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2篇
基础理论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1.
分析了地震时空和地震强度的破坏效应,阐述了国内外震后重建规划的经验教训与启示。研究结果表明,为确保减灾防灾目标的实现,有效抗御地震灾害,震后重建规划应以人为本,注重重建用地选址安全,科学选址,合理规划;尊重自然,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重要内容;重建规划应有前瞻性,按照"轻、重、缓、急"统筹进行;应完善管理机制,通过制度建设,提高住宅和公共设施的抗震性能;加强建筑质量安全监管。  相似文献   
2.
基于DPSIRM框架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考虑影响水资源系统的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论文通过对水资源系统内在机理研究,构建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管理(DPSIRM)概念框架的水资源承载力DPSIRM评价指标体系,给出各子系统明确的含义,以反映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将模拟退火算法用于投影寻踪优化,构建耦合SA-PP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2003—2012年云南省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并分析投影特征值的历年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2年云南省水资源承载力呈逐步上升趋势,即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云南省水资源承载力逐步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处于水资源可支撑的规模范围内。2006年以前,水资源承载力呈加速增长趋势,其增长潜力较大。2006年以后,水资源承载力波动幅度较大,而2009和2011年年增幅趋于零。最佳投影方向各分量的大小反映了各评价指标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程度,值越大则对应的评价指标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程度越大。对水资源承载力影响程度最大的5项指标依次为:生活污水排放量、“三废”治理投资、人均GDP、单位GDP水耗和森林覆盖率。压力子系统对水资源承载力影响比重为26.15%,表明压力子系统是影响云南省水资源承载力的最重要因子。研究表明此模型具有实用性,可为区域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4.
分析了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以及影响土地整理的基础条件,提出了基于生态恢复重建的3种土地整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平原丘陵地震灾区土地整理应以农村居民点整理为主,科学选址,注重地质灾害的防治和避让;地处山区的地震灾区土地整理应搞好山区小流域土地综合整治,以水土流失治理为核心,突出生态效益,搞好损毁耕地的复垦、恢复,重建土地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分析评价了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的管理机制与实施对策。研究结果表明,为了确保减灾防灾目标的实现,有效抗御地震灾害,灾后重建应对土地利用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规划,建立预防机制,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提高工程建设安全标准,加强建筑质量安全监管;要有切实可行的规划实施对策和措施,确保规划目标的贯彻落实。国家应给予灾后重建特殊的政策支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切实加强与灾后重建各相关规划相协调;从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严格保护耕地,节约和集约利用耕地,搞好灾毁土地的整理与复垦。  相似文献   
6.
7.
基于PSO优化逻辑斯蒂曲线的水资源安全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引入“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构建区域水资源安全定量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逻辑斯蒂(Logistic)曲线模拟区域水资源安全评价,公式中的参数采用粒子群算法(PSO)进行优化,并用灵敏度分析的方法对公式进行了可靠性分析。优化好的Logistic指数公式用于安徽省16个地级市水资源安全评价,计算得到各地级市评价指数和相应的评价等级,并对压力层、状态层、响应层子系统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基于粒子群算法优化的Logistic指数公式用于区域水资源安全评价,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能为区域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四川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是全国农业大省之一。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日益突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脆弱、资源短缺的矛盾依然十分尖锐。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大问题。分析评价了四川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趋势,提出了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节约集约用地,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努力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防治水资源污染;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工作,努力补充有效耕地面积;搞好水土保持和治沙防沙工作;加快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