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42篇
安全科学   59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58篇
综合类   140篇
基础理论   43篇
污染及防治   22篇
评价与监测   49篇
社会与环境   24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11.
江西省与周边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比较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西省2001~2002年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以及周边安徽、湖北、湖南、福建、浙江5省份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为江西经济发展和加速在中部地区崛起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2.
应用3D-Sigma软件对小湾河谷的右岸边坡进行了河谷自然下切、河谷一次下切和河谷不下切3种情况下的三维有限元弹塑性模拟,获得了3种模拟方案下的应力及变形结果,并进行了对比.认为下切过程对类似小湾库区河谷的边坡内应力、变形和坡体稳定性都有一定的影响,并从应力和变形角度解释了山体内裂隙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13.
基于比较的视角对中美公共安全管理从发展历程、管理组织、管理原则和系统管理与阶段管理4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美国公共安全管理以法律为基础,依法运行,我国多是以历史实践为基础,以行政为手段;非政府组织在美国公共安全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力度非常薄弱,我国的志愿者组织也很不完善;美国的公共安全管理原则有坚强的理论支撑,而我国的公共安全管理理论支撑则相对薄弱;美国公共安全管理系统性、一致性明显好于我国。建议我国公共安全管理增强合法性,加强法制建设;培育政府之外的社会力量;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的理论研究;进一步完善公共安全管理的系统管理与阶段管理,使其具有更高的理论水平和科技水准。  相似文献   
114.
通过对昌吉州三工镇和榆树沟镇、米泉市古牧地镇和柏杨河乡种植区土壤、空气质量、灌溉水的监测分析与调查研究,对比清洁区蔬菜基地与污灌区蔬菜基地环境现状,探讨了灌溉用水对蔬菜质量的影响,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5.
“十五”期间大同市地表水氨氮、总汞、六价铬、砷等项目比“九五”期间有所恶化,而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镉等项目有所好转,其它项目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排污企业日益增多,因此需要各排污单位增强环保意识,严格管理污水处理设施,杜绝偷排和超标排放现象,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16.
2005年陕西秋淋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2005年陕西秋淋特征分析认为,2005年陕西秋淋明显且偏晚,降水强度大,落区广且地区较集中;秋淋造成渭河下游、汉江干流分别出现了1981年、1983年以来最大的洪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盛稳定及适当的副高脊线位置和西伸脊点位置是秋淋期间强降水集中的主要原因,而2005年的台风活动也为陕西秋淋天气提供了有利的气候背景.  相似文献   
117.
石灰与石灰石作湿法脱硫剂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莲芳  徐夕仁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27(5):389-391,i0006
石灰、石灰石是最常用的湿法脱硫剂。从反应机理、运行控制指标、液气比和钙硫比(化学过量比)、浆液循环池等方面对其性能作了比较。两者的脱硫机理、运行控制指标不同,受温度的影响程度也不同。两系统的最小液气比分别为10.0和5.6,化学过量比分别为1.05~1.15和1.25~1.60。前者的脱硫效力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18.
Correctly classifying a species as extinct or extant is of critical importance if current rates of biodiversity loss are to be accurately quantified. Observing an extinction event is rare, so in many cases extinction status is inferred us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cords of historic sighting events. The accuracy of such methods is difficult to test. However, results of recent experiments with microcosm communities suggest that the rate at which a population declines to extinction, potentially driven by vary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may alter one's ability accurately to infer extinction status. We tested how the rate of population decline, driven by historic environmental change, alters the accuracy of 6 commonly applied sighting‐based methods used to infer extinction. We used data from small‐scale experimental communities and recorded wild population extirpations. We assessed how accuracy of the different methods was affected by rate of population decline, search effort, and number of sighting events recorded. Rate of population decline and historic population size of the species affected the accuracy of inferred extinction dates; however, faster declines produced more accurate inferred dates of extinction, but only when population sizes were higher. Optimal linear estimation (OLE) offered the most reliable and robust estimates, though no single method performed best in all situations, and it may be appropriate to use a different method if information regarding historic search efforts is available. OLE provided the most accurate estimates of extinction when the number of sighting events used was >10, and future use of this method should take this into account. Data from experimental populations provide added insight into testing techniques to discern wild extirpation events. Care should be taken designing such experiments so that they mirror closely the abundance dynamics of populations affected by real‐world extirpation events. Efectos del Cambio Ambiental Reciente sobre la Precisión de las Inferencias sobre el Estado de Extinción  相似文献   
119.
非点源污染负荷模型的比较与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点源污染治理的深入,非点源污染的严重性日益凸显。对非点源污染进行定量化和有效控制的方法是通过非点源污染负荷模型对各类非点源的形成、迁移转化以及负荷量进行模拟。然而,非点源污染模型大都由发达国家开发,而且结构和参数各不相同,如何在实际应用中选择适合的模型成为非点源污染模拟的重要问题。文章选择国内常用的SWAT、HSPF、AnnAGNPS和GWLF 4个非点源污染模型,从结构、输入输出以及所应用的流域来对模型进行比较,最后给出非点源污染模型在国内使用时,模型选择的原则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0.
根据最新的监测要求,各驻市监测中心负责对第三方监测机构例行噪声监测情况进行比对监测,此举无论是在提高噪声监测工作效率,加强监测数据可信性、科学性、代表性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比对监测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实际操作情况,结合多年噪声监测工作的经验,提出了一些针对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