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90年来,科学的发展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现象,然而在把科学作为研究对象的领域,中国有进步,但做得很不够,中国现在的水平和同期国际水平相比,不比"五四"时期高:我们没有自己的理论,也没有在国际上提出与中国特征或世界科学相关的新问题。"后五四"时代,中国需要提出自己的科学观。  相似文献   

2.
冯永锋 《绿叶》2014,(4):15-20
正如果每个人关注环境保护的过程总是顺畅而通达的,那么公众的环境意识就到了一个普遍易得的时代。民间社会的责任在于发现政府所不能为之处,然后发动社会来共同解决。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所需的启蒙、引导、协助、路径开发等,应更多地向民间社会寻求力量。为此,我们应从过去的环保"政府依赖"走向"民间依赖",利用当今的新媒体通路,实现快速响应,建立真正的公众参与环保互助机制。  相似文献   

3.
"五四"最大的思想功绩,是为中国人输入了现代化的概念,是对传统决绝的否定,或者是重新评估一切传统价值。"五四"提出的创造现代中国、独立的个人的任务和目标还远没有完成。历史对中国人太吝啬,太不具有宽容性,以至于我们今天还得重返"五四",从"五四"那里汲取养分和获取教益。  相似文献   

4.
90年来,除了外敌入侵,我们民族的大不幸和大悲哀,几乎都与"五四"精神失落、启蒙规划受阻有关。20世纪90年代,"五四"开启的思想文化上破旧立新的使命远未完成之时,否定启蒙、消解科学与民主的倾向却越来越明显。纪念"五四",倡导个人价值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不仅仅是怀念,更是着眼于现在和将来。  相似文献   

5.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特点与教学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人类社会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而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环境教育在这其中又是如何发挥及怎样发挥作用的呢?可持续发展与传统环境保护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相似文献   

6.
"五四"运动既是一个抵抗西方的运动,同时又是一个学习西方的运动。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是西方的舶来品,但"五四"的中国不是简单地"接轨"西方,因此民族主义在成为中国现代的历史主题的同时,并没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历史赋予中国的使命是如何在追求现代的过程中超越和克服现代,21世纪中国崛起的过程必然是一个不断克服西方带给我们的民族主义疾病的过程,从中可创造出具有全人类意义的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7.
日本和中国民族主义关系密切,可以说日本激发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五四"如此,今天亦然。在全球化时代,民族主义还是需要的,因为全球化的本质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民族主义是对全球化的一种反动。但由于民族主义往往与国内问题相联,因此只有对内争取民权,才有可能对外维护国权,这是近代东亚以及"五四"的重要遗产。  相似文献   

8.
杨通进 《环境教育》2009,(12):10-12
2009年是一个"气候变化年"。12月7日至18日,世界各国领导人齐聚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商讨《京都议定书》第一个承诺期(2008年~2012年)结束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道路何去何从,为后京都时代定下行动的基调。哥本哈根达成的协议将影响人类遏制全球变暖的行动,进而影响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土地以及食物。在伦理层面上,温室气体减排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杨通进给我们做了解答。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中国有一个特点,凡事都是青年人打前阵,青年人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前进的火车头。现在不一样了,年轻人奉行功利主义,不争着出头露脸了。历史告诉我们,只靠年轻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青年人的冲劲与成年人的沉稳这两个力量应该结合起来达到均衡,让中国社会朝一个积极方向发展。这是"五四"走到今天值得反省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怎么看历史跟怎么看今天,是搅在一起的。"五四"包含两个运动:救亡,启蒙。今天理解"五四",同样绕不开两者的关系。对于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来说,"启蒙"始终是"救亡"的前提,社会中下层的权利和福祉直接关系到他们对国家的认同。"五四"的"启蒙"后来一分为二:中左翼、中右翼。在世界又走到岔路口的今天,两种启蒙能否合二为一重建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特别需要"五四"的那份"少年中国"的朝气和锐气。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理念的价值在于,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精神出发,救治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精神混乱、理想真空和哲学贫困问题。其终极的任务,是从历史的新起点和时代的高度出发,并站在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角度,引领当代中国人重构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生命观。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新环保法施行后第一个被约谈的城市,山东临沂市的污染经央视《焦点访谈》等媒体曝光后,引发全国关注。大家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应该怎样看待临沂市铁腕治污所产生的连锁反应上,是"次生灾害"还是"补交学费";是适可而止还是坚定不移?当临沂环保动了真格之后,大家关注的是环保和发展到底能不能并行这个现实问题上。针对这个问题,可以说,举国上下,谁都无法置之度外。  相似文献   

