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综合类   9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苯胺-邻氨基酚共聚物对水中Hg(Ⅱ)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化学氧化法合成了苯胺-邻氨基苯酚的共聚物,并通过静态实验研究了材料对水中汞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该共聚物对废水中汞离子有优异的去除效果,其吸附容量可达212.13 mg/g;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 ir单层吸附模型,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溶液pH值对吸附影响不是很大,pH 5~10范围都有较好的吸附效果;氯离子易与汞离子形成水溶性更强的络合物,对共聚物的吸附有很大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硫铁填料和微电流强化再生水脱氮除磷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提高再生水质量,在不同C/N和HRT条件下,对比分析硫铁复合填料和微电流作用强化再生水深度脱氮除磷效果.结果表明,硫铁复合填料和微电流作用均能够强化氮、磷的深度去除效果,且二者结合能够使反硝化系统pH值稳定在7.2~8.5之间.系统中TN主要靠异养反硝化、氢自养反硝化和硫自养反硝化作用去除,94.04%的TP是以生成磷酸铁沉淀的形式去除.分别从填料上取生物膜,进行Miseq高通量测序,构建细菌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结果发现,在仅有海绵铁作用系统中,同时具有异养反硝化和氢自养反硝化功能的细菌所占比例达到29.47%;硫铁复合填料和硫铁微电流作用系统中,具有硫自养反硝化功能的Thiobacillus(硫杆菌属)所占比例分别达到60.47%和40.62%.因此,硫铁复合填料和微电流作用用于强化再生水深度脱氮除磷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3BER-S工艺用于再生水深度脱氮同步去除PAEs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考察三维电极生物膜硫自养耦合工艺(3BER-S)对再生水进行深度脱氮同步去除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可行性,基于3BER-S反应器内已挂膜活性炭填料静态吸附PAEs能力测定和动态反硝化脱氮同步除PAEs运行结果,分析了3BER-S反应器同步脱氮去除PAEs的工艺特性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挂膜活性炭填料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的平均吸附去除率分别为85.84%、97.12%,平衡吸附容量为0.142 6mg·g-1、0.162 mg·g-1,达到吸附饱和的时间分别为120 min、60 min;PAEs对3BER-S反硝化系统脱氮效果影响不明显,加入PAEs前后反应器出水TN的浓度在1~2 mg·L-1之间,TN的平均去除率达到了94%以上;3BER-S反硝化系统对PAEs有较强的去除能力,出水中DBP和DEHP的浓度在0~6μg·L-1范围内、去除率均在96%以上;3BER-S对PAEs的去除是吸附、生物降解和电化学协同作用结果.模拟污水厂二级出水经过3BER-S工艺处理后,DBP和DEHP的浓度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地下水回灌水质标准》(GB/T 19772-2005)所规定的限值.  相似文献   
4.
说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重要意义,分析广州市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有利条件,认为广州市应积极稳妥地发展环境责任保险,现阶段重点应建立政府主导的以突发性事故环境责任为主要承保内容的政策性、强制性、事故型环境责任保险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在风化壳稀土元素迁移、富集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前期研究采用宏基因组技术分析黔中地区白云岩风化壳稀土富集层微生物多样性时,发现放线菌门为主要优势类群之一.本实验采用纯培养技术研究贵州喀斯特稀土层可培养放线菌生物多样性,并初步研究了放线菌对稀土La3+的吸附过程,以阐明微生物与稀土离子的相互作用机制,完善稀土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实验采用选择性培养技术共获得190株纯培养物,分别归属于放线菌门19个属,其中,优势菌属有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诺卡氏菌属(Nocardia)和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分别占总分离菌株的62.1%、12.6%和11.1%.稀土耐受性能较好的菌株Micromonospora aurantiaca KLBMP9018、Streptomyces mirabilis KLBMP8969和Nocardia sp. KLBMP9014在La3+浓度为20 mg·L-1的20 mL溶液中最大吸附量(干重, m/m)分别达到24.32、25.37和20.74 mg·g-1.动力学方程拟合结果显示,3株放线菌对La3+的生物吸附过程均遵循拟二级动力学方程,表明吸附过程是一个物理和化学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Langmuir等温吸附平衡模型能更好地拟合3种放线菌对La3+的吸附过程,表明菌体细胞表面为单分子层吸附.XPS结果显示,吸附在菌体细胞表面的是La3+,没有发生还原反应.而FRIR分析表明,菌体细胞壁的氨基、羟基和羧基官能团参与了La3+的吸附过程.这些结果进一步证实黔中地区白云岩风化壳稀土富集层中栖息着丰富多样的放线菌类群,且这些放线菌的生长代谢活动对稀土元素La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做好城市垃圾的处理工作,成为当前城市环保建设工作的重点问题。本文就城市固体废物管理的相关情况进行简单的概述,结合新疆地区城市固体废物管理的相关情况,就如何建立和优化城市固体废物的不确定性多目标优化管理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更好的实现城市环保的目的,提高环保工作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环境污染已成为人们不容忽视的问题,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目前在我国一些城市,很多人由于环境污染问题感染疾病,甚至导致死亡,再加上一些地区受其地形条件的限制,使得一些污染大气很难散去,形式尤为严重.本文笔者主要从城市绿化的覆盖率、位置及生态效益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阐述,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8.
