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殷海鸿 《环境工程》2023,(3):274-275
<正>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在保持经济增长,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降低单位生产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发展生态产业,提升循环经济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生态型转变,消费模式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的共识已经形成。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更为脆弱,在发展生态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更多。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地制定西部地区生态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策略很有必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指导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孙钰 《环境保护》2012,(15):35-36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入,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呈现迅猛的发展势头。在西部大开发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中,西部地区重要但却脆弱的生态和资源区位也意味着巨大的生态环境风险。在西部大开发中应该如何加强生态保护?围绕这一问题,本刊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科学学院院长马中。  相似文献   

3.
长江作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主轴之一,在带动我国区域发展中具有突出作用。而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之下,这一作用的实现需要充分考虑到经济带内部各省、市资源环境承载的容量。本文从长江经济带空间发展的矛盾和冲突出发,通过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现状和趋势的分析,对未来长江经济大战略空间格局构建进行了探索,建议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预警机制倒逼长江经济带生态大保护格局的形成;以生态大保护格局引导长江经济带绿色化发展;以空间绿色化促进长江经济带人与自然协调,东、中、西部空间协调的战略格局。  相似文献   

4.
邓智团 《环境保护》2016,(10):51-54
循环经济2.0是传统循环经济的升级版,是新型工业化背景下重化工业基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路径。本文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河北曹妃甸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为例,梳理归纳重化工业基地以循环经济2.0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研究发现,通过构建以动静脉产业结合的全域循环经济产业体系、资源能源利用与废弃物利用管理体系和循环经济前端企业准入与后端评价监督体系,实现从废弃物处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循环经济1.0向经济绿色增长的循环经济2.0转变,是彻底改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促进重化工业基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正《区域战略: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在分析了发展低碳经济与新型工业化必要性的基础上,立足于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生态学等多个角度,阐述了低碳经济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相关概念与理论,通过大量翔实的数据、丰富的内容,有力地论证了发展低碳经济与新型工业化,实现区域生态安全,转变粗放经济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实际性以及有效性。《区域战略: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一书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生态文明建设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环境保护》2013,(18):13-16
贵州省、云南省环境保护厅:为推动云贵地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生态环境战略性保护,引导生产力布局优化,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西部大开发重点区域和行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重点区域和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性  相似文献   

7.
徐龙 《环境保护》2011,(21):46-48
宁夏自治区干旱缺水、生态脆弱,改善民生、发展经济任务繁重,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也很繁重。在这样的地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就必须充分认识该战略的重大意义,科学定位环境保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为西部大开发提供环境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区资源开发、环境导向、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制约下,西部地区的生态发展以及改革方案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文中提出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生态与绿色发展的改革与创新方案.通过一带一路指示精神融合西部地区的特有生态水平,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根据实际的发展要求进行深入指导.对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生态与绿色发展的改革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把西部生态环境与绿色生态发展之间的矛盾进行分析,通过一带一路的思想和方针解决了现有改革中的矛盾.结合一带一路的实质路线对西部生态与绿色发展的创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基于"一带一路"战略带来各种促进的政策,确定了西部地区生态与绿色发展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正在开展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并编制了《贵州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规划(2013—2020年)》。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对改善我省工业发展模式,推行绿色节能减排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就要求我省工业生产要探索环保技术创新,在拉动本省工业发展效率的同时以技术创新强化节能减排实效。本文对当前节能减排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设计、设备、系统三方面探讨了节能减排要依托环保技术的创新,且旨在探索地区绿色发展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从人类文明转型的高度,分析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必然性,探寻了再生资源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间的内在联系,剖析了再生资源产业的典型特征,并对生态文明建设与再生资源产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国内外实践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破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难题,贵在创新、重在实践.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关方面,国内外相继开展了生动实践,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诸多启示.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应充分依托生态资源实现生态产业化,找准自身特点定位促进产业生态化,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公共性生态产品补偿机制,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带动土地溢价.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的认识误区,提出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建议:①充分认识生态资源是经济发展的优质资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创造并实现生态产品价值.②改变原有补贴式、被动式和义务式的生态补偿方式,将市场机制融入公共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以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③转变传统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路径,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载体,使生态产品与载体整合一体化实现"共生增值",让价值转移到载体中并通过载体交易实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12.
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中国区域均衡发展的绩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社会经济产出、社会经济投入、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选取18个相关指标,通过重心法分析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我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的空间差异和时空动态演化过程,借此评价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中央政府财政倾斜和有关优惠政策的驱使下,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格局有所改善, 然而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相比东部地区而言并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拉大。另外,西部地区发展经济特别是工业的同时,并没有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尤其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时候,东部地区将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演化成了污染转移。下一阶段,政府应切实着眼于改善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控制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3.
采用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中CO2排放因子与估算方法,核算了1995—2012年中国30个省区(不含港澳台地区和西藏自治区数据,全文同)服务业的CO2排放量,并对30个省区服务业人均CO2排放量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利用基于面板数据的EKC模型检验中国及其三大经济带服务业增长与CO2排放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在考察期内,中国服务业人均CO2排放量从0.16 t升至0.77 t,服务业人均增加值从1 621.04元增至9 991.95元;服务业人均CO2排放量排在前列的省区大都位于东部地区;东部和中部地区人均CO2排放量与服务业人均增加值之间呈线性正相关,人均服务业增加值每增加1个单位,人均CO2排放量将分别增加1.02和1.16个单位;西部地区人均CO2排放量与服务业人均增加值之间呈单调递增关系. 在此基础上,提出差别化的碳减排对策:①东部地区应通过技术改进和优化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来降低CO2排放,并成为中国服务业节能减排的“领头羊”;②中、西部地区应在保持服务业经济适当增速的前提下,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能源强度作为减排重点.   相似文献   

