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3篇
安全科学   10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117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社会与环境   73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经济结构变动对环境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技术给出一类经济结构变动对环境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分析模型,该方法着重分析了各产业部门的生产技术变动、最终需求变动及收入变动对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
中国西北寒旱区农牧民生活碳排放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绕碳排放权开展的气候谈判愈来愈关注贫困人口与弱势群体的生存权与发展权,一方面由于受制于其薄弱的社会经济水平,贫困人口与弱势群体在气候变化实践中表现出更高的脆弱性,另一方面则因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行动而造成的贫困人口生活成本的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下降。然而,对这些地区和人口的排放权判断主要基于国家层面和地区层面宏观数据的分析,其结果掩盖了国家和地区内部不同社会经济水平下的人口排放差异,不能准确揭示贫困人口和脆弱群体的低碳排放事实。本文基于国际碳排放评估对人口生活排放的需求,结合IPCC参考方法,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模型构建了人口生活碳排放评价指标体系,并用于对甘肃、青海和宁夏干旱-高寒地区农牧民生活碳排放的样本调查和分析。评估表明,中国西北干旱—高寒区人口生活碳排放仅为1.85tCO2/人,其中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碳排放量达到87.25%。研究发现,生活在更冷(海拔更高)区域内的人口生活排放量更高;随着家庭收入的增长,人口生活排放量也随之上升;家庭成员数量越多,家庭的人均碳排放量就会越低。  相似文献   
23.
将国内外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虚拟水研究进行系统概括,认为按研究层面可以归纳为区域之间的虚拟水贸易和产业间部门用水关联两方面,并指出:(1)目前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技术的虚拟水研究基本建立在价值型投入产出模型的基础上,实际上将产业虚拟水替代了原本产品虚拟水的概念.(2)目前针对工业品、服务品的虚拟水量化研究不足,并未独立研究非农产品虚拟水量化时的差异性.最后文章提出产业生态学中近年来发展的混合生命周期评价方法(Hybrid life-cycle assessment,HLCA).  相似文献   
24.
产业园区是一个协同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重要单元,同时也是重点碳排放源,其转型和发展对实现国家和地区的低碳战略起到关键作用。碳排放核算方法影响园区碳排放水平的评估,是制定有效碳减排策略的基础。产业园区碳排放核算需要明确核算对象、核算结果表征和核算范围。本研究首先界定核算对象,辨析"二氧化碳量"与"二氧化碳当量"两种表征方式,认为二氧化碳量可以反映产业园区能源结构,而二氧化碳当量则能够量化园区的不同排放过程和环境效应。同时,从价值链角度出发,将园区碳排放核算划分为三个Scope,分别反映园区直接排放和上下游关联企业的间接排放。然后,从排放活动和部门关联出发,分析三种典型碳排放核算方法(清单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和生态网络分析),进一步划分为流量分析模式和结构分析模式。流量分析模式主要从排放量角度对园区内部及其上下游产业链相关的碳排放活动进行核算;结构分析模式则聚焦园区相关碳排放部门和价值链的组织形式,从投入产出或者网络关联角度开展分析。研究发现清单分析法可以自下而上量化产业园区碳排放活动的流量,投入产出法则自上而下揭示碳排放单元的直接和间接流量以及平行结构,而生态网络分析则采用混合式核算模式刻画碳排放单元之间的网状关联结构。最后,本研究初步提出了产业园区碳排放核算方法的研究框架,力求提高排放因子精度,改进核算模式和建立动态核算模型,对碳排放总量和结构进行预测,从而实现产业园区的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25.