3DBER-S-Fe同步脱氮除磷及去除邻苯二甲酸酯的工艺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娅  郝瑞霞  徐鹏程  徐忠强 《环境科学》2016,37(11):4268-4274
为探究三维电极生物膜耦合硫铁新工艺(3DBER-S-Fe)脱氮除磷并同步去除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工艺特性,在水力停留时间(HRT)分别为8、6、4 h条件下,研究分析了系统内总氮(TN)、总磷(T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NO-3-N、SO2-4及pH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3DBER-S-Fe系统具有较好的脱氮除磷及PAEs去除效果.当水力停留时间为8、6、4 h时,TN去除率分别为80.99%、78.85%、64.76%;TP去除率分别为65.18%、67.17%、43.44%;DBP去除率分别为96.72%、97.32%、96.53%;DEHP去除率分别为91.89%、81.57%、74.30%.在3DBER-S-Fe系统内,存在异养、氢自养、硫自养反硝化脱氮过程,当HRT由8h缩短到4h时,单质硫可以弥补进水NO-3-N负荷增加所导致的反硝化电子供体相对不足问题,维持系统高效的脱氮效率;系统中海绵铁填料腐蚀产生的铁离子能够高效持续沉淀除磷;3DBER-S-Fe工艺结合了物理吸附、生物降解及电化学作用,使其在不同HRT条件下具有较高的DBP与DEHP去除率.  相似文献   
9.
用电化学法在玻碳电极上先聚合苯胺然后再电沉积铜制备聚苯胺-Cu纳米复合物电极。SEM(扫描电镜)结果表明玻碳电极上的聚苯胺-Cu纳米复合物平均直径为90nm,平均长度为1.1~1.2μm,与聚苯胺电极相比,沉积过铜的电极具有更强的电催化还原活性,对影响电极性能的因素如电极电势、pH、膜厚度和温度作了研究和探讨。在电极最佳工作条件下,电极测定亚硝酸盐浓度的线性范围宽,线性好,电极灵敏度高,室温下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0.
土壤发育和土地利用过程中土壤碳库的分配动态是揭示碳循环过程的关键.为了明晰土壤碳库分配及其变化趋势,在长江下游沿江平原典型区建立土壤围垦时间序列(围垦0、 60、 160、 280、 1 000和1 500 a),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有机碳(SOC)、无机碳(SIC)、颗粒态(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的含量、密度及土壤固碳潜力(CSP)等指标进行测定和估算.结果表明,围垦1 500 a后,由长江冲积物母质发育的SOC含量经过围垦初期的下降后上升4.9%,而SIC经过快速的淋失,含量已由初期占总碳含量的25.8%普遍降至0.2%.MAOC含量总体上高于POC,对SOC积累贡献率达48.0%~79.7%.区内有机碳密度(SOCD)占总碳密度的57.4%~100%,土壤碳饱和水平(CSL)为18.6%~56.1%,水旱轮作的CSP相较于光滩增长了20.8%.碳氮比和全氮含量是解释土壤碳积累过程的关键因素,围垦年限对评价土壤碳饱和水平有重要作用.沿江平原区土壤经长期利用后必须注重保持养分平衡,以维持土壤生产能力并促进SOC积累,避免土壤固碳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