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7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22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304篇
综合类   177篇
基础理论   53篇
环境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46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651.
《Environmental Hazards》2013,12(1):16-37
This paper reviews climate change impacts and the existing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system in Japan and offers the results of a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the community leaders and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personnel of Saijo city of Japan that assesses their perceptions about dealing with the extreme disasters by the existing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systems. This study was inspired by the record number of typhoon landfall that has surprised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communities in 2004. While unearthing the hidden vulnerabilities in cities like Saijo, this event has loosened the confidence of local communities on the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systems. From the study, we conclude that the existing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systems need further fillip and that the proactive community involvement in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is still in nascent stages. Associating with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involving the local communities (including the elderly), enhancing the redundancy in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systems, inculcating strategic thinking and micro-level planning, conducting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s by considering the special circumstances including resource constraints of small cities and better policy coordination across the administrative hierarchy are some important considerations for dealing with the uncertainty brought by the extreme events.  相似文献   
652.
The rapid urbanization of China is causing a burden on their water resources and hindering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effective methods to 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 (IRBM) using Longgang River basin of Shenzhen as an example, which is the city with the fastest rate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and even the whole world. Over the past 20 years, China has undergone a population boom due to the increase of immigrant workers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which led to the sharp increase of water consumption and sewage discharge. Howev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ater infrastructure is still lagging far behind the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only 32.7% of sewage in the district being treated. Currently, every water quality indicator of the Longgang River basin was unable to meet the required corresponding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which further aggravated the water shortages of the region. Thu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is proposed to address the IRBM of the study area. The problems with the current management system include the lack of decentralization in decision-making, lack of enforcement with redundant plans, weak management capacity, financial inadequacy, and a poor system of stakeholder participation. In light of the principles of IRBM 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region,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an increase of power given to sub-district offices, fewer but more feasible plans, capacity building among stakeholders, a combination of planning and marketing for overcoming financial inadequacy, and profound reform in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system. The framework and institutional suggestions could inform similar processes in other representative river basins.  相似文献   
653.
环保社会组织作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桥梁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多元参与机制的重要一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特性与时代法治特征也推动着环保社会组织的参与。但当前环保社会组织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着规范体系不健全、规范运行机制不稳固、参与保护效果稳定性不足的困境,主要源于公私主体意识对立、自然资源法律体制机制未完善、环保社会组织持续能力建设有待加强三个因素,其根源在于我国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认识程度以及反映到规范政策与法律运行的适应程度。应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指导思路,综合包容多样利益方,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整体规制运行。具体来说,通过优化整合生物多样性保护规范体制中环保社会组织规范结构、参与运行机制、持续性功能发展机制,逐步规范环保社会组织在生物多样性规范机制中的位置与路径,从而实质推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多元参与体制的构建与完善。  相似文献   
654.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是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公众参与体系有利于解决当前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在总结国内外公众参与发展进程的基础上,对完善公众参与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完善公众参与体系的内涵要点,提高公众参与体系研究力度,建立公众参与学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655.
余沐钒 《四川环境》2022,(1):108-112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事关民生和发展,打赢“蓝天保卫战”离不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本文根据笔者对物联网技术的学习与理解,结合生活中观察引发的思考,以及相关文献资料检索,提出了自己对于物联网技术在“蓝天保卫战”中应用的构思。研究结果表明,运用物联网技术作为工具,构建大气污染的防控体系,国家层面与全民参与双管齐下,能够实现对污染要素的感知、监控和治理。物联网技术在控制大气污染方面有着非常好的前景,如果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得当,能够对整个生态环境事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56.
海洋油气开发工程环评中公众参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现状和海洋油气开发工程公众参与实践,对海洋油气开发工程环评中公众参与进行初步探讨。目前海洋油气开发工程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相关公众界定较难、公众主要是在环评机构主导下的被动参与、信息不对称使公众难以正确表达意见、相关公众中个人的环境素养和法制意识不高。根据存在的问题,建议通过以下方法提高海洋油气开发工程环评公众参与水平:研究制定海洋工程公众参与技术方法规范;掌握好公众参与时机,尽早启动,调动公众主动参与;科学确定公众范围,选择好公众参与对象;结合实际选择公众参与方式。  相似文献   
657.
社会生活噪声具有量大、面广、分散、影响不持续、监管难度大等特点,本文以现代化环境治理视角和社会治理视角深入剖析了我国当前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结合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特殊属性及其防治的有效实践,分析202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中防治措施的内在联系,提出构建创新型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体系。该体系要求在政府主导的环境治理领域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强化社会共治,新增公众自治,将环境治理同社会治理有机结合,既强调公众参与到政府主导的环境治理工作中,又强调社会各主体多元共治和自我管理,是社会生活噪声领域公众参与的升级版。最后,本文建议以宁静区域创建为切入点,通过有关监管部门联合发布宁静区域创建指导意见;地方政府落地实施,完善管理和技术指标体系;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德治和自治水平,以点带面逐步拓展宁静区域范围,实现创新型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体系的实质有效性。  相似文献   
658.
如何有效激活农民主体性,激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群众参与是实现农村环境善治的重要议题。村庄调研发现,在当前国家资源向村庄密集输入的情况下,自上而下的单一环境供给方式既浪费资源,又难以满足居民诉求。动员村庄女性群体组织化参与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自下而上的群众动员和需求整合的有效方式。一方面,女性群体因其身份在村、关系在村,市场参与不足,成为村庄环境整治的潜在力量,与环境治理事务具有耦合性。另一方面,组织化参与为女性社会性身份的展演提供长效机制,利益吸纳成为激发女性参与的直接诱因。女性群体参与人居整治实践机制反映的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环境治理需要抓住核心力量,对积极分子进行识别、激活和组织。  相似文献   
659.
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解多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反应时,为了在满足所需计算精度的前提下减少工作量,需要对振型数量进行合理的选择,而振型数的确定主要取决于结构各阶振型对总体反应的贡献。通过数学推导,对振型贡献及振型数量的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讨论了振型参与系数的性质,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能够反映结构振型贡献参数的数学表达式,对这些参数的力学含义进行了解释,并给出了相关证明;其次,对有效质量法、振型位移控制法等基于不同振型贡献标准的确定振型数的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了其合理性和不足。本文研究对进一步理解结构振型贡献和振型数的选择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