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于2019年10月15日~11月7日对上海大气中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和PM2.5的化学组分进行了在线连续观测,期间,华东地区遭遇了一次大范围的沙尘过程.根据相关规定,结合沙尘示踪组分和WRF-CMAQ数值模拟,将观测过程分为4个阶段:沙尘前、沙尘Ⅰ(输送和滞留过程)、沙尘Ⅱ(海上回流和清除过程)和沙尘后.基于相关规定、沙尘示踪物和空气质量模型这3种方法判定的沙尘开始时间为10月29日08:00~09:00,但结束时间存在明显分歧:相关规定的判定方法无法对海上回流的沙尘气团进行识别;不同示踪物判断的沙尘结束时间有明显差异;WRF-CMAQ模型虽然能够较好地模拟沙尘的时间变化趋势,但对于短期滞留的沙尘和海上回流沙尘存在高估.沙尘天气中PM10、PM2.5和无机元素的质量浓度显著高于非沙尘天,最高日均浓度出现在10月29日,分别为(234.8±125.5)、(76.8±22.5)和(17.54±10.5)μg·m-3.沙尘期间地壳元素对PM2.5的浓度贡献显著升高,二次离子(SO42-、NO3-和NH4+)对PM2.5的浓度贡献明显降低,沙尘Ⅰ和沙尘Ⅱ过程Al、Si、Ca和Fe这4种地壳元素占PM2.5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3.5%和13.7%,二次离子分别占PM2.5的质量分数为24.3%和41.9%.PMF源解析法、Ca含量丰度法、沙尘源区PM2.5/PM10比值法和地壳物质重构法表明,沙尘颗粒对PM2.5的直接浓度贡献为43.4%~50.0%,回流沙尘对PM2.5的浓度贡献为19.2%~24.7%.  相似文献   
2.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国重点区域PM2.5浓度快速下降,但臭氧(O3)浓度逐步上升,大气污染控制形势已由单一的PM2.5控制转变为PM2.5和O3的协同控制. 了解PM2.5和O3对前体物排放变化和气象条件变化的响应,对制定PM2.5和O3协同控制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使用FNL全球再分析资料和自下而上的排放清单ABaCAS-EI,结合三维空气质量模式和响应曲面模型,评估前体物变化和气象条件变化后PM2.5和O3浓度的响应,并依据解析的响应关系提出了前体物减排、联防联控区域划分和目标设定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结果表明:①VOCs减排对降低各省份PM2.5和O3浓度均有利,NOx的减排量不足会导致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的O3浓度和京津冀地区的PM2.5浓度增加,为避免PM2.5和O3年评价值反弹需要的VOCs与NOx减排比分别为15%~25%(PM2.5)和5%~90%(O3). ②O3污染防治需要更大范围的联防联控,对于京津冀地区,需要考虑引入河南省和山东省的联合控制,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还需要联合江西省、福建省进行控制. ③气象条件对PM2.5和O3背景值的影响较大,使用3年或5年滑动平均值可以有效降低气象条件年际变化对PM2.5和O3浓度的影响(对于PM2.5,2008—2019年其背景值极差的降幅分别为35%~81%或60%~86%;对于O3,极差的降幅分别为40%~67%或53%~87%). 采用多年滑动平均有助于科学设定和考核PM2.5和O3的控制目标. 研究显示:PM2.5和O3的协同控制依赖于NOx和VOCs的协同减排,其减排比例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此外,科学的PM2.5和O3的协同控制还需要更大范围的联防联控和评价指标的持续更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