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76篇
安全科学   38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21篇
综合类   298篇
基础理论   57篇
污染及防治   73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通过在拉萨市垃圾填埋场周边布设4个监测井,于2017—2018年采样分析24项地下水水质指标,并运用单因子指数、综合评价法、污染指数P_(ki)法、等标污染负荷比法等对地下水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地下水水质在良好—优良范围内;单项污染指数1的有pH值、铅,相比背景井地下水水质有所下降;填埋场周边地下水污染程度呈轻污染,主要受到影响的指标为pH值、高锰酸盐指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铅、氟化物。  相似文献   
92.
开发了芬顿试剂预氧化-粉末活性炭(PAC)吸附组合工艺处理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首先分别研究了芬顿试剂氧化法和粉末活性炭吸附法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发现2种工艺在最佳处理条件时仍存在处理效果较差、药剂费用高等问题。因此,开发了芬顿试剂预氧化-PAC吸附组合工艺,研究了该工艺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小试实验。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在不改变原水的初始pH、H_2O_2与Fe~(2+)的摩尔比为1以及H_2O_2的投加浓度为25 mg·L~(-1)时得到最佳的预处理条件。在最佳预氧化条件下投加0.15 g·L~(-1)的PAC进行了4级逆流吸附小试实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处理效果稳定、药剂费用低,出水满足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93.
污泥厌氧消化系统消化原料流变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考察了4种污泥厌氧消化原料的流变特性,研究了原料浓度、温度以及添加餐厨垃圾等因素对污泥流变特性的影响,以期为厌氧消化工艺的设计及设备选用提供基础参数.试验结果表明,脱水污泥、脱水污泥与餐厨垃圾混合物、剩余污泥、剩余污泥与餐厨垃圾混合物4种原料均为假塑性流体,且符合幂律方程.随消化原料固体浓度由1%增至10%,原料黏度升高.剩余污泥和剩余污泥与餐厨垃圾混合物在TS=3%时流变指数最大,而脱水污泥和脱水污泥与餐厨垃圾混合物在TS=5%时流变指数最大.添加餐厨垃圾可以改善污泥的流变特性,使得混合液的流变指数较纯污泥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使其更接近牛顿流体.随着温度由15℃升高到55℃,4种原料的黏度呈线性趋势降低,流变指数则逐渐升高,其中脱水污泥的黏度对温度变化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94.
赵新华  黎荣  孙井梅  迟海燕 《环境科学》2006,27(11):2247-2250
为了降低污水河道治理过程中污染沉积物的含水率以减少其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对污水河道沉积物在自然条件下和人为条件下进行冻融实验研究,通过冻融前后沉积物比阻抗、含水率、颗粒分布及渗出液中污染物含量等实验说明冻融对污染沉积物脱水性能及其特性有影响.研究表明,冻融过程使沉积物的比表面积变小,体均粒径变大,泥水明显分离,含水率从冻前83%~85%降到融后的50%~60%;大量间隙水、毛细结合水和表面粘附水游离出来,提高了沉积物的脱水性能;比阻值由(1.2~4.1)×109s2/g降为(3.8~5.2)×107s2/g;同时渗出液的SS含量由1 000~1 200mg/kg降到340~380 mg/kg、氨氮含量由150~170 mg/kg降到100~120 mg/kg、BOD含量由300~310 mg/kg降到50~60 mg/kg,但渗出液中油类物质含量由1~2mg/kg提高到11~12 mg/kg,即如果沉积物不是被油类物质污染,冻融可使渗出液污染程度小于冻前沉积物的渗出液.  相似文献   
95.
廊坊市大气环境质量与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廊坊市2003~2008年空气监测数据,采用灰色模型GM(1,1)对该市大气环境质量主导因子PM10、SO2和NO2进行模拟预测,采用宏观总量控制A值法对理想大气容量进行计算分析,最终建议在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和建筑扬尘污染源4个方面采取必要措施保护廊坊市的大气环境。  相似文献   
96.
