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四氢呋喃降解细菌质粒的检出及菌株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某化工厂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出具有降解四氢呋喃能力的细菌12株,经鉴定均为气单胞菌属.碱裂解法抽提显示质粒检出率为100%,但在质粒量上有所差异.在实验室条件下,这些菌株中对四氢呋喃的最大耐受力可达140 μL/mL;12株菌株都对链霉素有抗性,部分菌株对氨苄青霉素有抗性,而对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及氯霉素无抗性;在以四氢呋喃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中,1号、2号、4号及9号菌株在30 ℃,108 r/min旋转式摇床振荡培养6 d后,对四氢呋喃具有一定的降解能力.确定1号与9号菌株为进一步研究菌株,且两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 ℃,最适生长的pH值为7.5.   相似文献   

2.
两株有机物降解菌株质粒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质粒消除法对丙烯酰胺降解菌株B6和四氢呋喃降解菌株THF92株菌株的质粒与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吖啶橙和苯甲酸钠对2株有机物降解菌株的质粒均不能消除,而十二烷基苯硫酸钠(SDS)对2株有机物降解菌株的质粒有部分消除,质粒消除率分别为25%和16.7%.2株有机物降解菌株的质粒消除后菌株的抗性下降,对有机物的耐受性下降,降解能力也下降,推测质粒与菌株生长特性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携带与有机物降解相关的基因.  相似文献   

3.
以筛选出能够高效降解黑臭废水的更多细菌为目的,从不同重污染水体和底泥中筛选获得了多种细菌,并对其降解能力进行检测。净化实验结果表明,筛选出的50多株细菌中有12株对废水COD有明显的降解效果,降解率在45%以上;有4株菌对废水氨氮有明显的降解效果,降解率在30%以上,其中4号菌株对COD和氨氮都有很高的降解能力。经16SrRNA基因鉴定,4号菌株为不动杆菌属,由单因子优化实验得出4号菌株生长的最适条件为:温度30℃,pH7.5,转速180r/min,培养时间为22h时,微生物达到稳定期。在此条件下,4号菌株对自然黑臭废水COD和氨氮的降解率可达到92%和72%。  相似文献   

4.
一株苯酚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响应面法优化其降解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从某化工厂污水处理车间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到一株能以苯酚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菌株YH8.基于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BIOLOG细菌自动鉴定系统、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菌株YH8,鉴定菌株YH8为Acinetobacter guillouiae.在苯酚浓度低于1200 mg·L-1,温度为26~34℃,pH为7.0~10.0时,菌株YH8培养60 h对苯酚的降解率达70%以上.运用单因素实验初步确定苯酚降解的最适外加碳源和氮源分别为山梨醇和NaNO3,最适温度为30℃,最适初始pH为9.0,最适接种量为5%.为了提高菌株YH8的降解率,首先利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评估并筛选出影响苯酚降解的3个关键因素为初始pH、苯酚浓度、山梨醇浓度.用最陡爬坡实验逼近以上3个因子的最大响应区域,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及响应面法分析,确定其最优降解条件为初始pH 9.26、苯酚浓度1163.63 mg·L-1、山梨醇浓度7.81%、接种量5%、NaNO_3浓度2%、温度30℃、培养时间96 h,在此条件下苯酚降解率可达98.95%.苯酚降解酶活性及酶定域实验表明,菌株YH8相关降解酶为胞内酶,且苯酚可诱导苯酚羟化酶(LmPH)和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C_(12)O)的合成.通过降解酶特异性引物从菌株YH8扩增得到LmPH和C12O基因片段,经质粒检测和消除实验发现菌株YH8相关降解基因位于质粒上.此外,菌株YH8能耐受高浓度NaCl和多种重金属离子,对多种抗生素具有抗性.  相似文献   

