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69篇
安全科学   99篇
废物处理   19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218篇
基础理论   54篇
污染及防治   37篇
评价与监测   16篇
社会与环境   17篇
灾害及防治   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61.
采用本体聚合法,以丙烯酸丁酯(BA)、苯乙烯(St)和甲基丙烯酸十八酯(SMA)为单体,反应型低聚硅氧烷(OSS)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制备了三元高吸油树脂,优化了制备条件,考察了其对不同有机溶剂的吸油性能,并对其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树脂制备的优化条件为BA,St,SMA,OSS,AIBN的质量分别占单体总质量的39.60%,39.60%,20.80%,0.21%,1.50%,于55℃下反应24 h;在该优化条件下所制备的树脂对氯仿的吸油率可达80.2 g/g;树脂对氯仿和二氯甲烷的吸油率远高于其他有机溶剂。表征结果显示,树脂形成了一定的网络结构,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耐寒性和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62.
广东南山花岗岩体位于陂头复式岩体西端,锆石的SHRIMP U-Pb年龄为158.1±1.8Ma,是燕山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化学特征显示岩体以高硅、富碱、贫Ca和Mg以及高TFeO/MgO、低CaO/Na2O为特征.其K2O/Na2O>1,A/NK=7.8~11.92,A/CNK=1.33~1.68,属过铝质碱性岩石.在稀土和微量元素组成上,岩石富含稀土元素(除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09~0.16)以及Zr、Y、Th、U、Nb等高场强元素,贫Ba、Sr、Ti等,高10000x Ga/AI(比值大于2.6).在Zr、Nb、Ce、Y对10000×Ga/Al以及TFeO/MgO-SiO2等A型花岗岩多种判别图上,投影点主要落在A型花岗岩区,而与高分异的I、S型花岗岩明显不同.这些特征均指示,南山岩体具有铝质A型花岗岩的特点.通过Y-Nb-3Ga和Y-Nb-Ce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将其进一步划分为A2型花岗岩,代表其形成于拉张的构造背景之下.本文在此研究基础上,认为南山花岗质岩浆可能形成于相对挤压的中侏罗世.而在晚侏罗世早期相对拉张的作用下,岩石圈减薄,软流圈地幔上涌,地壳的泥质岩和少量砂质岩受到幔源流体富集后发生部分熔融后上侵形成铝质A型花岗岩,且有较强的结晶分异作用.  相似文献   
63.
利用新型开顶式气室(OTC)开展CO_2浓度升高和大气增温试验,分别为模拟增温2.0℃,模拟增温2.0℃且CO_2浓度增加到650μmol·mol-1,对照CO_2浓度约410μmol·mol-1,对马铃薯叶片、叶柄和茎等地上生物量、根和块茎等地下生物量积累过程及其特征参数的协同影响研究,分析气候变化对马铃薯产量形成和品质的影响,为半干旱区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模拟增温2.0℃且CO_2浓度增加到650μmol·mol-1,马铃薯茎和地上部生物量积累显著比对照高35.8%—53.4%;生物量较单独增温处理显著增加24.4%—34.4%。马铃薯茎和地上部生物量最大积累速度出现时间推后,最大积累速度加快,生物量快速积累间隔日数较单独增温处理和对照均延长。大气增温加CO_2浓度升高复合处理试验中,马铃薯块茎鲜质量积累在块茎膨大中期略低于单独增温处理外,在其余积累时段均高于单独增温处理以及对照。马铃薯成熟期块茎在复合处理下,鲜质量显著高于单独增温处理24.1%;高于对照3.4%。马铃薯块茎鲜质量最大积累速度出现时间也推后,快速积累期间隔日数较单独增温处理延长,但与对照接近。增温与CO_2复合处理使马铃薯叶片净光合速率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干物重积累增多,经济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64.
黄景  姚卫华  董峰  于晓慧 《环境工程》2015,33(3):141-144
通过对包头市城区历年的电磁环境监测,以及电视和中波发射塔周围电磁辐射情况,了解其环境质量状况和主要污染源。历年环境监测综合场强为0.30~0.47 V/m,年平均值为0.41 V/m。而广播和电视发射塔因距离而异,它们综合场强均值分别为1.26~3.43 V/m、1.44~5.34 V/m。虽然这些监测值都在标准限值之内,但可以看出广播和电视发射塔对电磁辐射综合场强的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65.
对2013年11月至2014年2月中旬时段内,处于不同发展程度的上海、济南、福州、西安、武汉和长沙等六大中心城市PM2.5指标值进行统计;分析了各个城市PM2.5污染特征,并对比研究了导致该类污染的内外原因。结果表明:内在因素方面,城市PM2.5污染程度与其发展速度呈倒U型关系;特别是产业结构对城市PM2.5污染的影响尤为显著;外在因素方面,充沛的降水量对区域该类污染的改善作用明显,地形因素是导致地区PM2.5严重超标的重要原因,来自区域污染源的影响解释了相邻城市该指标变化规律相似的现象。  相似文献   
66.
