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24篇
基础理论   23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1.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完善。在生态系统与重要自然资源保护方面,形成了由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自然文化遗产、湿地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特别保护海岛等组成的保护地体系。在生态空间保护方面,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和实施生态保护红线,构建了以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为主体的生态保护红线技术体系,成为我国新世纪一项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并开展了生态功能区划、主体功能区划。在保护机制上,于2015年启动了国家公园体制,并开展试点示范。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概要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成效。  相似文献   
32.
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湖北省自然地理特征、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及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在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基础上,分别开展全省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选取土壤侵蚀、酸雨、水环境、旱涝等敏感性要素,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选取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洪水调蓄、生态系统产品提供等重要性要素。以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依托,明确各项评价的空间分布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根据生态功能区划等级划分依据与命名原则,提出了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将湖北省分为5个一级区(生态区),11个二级区(生态亚区),25个三级区(生态功能区),为不同地区土地利用、产业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3.
针对海西区优越的生态环境质量、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和强烈的发展愿景,结合重点产业发展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强烈的生态影响,通过规划期区域生态状况评价及其动态变化分析,进行海西区重点产业发展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2008年海西区生态状况总体较好,但是空间差异显著.区域生态状况的Ⅰ级、Ⅱ级分区主要分布于武夷山区和中部大山带,重点产业近远期发展生态风险以“无风险”和“轻风险”为主,对海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区域生态状况的Ⅲ级、Ⅳ级分区集中于沿海地带,规划期重点产业发展生态风险多属“重风险”等级.不同土地产出率、发展方案下,海西区重点产业发展生态风险及其空间分布呈显著差异由于各地对重点产业发展的强烈愿景,地方愿景规划方案下海西区重点产业发展生态风险相对较强;但是土地产出率的提高有助于海西区减轻、规避重点产业发展生态风险;敖江流域、闽东诸河等地重点产业发展生态风险相对较轻,可以适当增加重点产业及相关产业布局.  相似文献   
34.
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根据2000、2010和2015年3期生态系统宏观结构数据,通过生态系统转类途径和幅度与生态系统类型变化动态度分析评价了研究区近15 a来生态系统宏观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5年,森林、农田、草地、聚落、水体与湿地、荒漠及其他生态系统面积分别占该区总面积的45.96%、30.31%、16.58%、3.29%、3.06%和0.80%。在2000—2010和2010—2015年2个时段内,农田生态系统面积持续减少,聚落生态系统面积持续增加,且2010—2015年综合生态系统的变化动态度高于2000—2010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用地扩张和国家战略实施是引起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5.
36.
37.
开展长江经济带生态状况变化研究对于评估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分区的国土开发强度,提升生态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生态系统宏观结构、植被覆盖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分析评价了2010~2015年长江经济带不同主体功能分区的生态状况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内聚落生态系统面积分别占该类主体功能区国土面积的2525%、655%、370%和040%,总体上体现了国土开发按照不同主体功能布局的梯级特征。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城镇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年变化率高于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不符合其“限制开发”的功能定位,需加强空间管控,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长江经济带平均植被覆盖度、净初级生产力总体呈现好转态势。植被覆盖度基本稳定、转好、转差的面积比例分别为6043%、2520%和1437%;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基本稳定、转好、转差的面积比例分别为4982%、4536%和482%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植被覆盖度;净初级生产力;长江经济带  相似文献   
38.
内蒙古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内蒙古土地沙化、土壤侵蚀、土壤盐渍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区域自然环境演变过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构建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对内蒙古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综合研究,定量揭示研究区生态环境敏感性程度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地沙化不敏感区、极敏感区分别占研究区面积35.9%和10.1%;土地沙化敏感性等级高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内蒙古辖区内主要沙漠边缘和沙地;土壤基质多为沙粒、冬春季节多大风且植被覆盖度较低是土地容易发生沙化的主要原因.土壤侵蚀轻度、中度和高度敏感区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43.9%、30.2%和19.2%;受降水空间差异影响,土壤侵蚀敏感性等级自东南向西北呈逐步下降趋势.土壤盐渍化不敏感区、极敏感区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57.6%和14.6%,盐渍化明显地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北部和东部;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人类活动影响较明显,是土壤盐渍化高发的主要原因.生境不敏感、高度和极敏感区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30.5%、25.1%和10.6%,敏感性等级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地区;这些区域水热条件相对较好,植被覆盖度高,物种数量较为丰富,是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域.综合生态环境高度和极敏感区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27.9%和9.6%;敏感性等级高的区域位于内蒙古中北部,等级较低的区域位于内蒙古西北、东北和东南部.  相似文献   
39.
以新建兰新铁路二线民乐至玉门段为例,借助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阐明沿线地区生态系统的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西北生态脆弱区铁路建设对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铁路沿线生态系统类型包括灌从、荒漠、草原、草甸、沼泽、高山植被和农田等,各类生态系统脆弱度均为中度以上,工程建设对荒漠生态系统影响指数最高,对沼泽和高山植被生态系统影响较小.在铁路两侧10 km范围内,工程占用和破坏的生态系统面积均小于同类生态系统总面积的0.5%,工程施工对沿线生态系统总体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0.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区域风沙化土地演变趋势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雅鲁藏布江(简称雅江)中游河谷区域为研究区.运用Rs和GIS技术,对近18 a(1990-2008年)来该区域风沙化土地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8年雅江中游河岸及山坡风沙化土地面积增长5 267hm2,目前总面积达81 842 hm2,其中1990-2000年增长3 085 hm2,年均增长308 hm2;2000-2008年增长2 182hm2,年均增长273 hm2,与前10 a相比有所下降.风力吹蚀作用是河谷地区风沙化土地发展、蔓延的主要驱动因素.2000年以后降水量的增加以及雅江日喀则和山南段开展的大规模人工造林是风沙化土地增长速度减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