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22篇
安全科学   27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175篇
基础理论   29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n Erratum has been published for this article in Prenatal Diagnosis 22(13) 2002, 1241. Fetal sex prediction can be achieved using PCR targeted at the SRY gene by analysing cell-free fetal DNA in maternal serum. Unfortunately, the results reported to date show a lack of sensitivity, especially during the first trimester of pregnancy. Therefore, determination of fetal sex by maternal serum analysis could not replace karyotype analysis following chorionic villus sampling. A new highly sensitive real-time PCR was developped to detect an SRY gene sequence in maternal serum.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121 pregnant women during the first trimester of pregnancy (mean gestational age: 11.8 weeks). Among them, 51 had at least one previous male-bearing pregnancy.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fetal sex. SRY PCR analysis of maternal serum was in complete concordance with fetal sex. Among the 121 pregnant women, 61 were bearing a male fetus and 60 a female fetus. No false-negative results were observed. Furthermore, no false-positive results occurred, even though 27 women carrying a female fetus during the current pregnancy had at least one previous male-bearing pregnancy.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a reliable, non-invasive sex determination can be achieved by PCR analysis of maternal serum during the first trimester of pregnancy. This non-invasive approach for fetal sex prediction should have great implications in the management of pregnant women who are carriers of an X-linked genetic disorder. Prenatal diagnosis might thus be performed for male fetuses only, avoiding invasive procedures and the risk of the loss of female fetuses. Copyright © 200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pH值对亚硝酸盐氧化菌(NOB)活性动力学影响,本试验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SBR)反应器,以富含NOB的活性污泥为对象,基于Monod模型考察不同pH值对NOB活性动力学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Monod方程可较好地反映不同pH值条件下基质底物浓度对NOB比亚硝态氮氧化速率(SNiOR)的影响,且pH=7.0时动力学参数Ks为(6.167mg/L),rmax为[1.134g/(g·d)],此时NOB活性最好.利用钟形经验模型进行非线性回归拟合,最大比降解速率(rmax)随pH值的增大呈钟形变化,本试验NOB的最佳pH值为(6.9±0.1),其中rmax维持在ropt一半以上的pH值范围(ω)为(3.26±0.4).以亚硝酸盐氧化还原酶类基因(nxrA、nxrB)为引物,基于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pH值条件下nxrA基因和nxrB基因拷贝数的变化趋势均与动力学参数(Ks、rmax)的规律一致,且nxrA和nxrB基因在系统的降解过程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红树林土壤解磷菌的分离鉴定及解磷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罗源湾红树林根际土壤中分离解磷菌,筛选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 NR 113645.1)和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 NR 043242.1),研究它们的解磷特性和动态解磷过程. HPLC结果表明, B. cepacia菌液上清中含葡萄糖酸、丙酮酸、乳酸、乙酸、丁二酸, 这些有机酸的产生导致磷酸盐溶解. B.pumilus菌液上清中仅检测到少量的葡萄糖酸, 因此该菌溶磷效果不佳. 在细菌动态溶磷过程中发现, 经B. cepacia菌处理的磷酸钙, 其X射线衍射(XRD)特征峰强度随时间的增长降低, 显微镜图像显示磷酸钙颗粒随时间增长变小, 甚至消失. 而经B.pumilus菌处理的结果表明, 在试验期间内磷酸钙峰强度和颗粒大小没有明显变化. 细菌产生有机酸是溶解磷酸盐的重要前提, 这是解决板结土壤中难溶性磷源转化为生物可利用磷源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启动运行效能与互营丙酸降解菌群数量之间的关系,以稀释的玉米淀粉生产废水为底物,考察了UASB启动期的运行特征,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PCR)分析了互营丙酸降解菌群(丙酸氧化菌和产甲烷菌)的演替规律.结果表明,在进水COD 2000mg/L和水力停留时间(HRT)24h条件下,经过38d的连续运行,COD去除率达到了91.9%.当HRT分阶段缩短至8h时,比产甲烷速率达到了315LCH4/(kg COD·d),且形成了沉降性能良好的颗粒污泥.qPCR检测结果表明,至少有5种已鉴定的丙酸氧化菌存在于UASB反应器中.Pelotomaculum propionicum为接种污泥中的主要丙酸氧化菌,约占检测到丙酸氧化菌总数的45.7%.它的数量随着HRT缩短不断减少.而Syntrophobacter sulfatireducens和S.wolinii的数量随着HRT缩短不断增加,并在启动完成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3×103,5.5×103个16S rRNA基因拷贝数/ng DNA,演替成为成熟颗粒污泥中的优势丙酸氧化菌群.Methanobacterium和Methanosarcina为接种污泥中的主要氢营养型产甲烷菌和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其数量随着HRT的缩短而逐渐减少,而Methanospirillum和Methanosaeta的数量随HRT的缩短逐渐增加,成为成熟颗粒污泥中的优势产甲烷菌群.  相似文献   
5.
