的13.4%,融冰时间为211 min;150 mm间距热力管向上传递的热量占总加热量的18.3%,融冰时间为271 min。在热力管层下面铺设厚度为2 mm、导热系数为0.062 W/(m· K)的隔热材料后,100 mm间距热力管向上传递的热量占总加热量的46.9%,融冰时间为175 min;150 mm间距热力管向上传递的热量占总加热量的51.9%,融冰时间为161 min。热力管层铺设隔热材料可有效阻止热量向下传递,从而缩短融冰时间。  相似文献   
64.
Hourly concentrations of TSP, PM(10), PM(2.5) near the surface at Seoul city were examined from March 20 to March 25, 2001 (duststorm even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 duststorm generated in China on the local aerosol concentration in Korea, The ratios of fine to coarse particles such as TSP to PM(10), TSP to PM(2.5) and PM(10)-PM(2.5) to PM(2.5) showed that a great amount of dust transported from the origin of the duststorm was remarkable with a maximum ratio of 9.77 between TSP and PM(2.5). Back trajectories every 6 h showed the movement of dust particles in the lower atmosphere near 500 m to 1500 m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which implied transport from Baotou in inner Mongolia of northern China to the direction of Seoul city in Korea and then the back trajectories passed near the southern border of Mongolia and Baotou through Zengzhou in the midlevels (3000 m) and low levels (500 m) of China, finally reaching Seoul city. So, the TSP concentration at Seoul city was partially influenced by the duststorm, under the prevailing westerly wind and the transported aerosols could influence high concentrations of pollutants of TSP, PM(10) and PM(2.5) in Seoul. The sudden high concentrations of TSP and PM(10) were found for a few hours, especially at 1500 to 1800 LST, March 22. At 1200 LST, before the passage of a cold front through the Korean peninsula, the 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CBL) near Seoul was not shallow, but at 1500 LST, under the frontal passage, the CBL was remarkably thinner (less than 300 m), due to the compression of the boundary layer by the intrusion of cold air. This resulted in the increase of the TSP concentration, even though the mixed layer above maintained almost the same depth. At 1800 LST shortly after the frontal passage, that is, near sunset, the nocturnal cooling of the ground caused air parcels to cool, thereby enhancing the shallower nocturnal surface inversion layer and producing the maximum concentration of TSP of 1388 microg/m(3) near Seoul city.  相似文献   
65.
有冰条件下撇油器回收溢油速率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评价一种进口多功能撇油器应对渤海冬季溢油的能力,试验分别对刷式、盘式、鼓式三种撇油头在无冰和有冰(冰密集度约5成)条件下进行收油速率测试。试验以100 L油品为基数,测出在各种组合条件下回收油品所需要的时间,并把鼓式撇油头在有冰条件下的泵速提高,再进行试验。结果发现三种撇油方式的回收速率不仅与撇油头类型有关,同时也取决于是否有冰;在有冰条件下,三种撇油头收油效果都受到影响,其中盘式撇油器受影响最大,无法回收溢油;在有冰条件下加大鼓式撇油头泵速会提高总回收速率,但含水率同时提高;对凝固原油,撇油器无能为力。试验结果对正确评估三种类型的撇油头在两种情况下的收油效果和相关单位应具备的清除溢油能力,以及今后引进设备提高应急能力将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6.
2008年8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地(受冰雪灾害较轻、受到冰雪灾害影响、受到冰雪灾害后皆伐清理样地),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广东省天井山林场杉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粤北地区杉木人工林在受到冰雪灾害后,0-60 cm的土壤容重比未受到损害的上升8.1%-16.4%,孔隙度下降8.9%-11.9%,自然含水量减少17.1%-28.6%,皆伐清理后,土壤容重比未受到损害的下降1.5%~9.5%;孔隙度上升1.2%~5.9%,自然含水量增加44.2%~68.1%。(2)受损后,土壤pH值未发生变化,浅层(0-40 cm)有机质质量分数比未损样地下降(1.3%-9.4%),深层(〉40 cm)有机质质量分数提高30.5%;各层土壤全氮、全磷、有效氮、有效磷和有效钾质量分数分别下降13.4%、30.3%、16.7%、37.6%和37.2%,全钾质量分数上升21.0%,且与未损样地的差异显著;土壤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大幅减少,分别为28.1%和43.4%。进行皆伐清理后,有机质质量分数比未损样地提高207.9%,土壤全氮、全钾、有效氮和有效磷质量分数升高138.7%、10.2%、161.3%和540.0%,全磷、有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的质量分数下降2.6%、9.0%、28.7%和24.3%,各土层变化不一致。(3)冰雪灾害的发生使杉木人工林林下土壤紧实度增加,不利于土壤呼吸、空气传导和土壤养分的累积;而经过清理后,土壤变得较为疏松,通透性增强,含水量增加,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增强、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土壤养分的累积及转化。因此,冰雪灾害后对受损林地进行及时的清理对植被恢复重建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7.
磁暴产生的地磁感应电流(GIC)直接损伤变压器和间接干扰继电保护等设备,强磁暴可能威胁到电网的安全运行。为探明磁暴对沿海核电站变压器的影响,对第23太阳周峰年强磁暴侵害广东岭澳核电站、江苏上河变电站的GIC测量数据,以及西北陕甘青宁750 kV电网计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沿海核电站与内陆变电站变压器GIC大小及其差异原因。结果表明,由于受海岸效应现象的影响,沿海核电站的变压器更容易遭受磁暴的侵害。在此基础上,对极端磁暴的可能危害、灾害风险以及沿海核电站的磁暴灾害进行评估,并建议核电站选址和变压器选型时应评估磁暴的影响。  相似文献   
68.
中国东部沿海省市风暴潮经济损失风险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暴潮是我国沿海省市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给这些地区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选取1989-2008年沿海11省、市、自治区风暴潮的历史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因子得分基础上的聚类分析和熵值评价等方法,对这些地区风暴潮灾害经济损失的风险进行了评估,最终按风暴潮灾害的经济损失程度将沿海省市划分为3个区域:即上海为第1区,表示风暴潮经济损失风险最小;海南、福建、浙江、广东4省为第3区,风险最大;其他省、市、自治区为第2区,表示经济损失风险居中。3个区域的灾害区划,为我们从更深层次上认识风暴潮的发生及是造成的损失情况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9.
风暴潮风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沿海是全球少数几个风暴潮风险最大的区域之一。受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风险水平呈显著上升的趋势。从灾害风险理论出发,在对风暴潮风险的认识、风暴潮危险性评估、风暴潮易损性评估,以及风暴潮综合风险评估等四个方面,系统地总结了目前风暴潮风险研究的最新成果、研究进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体来看,现阶段风暴潮风险评估研究还比较薄弱,未来的风暴潮风险研究应该由单要素评估走向综合评估,加强风暴潮风险评估的综合性和系统性。随着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充分考虑全球变化和海平面上升对未来风暴潮风险的影响,完善风暴潮综合风险评估体系,提升风暴潮预报预警能力,为风暴潮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0.
2010年渤海海冰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0年中国遭遇到近30年来最严重的海冰冰情,因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3.18亿元,占全年海洋灾害总经济损失的47.6%——海冰成为中国2010年海洋灾害中的主要灾种之一。基于区域灾害系统论,运用气象数据、MODIS图像和社会经济统计等资料,对2010年渤海海冰灾害的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以莱州湾结冰范围扩大为代表的渤海海冰分布变化是致灾因子区域危险性增大的主要特征,环渤海地区海水养殖面积和产量的增加是承灾体暴露性增大的主要特征,而总体灾情严重则是二者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