铁盐和铝盐混凝微滤工艺除As(V)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晓波  吴水波  顾平 《环境科学》2007,28(10):2198-2202
选择FeCl3和Al2(SO4)3作混凝剂,采用小试规模的混凝微滤膜反应器比较了铁盐和铝盐混凝微滤工艺的除As(V)效果、相关性能指标及适用范围.结果发现,Fe3+投加量为4 mg/L、Al2(SO4)3投加量为50 mg/L时,铁盐和铝盐工艺的除As(V)效果大致相当,均可使水中As(V)的浓度从100 μg/L左右降低到10 μg/L以下,最低为1.68 μg/L.出水浊度均小于0.1 NTU,出水中铁、铝和SO2-4浓度均符合饮用水标准.铁盐工艺出水pH值比原水大约高0.5,铝盐工艺处理前后水的pH值基本不变.反应器运行结束静沉24 h后,铁盐工艺浓缩比为1 791,是铝盐工艺的2.54倍,污泥中As(V)的含量也大大高于铝盐工艺,去除同等重量的As(V)所产生的污泥量较铝盐工艺少得多.因此,对于仅有砷超标的饮用水,应优先考虑铁盐工艺.按除氟所需混凝剂数量投加Al2(SO4)3,铝盐工艺即可在去除As(V)的同时去除氟,铁盐工艺则不能去除氟.因此,对于砷和氟均超标的饮用水,可采用铝盐工艺同时去除砷和氟.  相似文献   
97.
胞外聚合物与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活性污泥内源呼吸试验,发现胞外聚合物与溶解性微生物产物之间存在相互转化、吸附与被吸附的关系。内源呼吸初期(0~19h),bound EPS水解生成BAP,细胞自溶过程也释放部分SMP。19~43h,微生物利用SMP中易降解部分生成bound EPS和UAP,大分子量的SMP被bound EPS吸附,并存在一定程度的细胞水解。43~162h为SMP分泌、溶出阶段,内源呼吸加强,微生物脱氢酶活性几乎丧失,细胞水解、自溶。bound EPS表面出现SMP解吸-吸附的交替过程。162~210h期间bound EPS水解及细胞自溶为主要过程。并且产出的SMP可生物降解性较差,对微生物表现出毒性作用,抑制其脱氢酶活性,而在毒性环境下,微生物又产出更多的SMP。  相似文献   
98.
溶解性微生物产物对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运行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对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的累积行为及其对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SMBR)操作运行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90 d的实验过程中,对总有机碳(TOC)、相对分子质量分布(MWDs)、比耗氧速率(SOUR)进行定期监测,采用死端过滤实验来检测SMP对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在SMBR上清液中SMP出现明显累积;随着实验运行,SMP中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0的浓度增加显著;与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 000的SMP相比,此部分SMP对污泥活性和膜污染影响较大,对SMBR的出水水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9.
MBR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变与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张斌  孙宝盛  季民  赵祖国 《环境科学学报》2008,28(11):2192-2199
为了揭示膜.生物反应器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演变过程,通过细胞裂解法直接提取不同时期污泥中的基因组DNA,利用基于16SrDNA的PCR-DGGE技术获得了微生物群落的DNA特征指纹图谱,并对条带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切胶测序,使用序列数据进行了同源性分析并建立了系统发育树.DGGE分析表明,在反应器运行前17d内污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很大,与接种污泥的相似性系数下降到了29.2%,从而说明MBR中处理工艺和进水水质的改变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降低.在试验过程中,Pscudomonas和Aeromonas hydrophila等种群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优势地位,也有原始种群如Bacillus sp.的消亡和以Enterococcus faecalis、Comamonas sp.、Fusobacterium sp.等为代表的次级种群的强化和演变.UPGMA聚类分析将DGGE图谱区分为3大类群并对应于各自的运行时期.测序结果表明,MBR中微生物菌群间进化距离较大,其中Proteobaeteria纲和Bacillus属细菌较多.在反应器运行后期演变为优势地位的菌群(如Comamonas sp.)加剧了膜污染物的产生和积累.  相似文献   
100.
为了解决我国土壤沙化严重以及大量污泥处理处置的问题,研究了不同种类与比例的无害化污泥对沙性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土壤黏聚力的影响.通过将堆肥污泥(CSS)、干化污泥(DSS)、炭化污泥(BSS)分别以质量分数为5%、10%、15%、20%、25%和30%的添加量与沙性土复配,并测定土壤的pH值、电导率、有机质、水稳性大团聚体和抗剪强度,来探究3种无害化污泥对沙性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土壤黏聚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无害化污泥的颗粒粒径分布和保水性为改善沙性土的结构与持水性能提供了有利条件,即随污泥添加量增加,土壤pH值降低,电导率、有机质增加;添加污泥使得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增加,水稳性来自于稳固的颗粒大小和污泥的团聚作用;添加污泥使得土样黏聚力增加,污泥添加质量分数为30%时,CSS复配土黏聚力为10.97 kPa,改良效果最佳.综上,添加无害化污泥能有效改善沙性土的团聚体稳定性与黏聚力,其中CSS复配土最接近种植土的水平,改良效果显著.无害化污泥的投加比例要根据目标土壤的需求来进行优化,其有效性和对土壤可能造成的其他影响需要通过长期试验来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