易敏 《中国环境监测》2020,36(2):225-234
研究上海市机动车污染的动态排放测算和网格化动态排放清单构建,在实时的交通数据和交通环境监测数据的基础上,结合交通模型、机动车排放清单模型等业务模型和算法,依托大数据存储、可视化和GIS等技术,开发了上海市机动车污染物实时排放预警系统,实现了上海市全市道路的机动车动态排放测算、交通环境政策实施情景模拟和网格化排放清单,更新频率为每30 min一次,包含PM、NOx、CO、SO2、VOCs等污染物和9种车型。系统建成后直接服务于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大气污染排放实时总量跟踪评估、污染源管控措施分析及监测成因分析等提供了有力的实时数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区菜田土壤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为研究北京地区菜田土壤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的污染状况和分布特征,采集了11个长期施用粪肥蔬菜基地的温室土壤和大田土壤,进行了抗生素以及ARGs种类和丰度的检测.结果表明,菜田土壤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量最高,其次为磺胺类抗生素,温室土壤抗生素残留普遍高于大田土壤.温室和大田土壤磺胺类抗性基因sul1、sul2和四环素类抗性基因tet L的检出率均为100%.温室土壤的Ⅰ类整合子(int I1)检出率比大田土壤高1.5倍.定量PCR的检测结果表明,菜田土壤中sul2和tet L的相对丰度介于10-4~10-2之间,温室土壤sul2和tet L的相对丰度普遍高于大田土壤.sul2的相对丰度与磺胺二甲嘧啶和强力霉素的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tet L相对丰度与抗生素含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本研究结果对于掌握北京地区农田土壤ARGs的污染现状,以及从ARGs角度评估农艺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孙延芳  韩晓宇  张树军  李星  曹相生 《环境科学》2017,38(10):4302-4308
为保证出水水质稳定并提高氨氮去除率,实现CANON工艺的优化,利用SBR反应器进行了基于实时控制技术的CANON工艺稳定性研究.试验过程中,温度控制在30℃±1℃,pH 7~8,通过反应过程中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和pH、DO、ORP的变化规律,制定了可行的实时控制策略.结果表明,进水氨氮浓度为917~1 540 mg·L~(-1)时,以6 mg·L~(-1)的剩余氨氮浓度作为控制参数可以满足工艺稳定性的要求,但氨氮传感器存在费用昂贵和误差较大等问题.采用pH、DO和ORP曲线的平台和特征点作为自控参数,可以维持CANON工艺的长期稳定运行,保证氨氮去除率平均维持在99%以上且出水水质稳定.  相似文献   
8.
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过程中氮循环功能基因的动态检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吴彬彬  卢滇楠  刘铮 《环境科学》2012,33(6):2068-2074
氮循环相关功能微生物在土壤发挥其生态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定量分析其中的固氮细菌、反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在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过程中的演变情况,采用了实时定量PCR技术对其相关功能基因nifH、narG和amoA的拷贝数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污染土壤中nifH、narG和amoA基因拷贝数及其占总16S rRNA基因拷贝数的比例远低于正常土壤,修复后土壤中的同类分析结果与正常土壤接近.表明石油污染物破坏了氮循环相关菌落结构,而生物修复则使其得以恢复.进一步分析了不同修复方式下氮循环功能基因的恢复情况以及土壤中石油烃降解率.也表明同时添加秸秆和菌剂具有最好的修复效果,处理40 d后其nifH、narG和amoA基因拷贝数(以干土计)分别恢复到2.68×106、1.71×106和8.54×104g-1,石油烃降解率达到48%.投加真菌-细菌复合菌剂的效果优于只投加细菌菌剂的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氮循环功能基因的动态监测可以从基因和物种水平上反映土壤修复的效果,为土壤修复的监控和效果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短程深度脱氮中试工艺的低温启动和维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顾升波  王淑莹  彭永臻 《环境科学》2013,34(8):3164-3170
试验采用有效体积为7.0 m3的SBR中试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考察了低温条件下短程深度脱氮工艺的启动方法及稳定性.利用基于鼓风机频率(BF)和pH的实时控制策略对SBR系统进行实时控制.结果表明,SBR系统在低温条件(11~16℃)和50 d内快速启动短程深度脱氮工艺,亚硝酸盐积累率从19.8%上升到90%.在中低温条件(9~28℃)下短程深度脱氮性能维持长达550 d,亚硝酸盐积累率始终维持在95%左右,出水TN浓度维持在3 mg·L-1,TN去除率维持在95%以上.由此可见,低温下启动SBR短程深度脱氮工艺并长期维持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全氟辛烷磺酸(PFOS)对斑马鱼卵黄蛋白原mRNA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研究环境低剂量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对水生生物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测定了PFOS对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肝脏中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TG)mRNA水平的影响.将斑马鱼暴露于4个PFOS的环境低剂量浓度组(0.1、1、10、100μg.L-1)中进行21d毒性试验,收集肝脏样品,提取RNA,采用荧光定量PCR(qRT-PCR)分别检测VTG1和VTG3的mRNA水平.结果表明:①PFOS暴露引起雄性斑马鱼肝脏VTG1和VTG3 mRNA水平升高,VTG1 mRNA水平升高与剂量呈正相关,在100μg.L-1暴露浓度处与对照组呈现显著性差异;VTG3的mRNA水平变化与剂量呈倒U型曲线,呈现典型的毒物刺激荷尔蒙效应,在10和100μg.L-1暴露浓度处与对照组呈现显著性差异;②PFOS暴露引起雌性斑马鱼肝脏中VTG1 mRNA水平升高,在10μg.L-1暴露浓度处与对照组呈现显著性差异,但在高浓度(10和100μg.L-1)处试验结果误差较大;VTG3 mRNA水平只在10μg.L-1暴露浓度处升高,但相比于对照组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结果表明PFOS暴露对斑马鱼的内分泌干扰作用明显,其毒性作用机制可能是类雌激素效应,而肝脏中VTG1和VTG3mRNA水平可能作为PFOS内分泌干扰效应评价的敏感生物标志物,但VTG1和VTG3 mRNA水平的响应曲线呈现基因亚型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