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23篇
  免费   1126篇
  国内免费   3316篇
安全科学   1517篇
废物处理   94篇
环保管理   259篇
综合类   6105篇
基础理论   828篇
污染及防治   499篇
评价与监测   157篇
社会与环境   135篇
灾害及防治   171篇
  2024年   256篇
  2023年   850篇
  2022年   751篇
  2021年   702篇
  2020年   552篇
  2019年   563篇
  2018年   272篇
  2017年   266篇
  2016年   264篇
  2015年   387篇
  2014年   489篇
  2013年   369篇
  2012年   490篇
  2011年   487篇
  2010年   349篇
  2009年   483篇
  2008年   410篇
  2007年   408篇
  2006年   369篇
  2005年   256篇
  2004年   202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金鱼藻对Cu2+的生物吸附特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沉水植物金鱼藻对Cu2 的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特征.结果表明,金鱼藻对Cu2 的吸附在20min内达到平衡,吸附动力学的实验结果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其相关系数达到0.9937,表明该吸附为多种反应同时作用的复杂过程.用Langmuir和Freundlich2种吸附等温式拟合吸附热力学的实验结果表明,以Langmuir模型拟合效果更好,相关系数为0.9977,其最大吸附量为7.79mg/g.在解吸实验中,各浓度组的解吸率均在1%以下,表明金鱼藻对Cu2 的吸持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92.
仅以IPF 颗粒物 水溶液的相互作用为例 ,对混凝研究中二界面过程化学领域的进展加以介绍 .研究结果表明 ,经过预制的聚合铝在混凝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形态稳定性 ,而传统混凝剂则强烈地受溶液化学过程 ,尤其是溶液pH值的影响 .混凝剂水解聚合形态倾向于在颗粒物表面吸附沉积 ,而直接引发混凝作用 .单体形态则通过转化为聚合、沉淀形态起混凝作用  相似文献   
93.
TiO2薄膜光催化效果的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溶胶,将其涂覆在普通钠钙玻璃上,以TiO2对甲基橙的光分解率探讨TiO2薄膜最佳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当PEG400的加入量为7%时,TiO2薄膜的光催化性能最强;用锐钛型TiO2粉末二次引发的溶胶提拉制成的薄膜对甲基橙的光催化分解效果有很大的提高;经滴加操作后薄膜的光催化性能有明显改善;各个影响因素最好的组合效果为滴加操作 锐钛型粉体引发 H2SO4超强酸化 La3 掺杂.  相似文献   
94.
由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主设计研发的“SJP120/38高效单螺杆PET薄膜回收机组”,2004年10月28日通过专家鉴定。该项目投人使用能为万吨级双向拉伸聚脂薄膜生产线一年产生1000万元以上的经济效益,目前国内共有这种生产线60多条。  相似文献   
95.
利用 GIM( 1 )的非时序直接建模法来预测研究建筑施工的环境振动 ,并将 GIM( 1 )模型与 GM( 1 ,1 )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GIM( 1 )模型的拟合精度优良 ,对原始资料中白化信息的利用更加丰富 ,拓宽了 GIM( 1 )模型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96.
碳酸锶生产中"三废"综合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碳还原法生产碳酸锶过程中"三废"的主要成分;提出了用克劳斯燃烧法和吸收氧化法生产硫磺,用直接合成法和4级联合吸收法生产硫脲综合利用废气的途径;提出了2种治理废水方案,不仅达到脱硫、脱氮、降解有机物目的,而且还可得到硫磺、碳酸氢氨副产品;探讨了锶渣在砖、水泥的生产及公路工程建设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7.
直链烷基苯磺酸盐促进剩余污泥产生短链脂肪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苏  陈银广  周琪 《环境科学学报》2007,27(8):1300-1304
采用批试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C12-LAS)对剩余污泥在厌氧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短链脂肪酸(SCFAs)的影响.结果表明,C12-LAS的投加极大地提高了剩余污泥厌氧发酵过程中的SCFAs产量.当C12-LAS加入量低于0.1g·g-1时,SCFAs产量随着C12-LAS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然而,当C12-LAS加入量高于0.1g·g-1时,SCFAs产量反而有所降低.从污泥产酸量以及经济成本考虑,C12-LAS的最佳投加量为0.02g·g-1,此时剩余污泥的SCFAs最大产量出现在第6天.进一步的研究表明,C12-LAS不仅促使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脱离污泥颗粒并溶解到液相中,而且抑制了产甲烷菌的活性.尽管剩余污泥经历着酸化过程,但由于其释放出大量的NH4 -N,污泥在整个厌氧发酵过程中的pH值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98.
典型北方高碱度微污染水体强化混凝的示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高碱度、受有机物污染的典型北方水体为例,探索适宜的强化混凝技术.在水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水质特征的强化混凝目标.研究了高碱度水体强化混凝技术方法.研究表明,可以通过3条技术途径提高水体中有机物的去除效率.其一在混凝前优化pH,促进絮凝剂水解形成中聚体,AlCl3在pH 6左右,FeCl3在pH 5左右时,有机物去除率可以提高一倍左右;其二是强化沉淀软化;其三是絮凝剂优化.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通过对传统絮凝剂进行改性,研制出了适合我国北方水质特征的高效絮凝剂,能较传统絮凝剂将有机物去除率提高30%以上.  相似文献   
99.
兰善红 《环境》2006,(Z1):21-23
本文对雨季东莞大气中的硝酸盐粒子进行了两年的观察,以探讨大气中硝酸盐粒子的形成机理以及它在大气中的作用.粒子主要通过Anderson中的二级粒子撞击器分为二部分粗大粒子(r>1.0(m)和微小粒子(r≤1.0(m).对单个粒子用复合薄膜法和X能谱分析法进行了分析.每月采集的粒子总量用离子色谱进行了总体分析.对单个粒子的分析发现,细粒子主要是硝酸和氨气通过均相反应而形成的硝酸铵,粗粒子中的硝酸盐主要是硝酸与海盐粒子生成含NaNO3的混合粒子或与陆地土壤粒子中的Ca2+、Mg2+等碱性离子生成盐.总体分析法结果表明,NO-3,Ca+2和Na+主要在粗大粒子中.说明这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致的.由于东莞大气中的硝酸盐粒子中的粗大粒子比微小粒子易沉降且不易挥发,粗大硝酸盐粒子有可能起着最终消除东莞大气中硝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0.
研究了硒化合物对长春花(C.roseus)细胞悬浮生长的影响.在pH5.5培养介质中,当Se(Ⅵ)>0.5ppm或Se(Ⅳ)>0.6ppm时,将抑制C.roseus细胞悬浮生长,其致死浓度分别是100ppm Se(Ⅵ)和2.0ppm Se(Ⅳ).C.roseus对硒化合物有效强的富集作用.硒化合物的毒性和培养介质的pH值有关.在本试验条件下,硒酸钠和亚硒酸钠对Hg~(2+)无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