5.
聚丙烯酰胺生物降解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了黄孢原毛平革菌对聚丙烯酰胺(PAM)的生物降解,从葡萄糖的加入量、pH、N浓度、Mn2+浓度和降解时间5个方面考察了对PAM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孢原毛平革菌对聚丙烯酰胺具有特殊的酶催化降解的能力,降解率可达50%,限氮条件(NH4+=0.2g/L)和Mn2+浓度(Mn2+=0.017 5g/L)是菌株产聚丙烯酰胺降解酶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6.
从某化工厂污水处理车间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到1株能以对叔丁基邻苯二酚(p-tert-Butylcatechol,TBC)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菌株YH1.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BIOLOG细菌自动鉴定系统和1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YH1为皱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orrugate).在温度为24~36℃,p H为7.0~10.0的条件下,菌株YH1可使浓度低于500 mg·L-1的TBC降解率达到82%以上.运用单因素实验初步确定TBC降解的最适外加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蔗糖和胰蛋白胨,最适温度为30℃,最适初始p H为7.0,最适接种量为2%.为了提高降解率,首先利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评估并筛选出影响TBC降解的3个关键因素:蔗糖、胰蛋白胨、初始p H.用最陡爬坡实验逼近以上3个因子的最大响应区域,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及响应面法分析,确定其最优降解条件为蔗糖浓度3%(ρ)、胰蛋白胨浓度1.44%(ρ)、TBC浓度400 mg·L-1、初始p H值8.12、接种量2.97%(φ)、温度30℃、培养时间96 h,在此条件下TBC降解率可达98.21%.TBC降解酶活性及酶定域实验表明,菌株YH1相关降解酶为胞内酶,且TBC可诱导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C12O)的合成.通过降解酶特异性引物从菌株YH1扩增得到C12O基因片段,经质粒检测和消除实验发现菌株YH1相关降解基因位于质粒上.此外,菌株YH1能耐受高浓度Na Cl和多种重金属离子,对多种抗生素具有抗性.研究结果为有效处理复杂工业废水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高盐苯胺废水降解菌的筛选与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富集、驯化分离筛选到的5株高盐苯胺降解菌对苯胺及实际废水均具有一定的降解能力。5株细菌的生长较为迅速,延迟期和平稳期均很短,生长最适温度为25℃,生长的最适pH接近中性。5株细菌对盐的耐受性可达18%,对实际废水的耐受性可达30%。其中3号菌株对苯胺的降解率最高,而22号菌株对实际废水的COD去除率最大。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水产养殖中亚硝酸盐污染问题,从养殖水体污泥中筛选出优良亚硝酸盐降解菌,并对其降解条件进行初步研究。从水产养殖水体污泥中分离亚硝酸盐降解菌,进一步通过测定比较分离菌株对亚硝酸盐的降解率,筛选优良的亚硝酸盐降解菌,并采用单因子法研究其降解亚硝酸盐的条件。从水产养殖水体污泥中筛选了两株优良的亚硝酸盐降解菌NY-2和NB-8,NY-2对50 mg/L亚硝酸盐的降解率高达92.29%;NB-8对50 mg/L亚硝酸盐的降解率高达89.47%。菌株NY-2和NB-8在初始p H为7~9时,对亚硝酸盐降解的降解率均较大,最佳碳源为丁二酸钠,而且随着亚硝酸盐浓度的不断增大,菌株NY-2和NB-8对亚硝酸盐的降解率都逐渐降低,菌株在混合情况下对亚硝酸盐的降解率可达98.87%。菌株NY-2和NB-8在混合情况下具有明显的降解亚硝酸盐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硝基苯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硝基苯的降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选择性富集培养,从武汉制药厂排污沟污泥中分离出四株以硝基苯为唯一碳源生长的细菌,经初步鉴定,它们分属于葡萄球菌属(Stapylococcu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和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葡萄球菌在含0.1%硝基苯的培养基中培养3天,可将硝基苯降解44%。其余菌株降解能力稍差。所有菌株经肉汤培养基转代,其降解能力都不降低。经检测4株菌均未发现质粒。  相似文献   

10.
石油降解菌在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分别以渤海湾油污区采集的水样,油样,水油泥混合样为材料富集分离石油降解菌,对其进行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采用GC-MS测定烷烃、环烃、芳香烃等石油烃组分的变化。其中3株菌具有较高石油烃降解能力,16SrRNA序列分析表明该3株菌均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有99%序列相似性,可初步鉴定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3株菌的石油烃降解能力依次为Tust-DM21>Tust-DC12>Tust-DW04,对原油成分的降解效果依次为烷烃>芳香烃>环烃。其中菌株Tust-DM21为一株高效石油烃降解菌,28℃于富集培养基培养10 d后,对烷烃(C10~C30)的降解率可达98%,对芳香烃和环烃的降解率达88%。研究表明,Tust-DM21菌株对烷烃,环烃,芳香烃都有较强的降解能力,是一株具有较好开发前景的石油降解菌。  相似文献   

11.
丁二腈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丁二腈为唯一碳源和氮源,从石化腈纶废水及其处理构筑物的生物膜中,分离、筛选出2株高效降解丁二腈的菌株:J-1-3和J-13-1.经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研究,两者均被鉴定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通过摇瓶试验得出2菌株的最适生长条件:温度为30℃,摇床转速(间接反映通气量)为250 r/min,接种量为0.1%,初始pH为6.在最适生长条件下,分别对不同初始浓度丁二腈进行降解率试验.结果表明,2菌株对丁二腈的降解能力强,尤以J-13-1更为显著.当丁二腈的初始浓度约为6000mg/L、8000mg/L和10000mg/L时,J-13-1菌株对丁二腈的降解率分别在12.5h、14h和16h时达到100%.  相似文献   

