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6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根据1996-1998年对黄海北部中国虾放流增殖水域的调查,对该水域的污染状 评价,结果表明,除个别站位COD、Cu、Zn、Hg有少量超标外,综合评价和单因子评价均符合渔业水质标准规定的要求,水质良好,适合幼对虾的栖息和生长。但污染物含量特别是重金属含量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高空观测资料、地面观测资料、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FY-2E卫星云图资料、雷达等资料对2011年第9号台风"梅花"影响山东的降水落区和路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引起的降水分布与水汽通量辐合区、相对湿度大值区、上升运动对应较好。在台风北上过程的中后期,暴雨落区与台风当时的位置和干冷空气的强度有关。台风的对称性对降水的影响较大。此次台风"梅花"生命史长,路径不确定性大。高空引导气流和副高位置和强度的变化对台风路径的预报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与某些台风影响山东形成远距离暴雨的预报相比,台风"梅花"降水的预报难度更大,要更多的依赖卫星云图、雷达、加密自动站等资料的综合运用,发挥短时临近预报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区域人力资源供求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根据协同论,区域人力资源供求系统要维持有序状态就要求经济、社会、环境等子系统保持相互协调,系统序参量之间相互协同。以人力资源数量为序参量,描述系统的有序性和演化方向。运用耗散结构和灰色系统理论,把灰关联度与熵结合起来,建立基于灰关联熵的区域人力资源供求系统有序性判别模型,为系统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并应用于区域人力资源供求安全评价上,为实施临界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我国汽油车排放物控制技术是在借鉴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的来说技术发展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目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开发。一、机内净化技术机内净化技术是从汽油车的有害排放物生成机理出发,通过控制汽油机的燃烧过程,达  相似文献   
5.
医院污水就其理化特性而言是属于被稀释而带有病原体的生活污水,医院污水比生活污水按人平均水量大,稀释度高,有机物浓度低,生物性污染严重,主要为肠道病原微生物如病菌病毒,寄生虫,同时在污水中含有粪便等有机物。如果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水体或灌溉农田,将会引起疾病的传播和蔓延,为防止  相似文献   
6.
小窑湾海水养殖环境现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0年3-11月对小窑湾水域质量进行了9航次10个指标的海上调查,结果表明该水域质量符合国家一类标准。叶绿素a值夏季高于冬季,IN值冬季高于夏季,COD值4、5、6月均值高出其他月份均值43个百分点,IP值上半年高于下半年。海区营养属贫脊型。同时揭示了高密度双壳贝类浮筏养殖对海区水质的负影响较小,该海域养殖贝类的死亡主要是因饥 饿引发的贝体较弱,抗病力较差。  相似文献   
7.
8.
通过分析路桥区在乡镇河流交接断面考核实践应用情况,分析取得的成效和作用,并进行水质对比分析,证实乡镇河流交接断面考核的有效性,研究实践中发现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深入推进乡镇河流交接断面考核工作的思路建议,为在全国推广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准确合理地研究企业环境行为评价体系,从企业环境行为的特点与现状着手,对企业环境行为安全要素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范数灰关联度确定客观权重,再用最优组合赋权算法将它们合并为组合权重。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框架出发,构建了企业环境行为安全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以武汉地区的企业为案例,将企业环境行为评价结果与专家实测评价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2016年,在该地区100家企业的环境行为评价中,被判定为绿牌的企业有10家,蓝牌的有14家,黄牌的有55家,红牌的有13家,黑牌的有8家。这表明当地大部分企业环境行为处于临界安全状态,当地企业应加大环境行为防治力度,从而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大学生区域性流动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区域性流动的理想状态:合理分布和有序流动。从8个维度探讨了大学生区域性流动的影响因素,经过2183人次的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提取了政策因子、保障因子、制度差异因子、经济因子、软环境因子、工作适应度因子、生活习惯因子、家庭因子、文化因子、科技因子共10个因子。从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四个角度出发,提出促进大学生区域性流动达到理想状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