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基于江苏省"十二五"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优化调整工作,指出监测点位设置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点位优化调整的原则和思路,总结监测网络调整结果,并开展点位优化调整的成效分析,提出进一步优化监测网络设置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江苏省“十二五”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优化调整工作,指出监测点位设置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点位优化调整的原则和思路,总结监测网络调整结果,并开展点位优化调整的成效分析,提出进一步优化监测网络设置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随机过程“各态历径”理论说明了“定点测量法”与“网格测量法”的内在联系 ,提出了以城市建成区内各类不同环境功能区为基础进行城市声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监测点位布设的技术规范设想。  相似文献   

4.
城市内河流水质监测点位的优化,是全面掌握河流水质状况的关键。文章采用贴近度法对萍乡市萍水河2005—2015年水质及监测点位变化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优化建议。根据萍水河水质污染特征,选择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和高锰酸钾盐指数作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2005—2015年,萍水河水环境质量整体情况较好,但在2010年后呈下降趋势;监测点布设方案的调整有一定合理性,也有欠妥之处;对目前监测点位进行删减,得到了水质优化监测布点方案。  相似文献   

5.
在泸州市2016—2020年大气降水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借助聚类分析、多元方差分析等统计分析手段,对原有降水监测点位进行优化研究,并验证优化结果。在遵循《酸沉降监测技术规范》(HJ/T 165—2004)点位布设要求的前提下,建立了降水监测点位评价体系,从原有7个降水监测点位中优化筛选出3个。优化后的点位对监测结果的影响显著性均>0.05,表明优化前后全市降水数据无显著性差异,该优化方案不会影响区域整体代表性。  相似文献   

6.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自动监测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开展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自动监测的必要性出发 ,对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自动监测的监测点位布设和自动监测系统的结构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自动监测点位两种设计方法———路段优化点位法和干线路段普测点位法的优缺点。述说了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自动监测系统结构框图。  相似文献   

7.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是掌握其环境质量状况,摸清污染来源和影响范围的必要手段。监测点位是环境监测的基础,监测点位优化是提高环境监测代表性的必要手段。按照《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HJ 730—2014)的要求,梳理了点位优化工作的基本流程,经过试优化,预计在全国将增设122个国控监测点位。其中,76个在原有监测点位中选择增设,46个按照规范要求新设。利用2013年监测结果进行插值分析,调整前后水质总体变化小,未出现颠覆性结论,同时提高了对陆源影响区域水质的监控能力。  相似文献   

8.
河口海湾位于陆海交错带,受径潮流作用的双重影响,具有物质输运格局复杂、生态环境变化梯度大等特点。生态环境监测点位布设与优化是科学、客观评估河口海湾生态环境状况的前提。采用空间平衡抽样法开展监测点位增设和优化方案研究,将2020年5月上海市海洋环境趋势性监测布设的142个监测点位,增设至200个,并进一步优化至170个,对优化前后的点位数据进行显著性检验、方差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组数据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并且优化后点位的方差和空间自相关值更小,说明空间平衡抽样法适用于河口海湾生态环境监测点位布设和优化,点位布设和优化结果可客观反映河口海湾的生态环境状况。随后,采用泰森多边形法确定了优化所得的170个离散点位的海域代表面积,克服现有空间插值法的缺陷,为河口海湾生态环境总体状况评价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依据功能区环境噪声普查数据和城市环境噪声功能区分布特征,进行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点位布设.研究的原则和方法,对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点位选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杭州市现有区域环境噪声手工监测点位的基础上,结合地理分布,采用系统聚类法对2012年149个点位的数据样本分类、合并,将149个点位优化到26个,并用T检验法验证数据可靠性。优化前后各城区的点位分布比例相差不大,等效声级绝对误差在1.0 d B(A)内,相对误差不超过±5%。经过2013年和2014年数据验证,确定优化后的点位能体现声环境功能区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模糊聚类分析原理,建立了城市大气质量分类图,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改进城市现有大气监测系统的再优化方法,本法的优点是克服了城市大气质量监测点设置数量以功能区多少及面积大小为主要依据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大气环境监测点位的布设方法,在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布设大气监测点位时,应综合考虑开发区的功能区划分、区内产业分布及环境敏感点分布等情况;结合规划区内外现状及规划实施后重点污染源的位置及排放高度,根据区域污染气象条件,采用Gauss模式预测最大浓度落地点,并以此作为区域大气环境监测点的布设依据.对某区域开发规划案例进行了大气环境监测点位布设研究,通过实践,该布设方法不仅可以反映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的空间分布特征,而且可以为区域大气环境预测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持,为优化区域规划提供依据;同时,对规划后的污染源最大浓度落地点的监测,可以为单个项目的环境预测提供背景值,起到简化入区建设项目环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现有大气环境监测点的功能区属性,系根据监测点周围环境按《〈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技术规定(试行)》中的六类功能区主观判断的,但有的监测点周围环境比较复杂,其功能区属性很难定论。为了使功能分区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笔者根据武汉市历年大气环境监测结果,探索出氮氧化物频数分布可以作为划分城市功能区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4.
沿海区域酸雨监测点位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漳州市对优化酸雨监测点位的原则、方法进行了探讨性的选择。通过对2004年1月-10月有效酸雨样品监测的统计与分析,提出监测点位优化的成效取决于对数据的分析和采纳,对统计指标判别和筛选,以及最佳监测点位选择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最终采用综合性方法确定了漳州地区有代表性的酸雨监测点位是3个。  相似文献   