12.
七株有机磷农药降解菌的降解特性比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分离自同一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7株有机磷农药降解菌的降解特性进行了比较,7株降解菌都能利用甲基对硫磷为唯一碳源生长,并生成中间代谢产物对硝基苯酚.对硝基苯酚的降解经过一段延滞期,不同菌株降解对硝基苯酚的能力和延滞期有很大差异.降解菌株对多种有机磷类农药和芳香族化合物具有降解能力,其降解谱表现了一定的差异.用PCR方法从7株降解菌中克隆了有机磷农药水解酶基因.  相似文献   

13.
离子注入法选育高效降解蒽的鞘氨醇单胞菌突变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sp.)AN1及其原生质体经N+ 离子注入诱变处理 ,蒽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29.3%和36.2%,总变异率分别为80%~100%、60%~80% ,耐蒽浓度分别达到300mg/L、400mg/L ;突变株经15代遗传稳定性检测,有2株(AN815-3,AN315-5)的性状可稳定遗传 ,其降解率分别为73%,75%,诱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润滑油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HVI 500润滑油为唯一碳源进行选择性富集培养,从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3株菌,分别命名为SN0901,SN0902和SN0903. 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含HVI 500润滑油培养液的ρ(CODCr),用以评价分离菌对润滑油的降解能力. 结果表明,由于润滑油降解而使培养液ρ(CODCr)降低,即3株菌均为HVI 500润滑油降解菌. 根据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初步确定3株菌分别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和博德特氏菌属(Bordetella). 采用倾注平板法对不同温度下降解菌的菌落计数,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不同pH下培养液的ρ(CODCr). 结果显示,温度和pH对菌株降解作用影响显著,3株菌最适宜的降解温度为30~34 ℃,pH为6.0~7.8,但每株菌的最适宜降解温度和pH稍有不同.   相似文献   

15.
汽油降解菌的分离及降解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从泄漏污染的加油站土壤中筛选出对汽油具有较强降解能力的菌株,研究该菌株最适宜的生长条件,探讨紫外线诱导及投加表面活性剂等强化手段对该菌株降解汽油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通过富集培养的方法分离得到的菌株Q18,经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初步确定其为红球菌(Rhodococcus sp.).②菌株Q18在培养液中适宜生长的温度,pH和底物质量浓度分别为35 ℃,6.0和1 000 mg/L.③通过紫外线照射诱变后的菌株降解能力强于原始菌株,且15 W紫外灯对菌株的诱变效果优于30 W;氯化锂单独诱变效果不明显;经紫外灯照射和氯化锂复合诱变的菌株QY4对汽油的降解率达到了52.2%,在所有诱变菌中最高,效果最显著. ④表面活性剂能增强汽油的生物可利用性,强化菌株Q18对汽油的降解,但阴离子和非离子的混合表面活性剂SDS+TX-100和SDS+TW-80比单一表面活性剂更能有效提高菌株Q18对汽油的降解率.   相似文献   

16.
含氟有机化合物优势降解菌的筛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受含氟有机物长期污染的污泥中驯化筛选得到7株优势降解菌,可利用氟代有机化合物为唯一碳源生长。取其中2株菌进行生物忍耐力及生物降解实验,结果表明:菌株对含氟有机物有较强的忍受能力,在浓度高达1000mg/L的条件下仍能生长;生物降解实验中全氟辛酸可被筛选菌脱氟降解。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了一株芳香族废气降解菌的筛选过程,以及应用于生物反应器时各因素对甲苯降解的影响。塔式生物滤池是一种高效的废气净化装置,但其对污染物的降解性能受菌种性能、气体流量、液体流量、污染物性质及其量、pH值等条件的共同影响,重点研究了各种影响因素对芳香族废气降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退役井场油污土壤含油量低、原油重质化严重,为恢复其土壤属性,探索原位生物强化修复技术。在分析油污土壤中原油性质和土著菌群结构的基础上,优选配伍好的外源嗜烃菌,并应用生物促进剂,以及将菌剂固定化以提升其抗环境冲击能力,提升现场生物修复效率。结果表明:井场油污土壤平均含油率为14.6 mg/g,重质组分含量达到57%,土著菌群结构中缺少降解重质组分的微生物。室内优选2株具有协同效应的重质组分降解菌,在生物促进剂用量为500 mg/L和以锯末固定外源菌条件下,降解达标时间由120 d缩减至80 d。现场开展了2700 m2场地原位修复试验,采用地耕法工艺,修复8个月后含油率由14.6 mg/g降至3.30 mg/g,达到GB 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建设用地Ⅱ类用地要求。优选的重质油降解菌剂能提升原油污染物的降解速率,通过促进剂和菌剂投加方式的优化,可有效缩短修复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