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5篇
综合类   88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春节期间南京气溶胶质量浓度和化学组成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对城市大气气溶胶质量浓度和化学组成分布特征的影响,对南京市2012年1月19~31日大气气溶胶质量浓度和水溶性离子及重金属等化学成分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烟花爆竹的大量集中燃放可使PM1.0的浓度以15.5μg/(m3·h)的速率增长;并使得能见度以1.625km/h的速率急剧下降.质量浓度谱和水溶性离子谱在燃放期均为三峰型分布,在非燃放期为双峰型分布.燃放期PM2.1和PM1.1中的K+、SO42-、NO3-、Cl-和Mg2+所占的比例比非燃放期升高了16%~38%,其他离子浓度变化不大.对于0.2~2.0μm的气溶胶,春节期间硝酸盐、含锌和含铜颗粒主要来自烟花爆竹燃放,含钾颗粒部分来自烟花爆竹燃放,含铅颗粒来自工业排放,烟花爆竹的燃放基本不产生硫酸盐颗粒.  相似文献   
62.
南京北郊秋季VOCs及其光化学特征观测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1,他引:6  
采用GC5000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系统和EMS系统,于2011年11月在南京北郊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连续观测,分别测量了大气中56种VOCs组分和反应性气体(NOx、CO和O3).结果表明,南京北郊的VOCs小时平均体积分数大约在48.17×10-9,日变化呈明显双峰型特征,受机动车影响比较显著,极小值出现在下午16:00,白天与O3浓度曲线呈负相关;VOCs的平均OH消耗速率常数约为3.26×10-12cm3.(molecule.s)-1,最大增量反应活性约为3.26 mol·mol-1;烯烃对OH消耗速率(LOH)和臭氧生成潜势(OFP)贡献率最大,芳香烃次之,而烷烃在大气中含量最为丰富,却并不是LOH和OFP主要贡献者;VOCs关键活性组分是乙烯、丙烯、1-丁烯、间,对-二甲苯及异戊二烯等物质;臭氧生成过程处于VOCs控制区.  相似文献   
63.
影响南京地区的两次典型空气污染过程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王飞  朱彬  康汉清  高晋徽  王瑛  江琪 《环境科学》2012,33(10):3647-3655
2009年10月下旬与11月上旬,南京及其周边地区接连经历了两次严重的空气污染过程.第一次污染过程表现为持续性灰霾天气,第二次污染过程主要受秸秆焚烧和区域输送的混合影响.利用地面污染监测数据、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卫星遥感火点资料结合后向轨迹模式,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讨论了局地源及区域输送对两次污染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次污染过程积聚模态气溶胶数浓度较高,与该地区之前观测结果比较气溶胶浓度峰值向大粒径偏移.两次过程PM2.1中SO24-/NO3-的值分别为1.30和0.99.第一次污染过程受偏东、偏南方向局地排放源的影响,≤0.1μm的气溶胶粒子逐渐累积.第二次污染过程主要受东北方向短距离输送与西南方向局地排放的混合影响,尤其是来自偏南方向气溶胶数浓度较高,≥0.1μm粒子尤为明显,说明秸秆焚烧的排放源主要来自此方向.  相似文献   
64.
利用2014-2016年南京江北地区PM2.5质量浓度和气象要素的小时数据,并结合HYSPLIT模式后向轨迹聚类分析和PSCF法分析了PM2.5质量浓度的污染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和主要来源特征.结果表明:2014-2016年PM2.5质量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下降幅度约为17.40%,由2014年的62.1 μg·m-3下降至2016年的51.2 μg·m-3,能见度由2014年的5.8 km上升至2016年6.6 km.PM2.5质量浓度存在显著的月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1月浓度最高,可达93.0 μg·m-3;8月浓度最低,仅为38.8 μg·m-3;冬季浓度最高,可达76.8 μg·m-3,夏季浓度最低,仅为47.1 μg·m-3.不同季节日变化均为单峰型分布.气象要素对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较大,不同相对湿度下能见度和PM2.5质量浓度具有较好的拟合关系.霾和非霾天PM2.5质量浓度的阈值为15 μg·m-3.不同季节的主导气团不同,春季主导气团为偏北气流和偏东气流,占比分别为43.50%和30.80%;夏季主导气团以东部气流为主,占比约为68.22%;秋季和冬季主导气团为来自北方的气流,总占比分别为83.52%和100%;偏北内陆气团PM2.5质量浓度较大,偏东海洋性气团PM2.5质量浓度较低.PM2.5质量浓度潜在源区春冬季潜在源区范围较大,夏秋季潜在源区范围较小,季节变化显著.春季潜在来源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北部、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等地区,夏秋季分布在安徽东部、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等地区,冬季分布在安徽、河南东部,山东和江苏等地区.  相似文献   
65.
