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51篇
安全科学   11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1篇
综合类   205篇
基础理论   17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50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41.
用五段多孔分级器与大流量采样器连接,于冬存两季采集呼和浩特市空气中的颗粒物。颗粒物在≥7μm处和≤1.1μm处存在两个浓度峰值,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冬季为0.541μm/m^3,夏季为0.223mg/m^3。  相似文献   
42.
可吸入颗粒物是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颗粒物质。PM2.5是空气动力学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质,又称为细颗粒物。大部分有害元素和化合物都富集在细颗粒物上,而随着其粒径的减小,细颗粒物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和在呼吸系统的吸收率也随之增加,因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越大。  相似文献   
43.
近日,PM2.5这个较为生涩的专业术语成为人们的"口头语"。PM,英文全称为particulatematter(颗粒物)。PM2.5指的是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科学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PM2.5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2011年11月15日,著名大气环境专家、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远航表示,PM2.5纳入评价后仅二成城市空气质量达标。  相似文献   
44.
南充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水平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在连续1年又5个月同步采样的基础上,测得南充市市辖三城区5个采样监测点环境空气中PM10的浓度及其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M10的日平均浓度范围为0.020~1.030mg/m^3,超标率达38.0%;周日均浓度在0.040~0.520mg/m^3之间,超标率达到了37.8%。空气污染最重为嘉陵城区,其次为高坪城区,再次为石油学院、炼油厂和市府二院。浓度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冬季最高,其次为秋季,再次为春季,最轻为夏季。  相似文献   
45.
通过对比实验找出福州市总悬浮颗粒物与可吸入颗粒物之间存在的关系,摸清城市空气中两者的分布规律,使自动监测系统在获取数据时具有准确性,在监测结果上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  相似文献   
46.
通过高斯面源反演的计算方法对天津市扬尘污染源进行反演计算,建立开放源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源强数据库,系统分析了城市扬尘污染问题。数值试验模拟结果表明,扬尘控制措施与环境质量呈现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通过模拟2004年天津市建筑施工扬尘对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污染贡献,提出扬尘污染问题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7.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的PM10和TSP数据的对比分析,找出PM10在TSP中所占比率(分担率)在采暖季和非采暖季的变化范围,从而使过去采集的TSP数据与PM10数据有一定的可比性,保证监测数据的连续可比。  相似文献   
48.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简述了国内外有关大气颗粒物中的可吸入颗粒物 (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 10 μm)的研究进展 ,主要围绕可吸入颗粒物的基本特性、可吸入颗粒物与健康的关系、可吸入颗粒物的源解析 ,对其研究动向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9.
可吸入颗粒物产生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可吸入颗粒物产生机理的研究与源解析技术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对国内外在可吸入颗粒物产生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国外对可吸入颗粒物产生机理的研究集中在排放特性的研究、模型的建立、内聚力/分离力的研究和物理-化学特性研究上,国内主要进行了有关可吸入颗粒物基本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50.
应用近两年三明市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所监测的环境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的大量监测数据,分析总结三明市区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现状、规律性,以及可吸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及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