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3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144篇
安全科学   188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38篇
综合类   312篇
基础理论   52篇
污染及防治   57篇
评价与监测   21篇
社会与环境   21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基于熵权物元可拓模型的隧道瓦斯等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准确预测穿越煤层的隧道瓦斯等级,以有助于降低隧道施工过程中瓦斯事故的风险。通过分析国内外大量瓦斯隧道工程案例,选取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煤层厚度、隧道埋深、水文地质条件等5个分级指标作为隧道瓦斯等级评价指标,将熵权法引入可拓学理论中,建立熵权物元可拓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10条穿越煤层的隧道进行瓦斯等级评价。结果表明:应用该模型得到的隧道瓦斯等级与其实际等级完全吻合,准确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72.
为提高航运公司安全营运管理的决策科学性,需要对其安全营运管理的有效性进行过程跟踪评价。基于安全管理的运行过程与安全结果 2种评估指标,提出2种指标相结合的安全管理有效性评价模型。在熵权法(EVM)和层次分析法(AHP)计算的基础上,通过一致性检验确定有效性评价体系指标的权重。提出以组合赋权法确定优化权重数值。经案例应用,得出某航运公司安全管理有效性评价定量化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当前该公司安全管理体系中操作管理是安全管理绩效的关键,而人力资源方面和管理体系方面的改善措施需要与之协调。  相似文献   
73.
为对天然气管道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提出基于变权综合理论的天然气管道动态风险评价法。利用故障树分析法(FTA)确定天然气管道不同时间空间下的主要风险因素,实时更新风险指标体系;同时引入变权综合原理,建立权重跟随指标值动态变化的变权赋值模型;然后对天然气管道进行综合评定,确定管道当前状态的风险程度。以陕京3线中某管段为例进行分析,得出该管段当前风险等级为中等,在后期运行中应被重点监控。变权赋值与动态指标体系的结合使该方法能实时反映管道风险状况,并适用于天然气管线各段。  相似文献   
74.
为保证危险货物铁路运输安全,基于铁路交通灾害预警管理理论,就危险货物铁路运输提出预警管理方法和建议。首先大量参阅危险货物铁路运输事故案例,结合安全系统工程理论,构建危险货物铁路运输预警系统指标体系。然后针对模糊综合评价权重难以确定的问题,为避免权重主观性过强,利用基于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危险货物铁路运输安全进行评价。结合实例试算,结果表明:基于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结果同原用评价法的结果基本一致。最后探讨铁路危险货物运输的定性预控措施。  相似文献   
75.
针对以往地下水水质评价中多采用单一权重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的不足,提出基于主客观组合权重的权重计算模式,并运用权重风险度计算公式选出相对合适的组合权重,再与物元分析理念相结合,构建用于评价地下水水质的组合权物元分析模型。应用该模型对阜新新邱露天煤矿排土场淋溶水的地下水污染区的12个监测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的1#~5#监测点水质均达到Ⅱ级以上,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要求;6#~12#监测点水质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已不能饮用。评价结论与灰色关联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所得结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6.
为合理地体现主、客观风险因素对输气站场安全状况的影响,综合运用AHP和熵权法在确定权重方面的优势,在充分尊重专家经验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削弱了权重确定的主观性.针对输气站场设施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且分布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特点,以工艺流程单元为大致框架,并兼顾设施共性风险因素,将输气站场划分为了清管器收发区、计量区、压气区、阀组区、安全仪表系统区等10大风险区块,并重点关注各区块内关键设备在运行期间的风险因素,最终建立起了10大区块62小项的输气站场两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过程利用yaahp层次分析法软件和Excel辅助计算,大大降低了数据处理的工作量,同时保证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7.
水环境中天然有机质会与砷形成络合物,进而影响砷的迁移、转化和生物毒性。研究利用超滤方法将腐殖酸(humic acid, HA)分为5个不同分子量的组分,以大型溞为受试生物,探究了不同分子量HA存在下砷对大型溞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分子量的HA均缓解了As(Ⅲ)和As(Ⅴ)对大型溞的氧化应激损伤和细胞膜损伤,并降低了砷对MT的诱导量。其中1~30 k Da的HA对砷的缓解效果最好,1 k Da的HA毒性缓解效果最差,可能的原因是HA与砷的络合增加溶液中络合态砷的含量,而络合态砷难以进入细胞并被生物利用。不同分子量的HA对砷毒性的缓解差异与其跟砷的络合比例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78.
