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8篇
基础理论   29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中国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中国当前的矿山环境保护政策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矿山环境的主要问题,作为责任主体的矿山企业不能积极主动实施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是为了保证采矿权人履行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义务而缴纳的资金。建立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就是为了贯彻"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环保原则,促进采矿权人在采矿过程中保护矿山环境,并确保在闭坑、停办、关闭后受破坏的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治理恢复的一项特别的经济手段和措施。实施保证金制度可以更好地促进矿产资源开发的外部成本内部化,是矿山环境保护必要且有效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以遥感与GIS技术为依托,根据PSR模型框架建立黑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三期生态安全评价数据,综合分析了黑河流域20年来生态安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其生态安全状况总体呈现波动变化,2000年较1986年呈恶化趋势,2007年较2000年有所好转。  相似文献   
3.
黄河源区生态破坏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河源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随着黄河源区资源开发力度逐步加大,草场和灌丛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因此,保护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建立黄河源头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4.
基于内蒙古成吉思汗陵、元上都和甘珠尔庙3个典型草原文化遗址地区1960—2010年32个气象站点的日值气象观测数据,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M-K非参数统计检验法对研究区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干燥度和≥10℃年积温4个气象因子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各研究区的气候总体一致呈现暖干化趋势,3个地区51 a来的年平均气温和年积温变化均表现为上升趋势;年降水量总体都在减少,但不同年代区间变化各异。干燥度的多年变化显著性从大到小分别为成吉思汗陵遗址地区、元上都遗址地区和甘珠尔庙遗址地区。从年均气温和年降水的突变检测来看,3个遗址地区的年均气温都有突变现象,表明研究区的年均气温波动剧烈。而成吉思汗陵遗址地区的年降水未检测到突变现象,元上都和甘珠尔庙遗址地区的年降水发生了突变,说明相对于成吉思汗陵遗址地区,这2个区域降水的变化更明显;从时间序列来看,年降水的突变较年均气温要晚。  相似文献   
5.
黄河源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随着黄河源区资源开发力度逐步加大,草场和灌丛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具体表现为草原退化严重,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扩大,水源涵养能力大为降低。因此,保护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建立黄河源头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
建立我国生态环境标准体系的初步构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的生态环境标准极其薄弱,建立生态环境标准体系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借鉴我国目前针对污染防治的环境标准体系,提出了我国生态环境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生态环境标准制订的原则和重点。  相似文献   
7.
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在广泛调研现有生态安全研究成果基础上 ,从生态安全的概念、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方面 ,对生态安全研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8.
雅鲁藏布江源区风沙化土地演变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雅鲁藏布江源区是世界上最高的江河源,其生态功能状况直接影响其水源涵养功能以及中下游地区,特别是日喀则和拉萨等地区的生态安全。源区内土壤发育程度低,气候干旱多风、植被稀疏,风沙地貌发育。论文以雅鲁藏布江源区所在的马泉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借助RS和GIS技术,解译了1990年、2000年和2008年3期近20 a遥感影像,并结合DEM数据,分析风沙化土地的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对准确把握源区内风沙化土地现状及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2008年,源区共有风沙化土地1 376.22 km2,其中,固定沙地占风沙地总面积的36.03%,半固定沙地占28.10%,流动沙地占9.39%,裸露砂砾地和半裸露砂砾地分别占14.64%和11.84%;②源区风沙化土地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1990年为1 281.78km2,2000年为1 359.7km2,2008年为1 376.22km2,近20 a增加了94.44 km2;③从高程上看,分布在海拔4 600~4 800 m范围内的风沙化土地占风沙地总面积的76.13%;从坡向上看,分布在平坦地区的风沙化土地占风沙地总面积的56.97%,其次为西南坡和南坡,比例分别为11.20%和8.66%。  相似文献   
9.
风景区旅游设施景观影响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风景区旅游设施,其选址是否合理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点。在视觉敏感的位置建设旅游设施,将会对景观资源产生长远的不利影响。因此建设项目的选址应尽量避开视觉敏感的地方,以避免或减少建设项目对风景区的景观影响。论文以某旅游区索道建设为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首先分析景区主要景点、休闲场所、旅游线路和周围交通干线等视觉敏感观察点的可见度,表明索道1/3位于高可见区或较高可见区内。进而分析索道的可见度分析,表明景区内7个景点和一条主要旅游线路及景区外的一条二级公路处在索道的可见区内。最后分析索道对可见区内的敏感观察地点的景观影响,表明索道对景区内的7个景点和一条主要旅游线路景观影响较大。从以上分析得出索道的选址不合理,需要重新选址或者修整方案。论文在对视觉敏感观察点的可见度和项目区景观质量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索道选址的建议区域或采用降低索道高度的措施可避免或减小索道建设对风景区的景观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生态环境标准极其薄弱,建立生态环境标准体系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借鉴我国目前针对污染防治的环境标准体系,提出了我国生态环境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生态环境标准制订的原则和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