中国华南地区持续干期日数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华南地区46个地面气象站1960-2012年逐日降水数据,分析该地区各季节持续干期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近53年来,华南地区春季和夏季的持续干期日数呈波动下降趋势,下降速率分别为0.042和0.108 d·(10 a)-1;秋季和冬季的持续干期日数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分别为1.911和0.118 d·(10 a)-1。广东省春季和夏季持续干期日数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分别为0.171和0.243 d·(10 a)-1;秋季和冬季持续干期日数呈增加趋势,增加速率分别为1.737和0.32 d·(10 a)-1。广西省春、夏和秋季持续干期日数呈增加趋势,增加速率分别为0.109、0.046和2.117 d·(10 a)-1;冬季为减小趋势,减少速率为0.106 d·(10 a)-1。2)华南地区持续干期日数在春季呈从北向南逐渐增多的趋势,夏季呈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的趋势,秋季呈自西向东逐渐增加的趋势,冬季呈从北向南逐渐增多的趋势。冬季的持续干期日数是4个季节中最长的,大致在20~44 d。3)华南地区春季持续干期日数变化倾向率在-1.20~1.00 d·(10 a)-1之间,增加趋势最明显的区域是广西省的南部地区,减少趋势最明显的区域是广东省的沿海地区;夏季在-1.00~0.60 d·(10 a)-1之间,呈增加趋势的区域主要位于广西省的中部和南部,呈减少趋势的区域位于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和广西省的东部;秋季在0~3.50 d·(10 a)-1之间,整体呈现增加趋势,变化倾向率较大的区域主要位于广西省的中部和广东省的东北部沿海地区;冬季在-1.50~2.00 d·(10 a)-1之间,呈增加趋势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省的中南部和东部地区,以及广西的东部边缘,呈减少趋势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省的北部以及广西的中部和西北部地区。持续干期日数增加趋势最明显的季节是秋季。4)持续干期日数与降水量表现出负相关性,与气温和无降水日数表现为正相关性。降水量和无降水日数的变化对持续干期日数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温度对持续干期日数的影响比较小。  相似文献   
67.
基于相对湿润度的干旱指数分析方法,应用中国西南1958—2012年气候资料,分析近55年中国西南春季干旱10年际时空分布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58—2012年西南春季干旱发生频率呈东北向西南递增分布特征,春季干旱发生频率80%以上区域分布于云南高原、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区域;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的部分区域几乎每年春季均会出现轻度干旱。重旱和特旱主要分布于川西高原南部、川西南山地和云南高原北部区域。西南春季轻旱、中旱和重旱以上干旱平均发生区域占研究区域总面积分别为42%~45%、16%~29%和1%~8%,春季轻旱发生面积呈波动变化,中旱和重旱发生面积呈略减少趋势。云南高原、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春季干旱强度大,但干旱强度振荡幅度小,年际波动小;川东盆地、贵州高原春季干旱强度虽然相对较小,但干旱强度振荡幅度大,年际波动大。西南春季干旱变化经历了5个明显的变化阶段,即20世纪60年代,干旱强度逐渐增强;70年代,干旱强度逐渐减弱;80年代到90年代初,干旱强度又一次加强;在90年代中期到2004年,干旱强度再次减弱。西南春季干旱指数存在显著的2~3 a和7~8 a周期振荡,春季轻旱发生面积呈波动变化,中旱和重旱发生面积呈略减少趋势。2005年后干旱指数累积距平呈负增长趋势,干旱强度逐渐增强,预计未来10年干旱强度可能将增强。  相似文献   
68.
伊乐藻-固定化氮循环菌技术入湖河道修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太湖金墅湾水体筛选出包括土著氨化、亚硝化、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的氮循环菌,固定于多孔性载体内,对伊乐藻-固定化氮循环菌联用技术在秋冬季太湖金墅湾水源地入湖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效果进行了研究.经室内生态修复模拟与原位围隔实验表明,伊乐藻-固定化氮循环菌联用对水质改善效果要优于单独使用伊乐藻或固定化氮循环菌,该技术对原位入湖河道有效去除率为:总氮5.9%~61.2%,氨氮12.4~70.3%,硝氮6.1%~68.0%,COD 4.2%~78.5%;通过氮循环菌释放可明显提高水体氮循环菌数量,MPN值比对照水体高出3~4个数量级;相关性分析表明,差异性显著(P<0.01).经5个月原位围隔试验表明,伊乐藻-氮循环菌联用技术可有效降低秋冬季入湖河道营养盐负荷,有助于控制湖泊水源地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69.
为评估煤电行业从业人员因遭受职业危害暴露引起的健康负担大小,根据工作暴露矩阵法对燃煤发电职业暴露程度进行估算,利用健康效应分析和伤残调整寿命年指标构建燃煤发电职业暴露健康负担评价体系,实现职业暴露健康负担的量化评价。将所构建的评价体系应用于3个燃煤电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类危害因素中,粉尘所致健康危害最大,人均健康负担约为8.861 a;各生产环节中,运输煤系统所致健康影响最大,约占整个生产过程的45.53%。  相似文献   
70.
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也是一个地震记载最早而又最详备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地震研究有一定成果涌现。然就整体而论,中国地震史在中国灾害史研究中仍然处于十分薄弱的状态,存在诸多不足。无论从史料的开挖、研究方法和理论的运用,还是研究内容、对象、视角和深度上,都有进一步展拓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