针对腈纶废水生化单元出水,对比研究了Al2(SO4)3和Fe2(SO4)3在不同絮凝剂投量和p H时的混凝处理效果,并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三维荧光光谱(EEM)、凝胶渗透色谱(HPSEC)等对混凝特性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显示,2种混凝剂在投量为63.5 mg/L时可获得30%以上的COD去除率,且最佳p H为中性附近。当投量小于32 mg/L时,Al2(SO4)3较Fe2(SO4)3具有更高的COD去除率,进一步增大混凝剂的投量很难提高Al2(SO4)3对COD的去除率,而Fe2(SO4)3则在有限范围内能持续提高COD去除率。EEM光谱分析显示,与Al2(SO4)3相比,Fe2(SO4)3对有机物具有更广的处理范围和更好的去除效果。HPSEC分析表明,Fe2(SO4)3相对于Al2(SO4)3在去除重均分子量为2 776、1 856和1 325 Da的有机物组分方面具有优势。铁盐或铝盐混凝是深度净化腈纶废水生化单元出水的可行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79.
为反映城市要害系统综合应急能力的发展现状及过程,在分析城市要害设施系统构成与面临的主要灾害类型基础上,提出从充分性、精确性、抵御性和及时性4个维度评价应急能力的思路,建立城市要害系统综合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法与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综合权重,结合集对分析(SPA)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VFRM)构建城市要害系统综合应急能力的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实证分析某市要害系统综合应急能力发展现状。实证表明:该市要害系统综合应急能力呈现“波浪式升高”的动态发展趋势,灾害抵御能力是构成综合应急能力的主要方面;3种方法的评价结果排序基本一致,表明该模型的评估结果稳健、可靠,能够有效反映城市要害系统综合应急能力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80.
Phosphorus (P) is critically needed to improve soil fertility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The use of water-soluble P fertilizers, e.g., single super-phosphate and triple super-phosphat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improve crop production has been limited primarily by their high cost. The presence of indigenous phosphate deposits in some countries provides an incentive for direct application or local chemical treatment at low cost to improve the solubility of low reactive phosphate rocks (PRs). The use of naturally occurring low-molecular weight organic acids (LMWOAs) that are produced in soil as microbial metabolites or plant exudates from dead or living cells represents a new perspective in PR research. The LMWOAs contain various functional groups that may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 dissolution. Littl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however, about the potential of LMWOAs in releasing P from PRs. This study reports P release from 12 PRs, four each of low, medium, and high reactivity, obtained from various deposits (Kodjari, Tahoua, North Carolina, Gafsa, Khouribga, Tilemsi Valley, Central Florida, Sechura, Minjingu, North Florida, Hahotoe, and Parc W) using nine LMWOAs containing mono-, di-, and tri-carboxylic groups and a mineral acid (H2SO4). Laboratory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organic acids are effective in releasing P from low and medium reactive PRs, but very ineffective in releasing P from high reactive PRs. The average amounts of P released by all the organic acids from the three types of PRs were 65.5 mmol kg−1 PR from the low reactive PRs, 55.1 mmol kg−1 from the medium, and 11.1 mmol kg−1 from the high; those released from across all the PRs were 21.9 by the mono-carboxylic acid group, 54.2 by the di-carboxylic acid group, and 57.0 mmol P kg−1 by the tri-carboxylic acid group. The P released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equilibrium pH, but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a released from the PRs. Laboratory incubation studies on the release of P from PRs added to soils with or without organic acids and incubated at 25 °C for 15, 30, and 45 days showed that the percentage of plant-available P released varied considerably from 0.95 in the Kodjari PR to 40.1% in the North Carolina PR and was related to PR reactivity. A greenhouse study with corn (Zea mays L.) grown for 60 days on soils treated with PRs or with PRs mixed with organic acids showed that corn response to addition of oxalic or citric acid varied with P rates and PR sources, suggesting that organic acids have potential as amendments for increasing plant-available P in PR-treated soi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