14.
天津市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核算及影响因素分解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天津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其能源消费量持续增加,已经成为该市能源消费的主体.建立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对天津市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10 a内天津市工业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年均增长10.41%,比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低58.53%;工业能源强度持续下降,万元(104元)增加值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由1999年的2.38 t/万元降至2009年的0.68 t/万元,表明工业节能减排效果较明显;在工业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57.80%,高于北京、上海等地.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对工业经济规模、行业结构、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工业经济规模是碳排放持续增长的主导原因;行业结构、能源结构整体上对碳排放量影响较小;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是工业节能减排成效的最主要贡献因素,对碳排放量变化的贡献率达-140.80%.通过对天津市工业行业的进一步分析可知,能源密集型行业严重影响了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经开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历经近40年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落实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 本文构建了涵盖经开区整体和个体的绩效评价体系,以资源产出率、污染物排放强度和生态效率指标表征发展绩效,定量分析了经开区发展绩效时序变化和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异. 结果表明:①2007—2017年,经开区新鲜水耗、4种常规污染物(COD、NH3-N、SO2、NOx)排放均与经济发展呈相对脱钩. 2017年经开区能源和水资源产出率分别是全国工业能源和水资源产出率的1.2和3.5倍,COD、SO2、NOx排放强度是全国工业排放强度的72%、53%、52%. ②经开区绝对经济规模两极分化程度不断缓解,对地区经济影响力整体上升. 空间分布上,经开区绝对经济规模大的城市从东部沿海进一步拓展到长江流域的中西部地区. ③运用数据包络法分析190家经开区的生态效率并识别出典型的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为经开区精准施策奠定基础. 全国仅10%的经开区生态效率为1,污染物排放、温室气体排放、工业能耗冗余是影响生态效率的主要原因. 东部地区经开区生态效率平均值为0.35,大于中部地区(0.28)和西部地区(0.26). 研究显示,不同地区经开区GDP差异较大,未来要加强不同地区经开区协作提高内生动力;为进一步提高经开区生态效率,需结合研究识别出影响生态效率的关键因素,开展针对性提质增效工作. 在经开区实施能耗、水耗以及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双控”行动;同时,在稳定末端治理成效基础上着力强化全过程和系统优化,深化源头降碳减污.   相似文献   

16.
借鉴国内外的经验与实践,详细论述了我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应当注意的三个问题:要与推进节能减排紧密结合;要注意工业化进展程度的影响;要重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视角下的旅游产业生态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花  明庆忠  吕利军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11):161-163,180
旅游循环经济指导下的旅游产业生态化是实现旅游持续发展的战略途径。基于此,文章尝试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到推进旅游产业生态化中,在循环经济“3R”原则指导下,提出了实现旅游产业生态化的策略,包括旅游企业内部的生态化、旅游企业间的生态化以及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18.
张伟广  冯师钰  韩超 《中国环境科学》2022,42(11):5436-5446
依托2006年“十一五”约束性污染控制政策的实施,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与企业污染排放数据的匹配数据库,探究总量控制与约束性的环境规制政策实施对企业减排的影响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约束性污染控制政策实施后,受规制强度较高的企业SO2和COD的污染排放量分别下降了12.8%、12.1%,该效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依然显著;机制分析发现,约束性污染控制实施后,SO2组样本的洁净能源消费量上升0.12%、技术效率提升53.56%,COD组样本洁净能源消费量上升0.14%、技术效率提升56.60%,企业通过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和技术效率的提升实现减排。异质性分析发现,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和小规模企业、重污染行业企业和非重污染行业企业以及东西部地区企业在减排效果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企业到地理边界的距离与企业污染排放量存在着局部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水泥行业的碳中和实现路径,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结合水泥行业生产特点,对水泥行业未来低碳发展进行了预测. 结果表明:①在碳中和背景下,水泥行业仍会存在约2×108~3×108 t的CO2排放,产能减量是主要的CO2减排手段,结合现阶段我国较低的水泥集约化程度和较短的熟料生产线服役年限,产能减量政策的推荐和实施应在合理的规划和政策下推进,低碳技术的发展仍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 ②通过能效提升节能技术可实现CO2减排约1.19×108 t/a. ③未来在替代原燃料来源、种类及替代率得到全面提升的情况下,原燃料替代技术可基本实现行业10%的CO2减排量. ④目前,低碳水泥每年产量不足水泥总产量的5%,未来仍需通过产品技术创新,提高其生产及使用占比. ⑤CCUS (CO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水泥行业实现碳中和的必要路径,混凝土固碳、钙循环等在水泥行业具有典型行业优势的技术可与生产工艺紧密结合,成为未来水泥行业CCUS技术的重要发力点. 研究显示:结合水泥行业CO2减排预测及技术路径分析,短期内我国水泥行业降碳主要思路为控制源头排放,包括流程智能化、余热利用、原燃料替代和产业结构调整等路径,实现碳达峰及CO2减排;中期随着生产线服役年限临近及低碳水泥制备技术的发展,支撑行业碳的大幅削减;后期通过CCUS、富氧燃烧、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技术来实现水泥行业碳中和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纺织服装行业是中国的重要民生产业。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并产生了较多的碳排放,分析探讨该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对实现行业的节能减碳和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对数平均Divisia因素分解法(LMDI)建立了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并对影响行业碳排放量的产业规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等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1991-2009年间,产业规模的扩大是纺织服装全行业、纺织业及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碳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拉动因素,能源强度因素的提高对于减少碳排放量具有重要意义。产业结构优化对于减少行业碳排放量的效果有限,能源结构调整尚未达到减少行业碳排放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