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氰化物是广泛应用于工业、矿业的有毒化学物质,不同存在形式的氰化物具有不同的毒性和其他化学性质,因此测定环境样品中不同形式存在的氰化物对研究有重要意义,简单氰化物的分析技术相对成熟,而络合氰化物的分析逐渐成为氰化物测定中的难点和重点。  相似文献   

2.
氰化物测定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氰化物是广泛应用于工矿业的有毒化学物质,不同存在形式的氰化物具有不同的毒性和地球化学行为,因此测定环境样品中不同存在形式的氰化物具有重要意义。总体而言,简单氰化物、总氰化物的分析技术相对成熟,而络合氰化物的分析逐渐成为氰化物测定中的难点和重点。本文主要对环境样品氰化物分析中的光度法(分光光度法、荧光法和原子吸收光度法)、电化学法(离子选择电极法、极谱法)、色谱法、放射化学法、流动注射分析法的原理、特点及分析效果进行详细的对比与讨论。  相似文献   

3.
<正> 采用异烟酸—吡唑啉酮比色法测定地面水和工业废水、废气和废渣浸出液中的氰化物常见有报道。该方法灵敏度高,检测下限较低,适用于测定氰化物含量较低的样品,但干扰因素较多,且操作繁琐,费时,所需试剂种类较多,不适于测定氰化物含量较高的样品。氰离子选择电极法简便,快速,选择性好测量范围宽,对有色甚至浑浊的样品也可以测定,已逐渐开始被广泛应用。但用于固体废渣浸出液的测定尚未见报道。本文提出了用氰离子选择电极测定工业废渣浸出液中氰化物的方法。工业固体废渣成分复杂,其浸  相似文献   

4.
固体废物中氰化物全量的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固体废物中氰化物全量的测定方法.选择金矿、电镀污泥等典型固废实际样品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氰化物的全量测定结果与提取液pH的关系,确定使用pH值>12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做为全量提取液.提取液中氰化物的含量采用硝酸银滴定法、异烟酸-吡唑啉酮或异烟酸-巴比妥酸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24、0.03及0.02 mg/kg,实际固废样品加标回收率范围在92.2%~107%,6次测定结果的RSD为1.5%~11.7%.该方法检出限低、回收率高,精密度和准确度良好,适用于固体废物中氰化物的全量测定.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导了测定含金属的废水中的氰化物总量和潜氰化物的新方法。本方法运用气体色层分离法测定从有二乙醚的溴化了的水溶液样品中提取的BrCN。交替使用过量亚砷酸盐和高锰酸盐可以测定氰化物总量和潜氰化物的数值。此法明显地不受干扰,为目前日本标准方法所通用。  相似文献   

6.
在采用分光光度法对氰化物的测定中,有些问题尚无明确的记载和经验.例如:显色液的有效时间;样品显色后最佳测定时间;样品馏出液可放置时间.本文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此外又论述了方法的某些进展.这些内容对于氰化物的分析测定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一种采用N210定氮仪替代传统前处理方法测定土壤中氰化物和总氰化物的方法,样品前处理简单快捷。在改进的前处理实验条件下,方法的检出限低、精密度好、准确度好。  相似文献   

8.
连续流动分析仪法测定水中总氰化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水中总氰化物。通过各类实际样品和标准样品的分析 ,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 0 0 2mg L ,相对标准偏差为 0 7%~ 3 0 % ,加标回收率为 96 0 %~ 10 6 0 %。实验表明 ,该方法具有灵敏度、准确度高 ,精密度和回收率好 ,节省试样、试剂等特点 ,并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方便性及工作效率。适用于水质中总氰化物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流动注射法测定水中总氰化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实验研究探讨了流动注射法测定水中总氰化物的优越性,对方法的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进行了测定.该方法每小时可测定约20个样品,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检出限达到0.63 μgCN-/L.同时,制定了一套样品分析质控措施,保证整个分析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验,分别采用间隔流动分析法和分光光度法对水中总氰化物进行测定,并对两种方法的测定原理、实验条件、最低检出限及其样品的精密度、准确度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流动注射仪法在各方面要优于分光光度法。  相似文献   

11.
对异烟酸-吡唑啉酮比色法中氰化物水样保存时间、氯胺T含量、水浴时间和水浴温度进行显色反应条件选择。结果表明:(1)浓度范围为0.5~5 μg/L的氰化物密封水样在pH为12左右的有效保存时间达24 h,在(24~30)h内的氰化物损失率与其氰化物含量呈明显的二次方程拟合关系;(2)在氰化物含量低于4 μg下,氯胺T最佳量为2 mg,且氯胺T增量(即超过最佳量的量)与吸光值降低值呈明显的正相关线性关系;(3)含量低于4 μg的氰化物水样中显色稳定的水浴时间均在20 min之内;(4)含量低于4 μg的氰化物水样中显色灵敏度最高时的水浴温度均在40℃左右。  相似文献   

