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安全科学   8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13篇
基础理论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环境侵权损害往往是严重的社会性权益损害。环境损害的受害人不仅应该从加害人处获得传统意义上的损害赔偿,基于环境侵权行为的社会性,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受害人应该而且能够通过社会途径获得补偿。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财务保证制度、行政补偿制度等都是通过社会化的方式使受害人及时充分地获得救济。  相似文献   
2.
解读《侵权责任法》对环境污染责任的规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现象常常发生,环境侵权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侵权形式。而通过法律规制环境侵权行为,保护人们的环境权益,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2009年12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相似文献   
3.
正知识产权,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一般只在有限时间期内有效。智力劳动通常需要耗费比体力劳动更多的时间、物质成本。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了更好保护产权人的利益,知识产权制度应运而生并不断完善。楼宇对讲行业专利保护现状楼宇对讲系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中国,当时主要从国外引进,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民众对于安防  相似文献   
4.
水污染侵权中的因果关系成立与否决定着民事责任的有无,对受害人的利益影响甚巨,关于因果关系的理论纷繁复杂,水污染侵权中的因果关系认定难度更大,试图在分析各种学说的基础上找到认定水污染侵权中因果关系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5.
严华 《劳动保护》2000,(4):22-23
至今 ,我国《劳动法》已颁布实施了5年多 ,然而从执行情况看 ,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其中 ,用人单位违法违规侵犯劳动者权益的现象较为普遍 ,由此引发的劳动争议日益增多 ,有的因处理不当甚至导致了严重后果 ,影响了当前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用人单位为何有法不依、以身试法呢?笔者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劳动法律法规内容的“变量”给用人单位在政策执行上留有很大空间《劳动法》很多内容是一个“变量” ,是一种“活的因素”,地区行业情况不一 ,在政策的掌握上就会有差异。如《劳动法》规定 ,给劳动合同同当事人协商一致 ,…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由环境共同侵权行为所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已成为突出问题,并日趋严重.本文针对环境共同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的概念、特征、成立要件和责任承担形式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侯宁 《世界环境》2004,(2):20-24
海上油污.是指船舶或其它海上装置在正常营运或者发生事故时溢出或者排放油类货物.燃料油或其他油类物质对海洋环境产生的污染。海上油污损害是一种特殊的海上侵权行为。随着20世纪50年代以后海上运输事业和海上石油开采业的发展海上油污损害频繁发生.损害后果日益严重.并危害到沿岸各国居民身体健康危害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平衡:国际社  相似文献   
8.
问我儿子在美国洛杉矶生活多年,今年春节前回福州探亲,不料在一次交通事故中遭受重伤,交警部门认定他在此次事故中不承担责任。他住院治疗三个多月,花去治疗费14万多元。出院后与责任方协商赔偿事宜时,我儿子提供了自己在美国的工资单、与公司当初签订的雇佣合同,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对这些证据的真实性进行了确认并作出了认证书。  相似文献   
9.
《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自2010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法确立的环境污染侵权责任规则继承了以往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精神并适时增加了环境污染侵权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内容。深刻理解并熟练运用环境污染侵权诉讼中的举证规则对保护合法环境权益,制裁环境侵权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法律虽然规定了环境侵权人的举证责任倒置规则,但是这在实际中并没有排除受害人的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10.
现实生活中,侵犯“无名氏”人身权的案件屡屡发生,在各类案件中占有相当的比例。目前,法律、法规对无民事行为能力或死亡的“无名氏”人身损害民事赔偿,民事诉讼代理权没有明确法定主体,导致“无名氏”被害人民事权利失去主张权,诉讼权,因此,也助长了侵害人的民事侵权行为。此类弱势群体的民事权利毫无保障。明确法定代理权及代理权限,是充分维护“无名氏”当事人合法权益,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