使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在考虑中间产品产生污染的情况下,通过计算中美双边贸易的内含污染,考察对外贸易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的影响,检验污染避难所假说是否成立.本文首先构造中美两国28个制造业的总污染强度,在此基础上计算1987-2004年中美制造业贸易的贸易内含污染条件指标,并分析中美制造业贸易的进出口内含污染的部门来源.研究发现,1992年之后,所有污染物的贸易内含污染条件值都大于1,这意味着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污染强度要高于中国从美国的进口污染强度,中美双边贸易中,中国环境受损、美国环境获利,污染避难所假说成立.从部门结构上看,中国出口内含污染主要来源于塑料制品、机械设备和工业化学这三个部门,进口内含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化学、机械设备和交通设备这三个部门.  相似文献   
26.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中国出口产品隐含碳测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使用投入产出法,利用1999 -2008年中国海关货物出口商品分类数据,研究和测算了中国出口商品中的隐含碳.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是隐含碳的出口大国,出口贸易是中国CO2排放量逐年增长的重要原因.1999 - 2008年,我国出口产品中的隐含碳由1999年的3.8亿t上升至2008年的11.9亿t,在此期间,中国CO2年排放量的12% -24%是因生产满足国际市场消费的产品而产生的.中国出口产品中的隐含碳主要集中在5大类行业,分别为:纺织业及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医药制造业、黑色及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及专用机械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这5大类行业的出口产品中的隐含碳在中国出口产品的隐含碳总量中占到80%左右.中国出口产品隐含碳的主要流向是美国、欧盟和日本.在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国际社会应从生产者负责制和消费者负责制相结合的角度界定各国的碳排放责任和减排目标;同时建议我国应提高生产技术,降低产品的能源消耗强度,并限制能源密集型产业产品的出口.  相似文献   
27.
借用投入产出法的矩阵思想,构建了一个部门间以负产品关联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基于此模型建立了衡量研究区域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各生产部门的收益与贡献以及区域整体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实证研究中,应用上述指标对深圳市南山区月亮湾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进行了相关评价与分析,同时指出了该评价方法的优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28.
该模型具有长期经济协调预测、优化和模拟的功能,它将国民经济分为16个部门,充分考虑了影响国民经济各部门变化的主要因素,在供需、资金、流入流出、水资源、环境等均衡约束条件下,以 1990年不变价格,采用线性规划方法,逐年滚动优化预测了1991~2020年烟台市国民经济发展的趋势、产业结构和规模等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29.
北京市虚拟水消费与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作为水资源极度紧缺的城市,亟需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本文基于多尺度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对2012年北京市虚拟水消费及贸易情况进行了核算与分析,并与2007年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2012年北京市消费引发的虚拟水用量高达139.5亿m3,是基于生产的直接实体用水量(35.9亿m3)的3.89倍;对比2007年,虚拟水消费增长(23.7%)远比直接用水增长(11.8%)快。北京市使用的全部水资源中仅有5%由北京本地供应,有超过3/5从国内其他省市调入,约35%从世界其他国家进口。与此相对应,这些水资源有1/5被北京本地消费使用,约3/4被调出到国内其他省市,6%被出口至其他国家。与2007年相比,2012年北京市国内虚拟水贸易由净调入转为净调出,净调出量为2007年净调入量的1.1倍;而国际虚拟水贸易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净进口量为2007年净出口量的837.2倍。北京市2012年净输入虚拟水资源103.6亿m3(全部来源于国际贸易),有效地避免了对本地水资源的过度开采。与此同时,北京市通过转口贸易的形式将大量进口的虚拟水调出到了中国其他省市,为缓解国内水资源紧张局面作出了贡献。未来北京市应当在考虑能源矿产供应安全及消化国内过剩产能的前提下有策略性地增加矿产、能源、建筑和交通运输设备等部门部分产品的进口,以达到节约我国水资源及全球范围内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30.
构建了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模型,针对淘汰落后产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定量计算了2006~2007年问淘汰落后产能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影响.研究表明,虽然淘汰落后产能对于传统的国民经济发展指标有一定负面影响,但对于优化经济增长方式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一是优化了产业结构,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2.4%,48.6%,39.0%调整为2006年的12.5%,48.2%和39.3%,2007年调整为12.6%,47.8%和39.6%,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步上升;在第二产业内部.造纸、食品、电力、炼焦、金属冶炼、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重污染行业的增加值所占比重持续下降,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二是提高了经济效率,从涉及到的造纸、食品、电力、炼焦、金属冶炼、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个产业部门2006年和2007年的COD和SO_2的产污系数看,都比2005年有所降低.2006年和2007年,食品制造业的单位增加值COD排放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了6.6%和25.0%;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单位增加值SO_2排放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3.5%和6.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