12.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饮水中氰化物。对水样保存特殊性的影响,色谱柱的选择及实验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N^-浓度在1-18ug/l呈线性关系,最低检出限为0.35ug/l,高、中、低三浓度测定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68%、6.69%、6.98%,回收率范围83.4-119.2%,满足卫生检验要求。是一种简便快速、实用性强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3.
碱式氯化法处理金矿含氰废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碱式氯化法处理金矿含氯废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漂白粉法对易释放氰化物去除率为100%,废水经处理后易释放氰化物可达排放标准,漂白粉用量为2-4kg/t废水。  相似文献   

14.
金矿尾矿渣及其污染土壤中氰化物的分布及自然降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某金矿1995年发生尾矿坝垮坝事件,富含氰化物的尾矿渣对农田和河流造成严重污染.事故3年、4年后,分别对废弃尾矿坝内和被污染农田内的土壤和沉积物中氰化物的水平和垂直剖面上的分布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氰化物在土壤剖面中自然降解速度大大慢于在天然水体中的降解速度;土壤剖面中氰化物的运移行为类似于土壤中易溶盐的迁移行为.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剖面中的氰化物可在土壤表面盐壳中高度富集,即使在4年后其浓度仍可高于新鲜尾矿浆中氰化物的浓度.土壤剖面中的粘质层可部分阻隔氰化物向潜水中运移,其结果又可导致粘质层中氰化物的高度富集.根据土壤中氰化物的自然降解特点,对垮坝引起的土壤污染给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丙烯腈生产废水的组成对膜吸收去除氰化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某石化公司的实际丙烯腈生产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丙烯腈生产废水的组成对膜吸收去除氰化物的影响. 结果表明:丙烯腈生产废水中的氰化物基本为易释放的氰化物,共存的挥发性丙烯腈对膜吸收法去除氰化物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废水中的丙酮氰醇对膜吸收法去除氰化物的影响最大. 丙烯腈废水采用膜吸收除氨-除氰工艺,由于碱性环境以及适当的加热,促进了丙酮氰醇分解转化为HCN,氰化物的去除率可以从40%~70%提高到82%~90%,同时氨氮的去除率达到93.3%以上. 气态膜吸收法能够有效去除并回收丙烯腈废水中的氨氮和氰化物,有效降低后续处理负荷,并为后续生物处理提供可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Hydrogen peroxide was newly and simultaneously demonstrated with well-known hydrogen cyanide as a component of defensive secretions of “benzoyl cyanide” producing polydesmid millipedes. Presence of hydrogen peroxide was successively evidenced by Trinder reagent’s spray with colorless as well as oily smears of defensive secretions containing benzoyl cyanide and hydrogen cyanide by alkaline picrate paper treatment. Linear correlation was demonstrated between quantities of hydrogen peroxide and benzoyl cyanide. By qualitative assay, seven benzoyl cyanide containing polydesmidans (six species of adults and one species of a nymph at stadium I) tested positive to Trinder reagent, indicative of the presence of hydrogen peroxide (together with hydrogen cyanide), while two cyanogenic species without benzoyl cyanide exhibited negative responses to the reagent. Two types of millipedes were elucidated as species of cyanogenic Polydesmida.  相似文献   

17.
金矿废水中氰化物的自然降解及其环境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李社红  郑宝山 《环境科学》2000,21(3):110-110-112
某金矿废水氰化物在尾矿坝、环保坝及河流中的自然降解规律可以用负指数方程描述 .废水进入河流 A、河流 C后浓度降低的主导因素是河水的稀释作用 .通过计算研究 ,该金矿废水氰化物基本不对国际河流 F造成影响 .控制该金矿废水对 A、C2河污染的有效途径是增加循环用水量、降低环保坝水位以便减少废水渗水量 .  相似文献   

18.
木薯加工废弃物堆肥化中氰化物的降解及腐熟度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探讨木薯加工废弃物堆肥化中氰化物的降解速度和快速处理效果,将木薯皮、木薯渣与猪粪混合制作堆肥,通过发酵过程中温度、pH、氰化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碳氮比等的测定,评价了堆肥化过程对氰化物无害化处理的效果及堆肥的腐熟进程.结果表明,氰化物含量迅速降低,30 d后达到2.08 mg/kg,分解率达到94.16%,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堆制材料中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等主要含碳成分及氰化物在15 d内分解,分解率达80%以上,基本趋于稳定.经过30 d的堆肥化过程,堆体温度也回落至常温,趋于稳定,pH一直稳定在7.2.堆体中碳氮比(C/N)、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等腐熟度判定指标数据也表明,木薯加工废弃物经过15 d的堆肥化过程,堆体内各种理化性质稳定,在发酵结束时,C/N为17.55,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分别达到了2.5 g/kg和10 mg/kg,NO-3-N/NH+4-N的比值为250,全部达到腐熟标准.证明木薯加工废弃物经30d堆肥化处理可达到稳定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