南京市一次连续空气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空气污染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每6h一次2.5°×2.5°再分析资料及NOA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GDAS(全球同化数据)资料,对2009年10月16日—30日南京市出现一次连续15d的空气污染过程的天气特征进行诊断分析,同时使用HYSPLIT-4后向轨迹模式对污染物来源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大气环流形势和气象要素是造成此次污染的主要原因。南京污染物的来源可以大致分为3类:一类是海上来源;一类是南京本地的局地污染来源;还有一类是北方污染物的输送。这为进一步研究长三角地区城市的空气污染来源和成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6.
近三十年温州市区年灰霾天数变化大致经历了"少-增多-减少-急速增多"四个阶段,灰霾天气多出现于冬春季节,秋季最少,出现最多的月份主要集中在1月和12月。灰霾的月、季变化趋势主要与当地的气象条件有关,而年际变化多与大气复合污染物浓度有关。近十年的灰霾天数变化与大气常规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关联度不大,主要是现有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只考虑了SO2、NO2、PM10三项指标,而忽略了与灰霾天气密切相关的PM2.5细颗粒等指标。  相似文献   
67.
以某电镀基地为例,设计采样监测方案,采用"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报批稿)的推荐模型和参数,开展暴露评估、毒性评估、风险表征和确定土壤修复目标建议值。监测结果显示,场地土壤中镉、铬(Ⅲ)、铬(Ⅵ)、铜、镍、锌6类重金属浓度超过风险评估启动值,列为关注污染物。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场内多处暴露点位的人体健康风险值超过可接受风险水平,重点污染区域为污水处理厂及周边,电镀车间及周边的风险值也超标。为了保护人群健康,对具有较高风险的区域,建议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进行场地土壤修复。  相似文献   
68.
2005~2013年中国地区对流层二氧化氮分布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OMI探测器资料反演的对流层NO2柱浓度,结合REAS东亚地区NOx排放清单,ECMWF地面10m风场数据和中国统计年鉴中相关统计数据,研究了2005~2013年中国地区对流层NO2柱浓度的空间分布和长期变化趋势,NO2柱浓度的季节差异与排放源和地面风场的关系,以及国家政策实施情况与NO2柱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地区NO2对流层柱浓度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四川盆地等人口密集、人类活动频繁的大型城市和地区.NO2对流层柱浓度的变化存在东西部差异,值得注意的是东部在2011年之前基本表现为增加,但在2011年以后表现为下降,且与2011年相比年平均浓度下降了7.1%.工业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下降是2011年后NO2浓度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西部浓度低于东部,但近9a浓度基本表现为增长.对流层柱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东部地区及大型城市基本表现为冬季高、夏季低.NOx人为排放源的季节差异是NO2浓度季节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气象条件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69.
为了研究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期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对北京气象塔3层高度上的大气污染物(NO2和O3)进行加强观测,分析其变化特征。观测结果表明,由于北京奥运会前期采取了严格的空气质量控制措施,NO2浓度相对车辆限行前下降了45.3%,且随着高度递增逐渐降低;O3浓度最大值和日均值有所降低,其最大值出现时间较10年前提前了12 h,且有4 h左右处于相对平稳状态。O3浓度峰值主要是受NO2的控制,O3浓度峰值出现时间提前反映出北京大气氧化效率不断提高。对于观测期间出现光化学污染事件,利用同期气象资料和大气污染监测数据分析,发现造成这次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气象因子:地面多处于弱高压场控制中,大气层结稳定,风力较弱(小于2 m/s),并伴随着连续高温、强辐射和低湿。  相似文献   
70.
为了研究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期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对北京气象塔3层高度上的大气污染物(NO2和O3)进行加强观测,分析其变化特征。观测结果表明,由于北京奥运会前期采取了严格的空气质量控制措施,NO2浓度相对车辆限行前下降了45.3%,且随着高度递增逐渐降低;O3浓度最大值和日均值有所降低,其最大值出现时间较10年前提前了1~2 h,且有4 h左右处于相对平稳状态。O3浓度峰值主要是受NO2的控制,O3浓度峰值出现时间提前反映出北京大气氧化效率不断提高。对于观测期间出现光化学污染事件,利用同期气象资料和大气污染监测数据分析,发现造成这次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气象因子:地面多处于弱高压场控制中,大气层结稳定,风力较弱(小于2 m/s),并伴随着连续高温、强辐射和低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