15.
为切实提高工程监测成效,合理利用资源,提出基于改进K-means算法的排水管网监测点布置优化方法。以华东区域H市排水管网为案例,以23个原始监测点的监测数据为基础,通过原始数据处理,BIRCH预聚类确定优化监测点个数和初步优化监测点,再用K-means聚类确定最终优化监测点后,输出16个保留监测点位。经验证,监测点优化后对H市排水管网的数据输出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郑州市交通密集区、工业区、居民文化区等不同功能区设置监测点位,分春、夏、秋、冬4季对大气环境中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状况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半挥发性有机物检出数量的变化趋势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不同功能区SVOC检出数量变化趋势为:交通密集区工业区混合区文化区对照区。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1—2011年洪泽湖水质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氨氮和总磷长期定位监测数据,采用物元分析法研究洪泽湖渔业水质监测站位的优化布设。结果表明,用物元分析法将原来的21个监测站位优化为14个,监测点位优化后对监测结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南京市大气微生物调查及其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了南京市主要功能区大气微生物中常见种类的细菌和霉菌类,研究了细菌和霉菌类的生态分级和变化规律,比较了大气微生物与大气监测指标PM10、SO2、NO2的相关性。通过分析2000年10月至2001年8月6个功能区4个季节的监测结果,得出山西路监测点微生物数量最高,并且该点微生物中是以细菌为优势种,其次是霉菌属的马丁霉菌和耐渗透压霉菌。通过生理生化试验鉴定细菌和霉菌类,得出南京市大气微生物中细菌基本以微球菌属为主,霉菌以青霉属、曲霉属为主。大气微生物数量统计结果表明,南京市主要功能区微生物总量(均值)从高到低的顺序为:山西路(商业区)>中华门(交通区)>瑞金路(居住区)>迈皋桥(工业区)>玄武湖(对照点)>草场门(文教区)。大气化学监测指标PM10、SO2、NO2分析结果也表明大气微生物的数量变化与之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尤其与PM10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9.
根据苏州市8个国控大气监测站点2013—2015年的PM_(10)、PM_(2.5)、O_3、SO_2监测数据,计算了各站点之间监测数据的相关系数;通过分析相关系数矩阵,发现苏州市大气国控点位的监测数据相关性均较高,点位设置存在一定的冗余,国控监测点位的优化调整十分必要。利用最长距离法对各站点的监测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得出中心城区的点位调整方案。点位调整前后4种污染物监测数据四季平均值的相对误差均小于5%;正负偏差的二项检验结果表明,调整后未对监测结果产生显著的正/负影响。因此,经过优化的大气监测网络具有较好的客观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20.
一、研究方法 (一)监测点位设置 在市区不同功能区的8个监测点设置硫酸盐化速率与SO_2监测点。 (二)监测方法 项目 采样仪器 采样时间及频次 分析方法 硫酸盐化速率 碱片架 冬、夏、秋季,每季连续1个月 重量法 二氧化硫 DK—12C大 气自动采样器 冬、夏、秋季,每季连续10天 盐酸付玫瑰 苯胺比色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