13.
冯洁 《环境教育》2010,(3):31-32
环境恶化日益严重,低碳经济呼声日高,从生产到消费,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将环保贯彻其中。作为排碳大户的企业,在这个环节中应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如何将环保理念转化为切实的行动?大型企业也是排碳大户,为中小企业树立节能减排的榜样?企业家如何让环保成为企业日常生产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一场秀或一个口号?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期"人物"对企业家的哥本哈根之行作了特别一次报道,并希望读者就"怎么看企业社会责任"与我们畅谈,谈谈您心中的环保典范!来稿请发至邮箱hjjy_ee@yahoo.com.cn,注明"企业环保责任"。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首先须有一个根本,没有根本,就只能拾人牙慧。传统文化是中国发展的起因,我们为什么要发展,根据在传统文化中。五四以来西方科学的传入与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同时发生,科学主义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现在的难题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没了,发展成了无序。中国迫切需要回归"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路,重建文化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5.
产业是与人类文明形态共同演变的社会分工的产物。一个新的文明必然伴随着一个新的产业兴起。农业支撑了农耕文明,工业支撑了工业文明。当前,人类文明已经步入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作为一种新兴文明形态,生态文明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模式来支撑,是当前理论界迫切需要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以三次产业分工为主体的传统经济体系形成于工业文明时期,主要以人类自身劳动创造为价值源泉,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和人类经济福祉为价值导向,以高生产力、高效率、高消耗、高污染为基本特征,支撑人类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已经、正在并将继续对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影响。全球生态赤字不断扩大、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生物多样性持续降低,促使经济稀缺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自然资本和生态产品的稀缺性日益凸显,以三次产业为主体的传统经济体系已不能满足生态文明时代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6.
《绿叶》2020,(6)
正生态文明时代也当是生态环境文学充分发展的时代,生态文明时代应该拥有与之相应的生态环境文学。那么,生态环境文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可以说,中国生态环境文学的概念,大约经历了"环境文学"到"生态文学"的拓展、延伸、深化。  相似文献   

17.
刘华杰 《绿叶》2012,(4):43-48
提倡绿色生活,对于学者,要认真讨论"论证";针对社会上的一般成员,要用"说服"代替"论证"。想通过严格推理给出必然性论证,是不可能的。接受、践行绿色生活先要解决世界观和人生观问题,即我们的信念是什么,我们想做什么样的人,想过怎样的生活?倡导绿色生活,需要全社会有尚俭之风,上层社会要先作出表率。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对环境保护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两者有什么样的关系,“先污染,后治理”在我国能否避免等问题,是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和探讨的。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是以私有制为社会基础的无政府状态的商品经济,私有者在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后,所追求的是剩余价值。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或私有者集团是不会甘心去购买那些生产不出  相似文献   

19.
江韬 《绿叶》2013,(5):109-114
上个世纪60年代,蕾切尔·卡森用《寂静的春天》为美国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启蒙。其后,无数的电影电视也逐渐在用烧美金的特效来让世界知道,当下在环保上的犹豫和不作为可能造就一个什么样的未来。现在,我们也许已经过了那个"环保启蒙"的时代,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全民耳熟能详的"潮流"词汇。随着社交媒体的的强势崛起和公民意识的不断觉醒,使得环保自始自终属于炙手可热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几个人,面对一片成排成行的光鲜建筑,各自说出了不同的感受:有的说像学校,有的说像军营,有的说像监狱——其实,这是一个新城镇,一年前,它还叫"乡"。新型城镇化既是今天中国的热点问题,也是焦点问题。由于城镇化运动,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3.73%,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如果按照这个数字,中国可以说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但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