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我国现行的环境统计制度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环境统计体制,加强环境统计基础建设,对环境统计实施有效监督,环境统计要为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服务,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环境统计制度。  相似文献   

2.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是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公众参与体系有利于解决当前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在总结国内外公众参与发展进程的基础上,对完善公众参与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完善公众参与体系的内涵要点,提高公众参与体系研究力度,建立公众参与学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3.
简述了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制度内涵,分析了我国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制度建设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我国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制度建设的思路与具体建议,包括以法律和政策制定为抓手开展顶层设计,从机构设置、技术研发、构建标准规范体系和开发系统性的数据库与模型工具等方面提升风险评估能力,强化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结果在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为我国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制度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环境统计数据质量不高、质量保障体系缺乏、数据综合分析不足等问题都与环境统计人才队伍的规模、稳定性和综合素质密切相关。文章从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内部条件的规范化管理,到外部环境制度的推行等方面进行了SWOT分析。制定了以加强环境统计岗位管理、设置获取证书的缓冲期限、建立激励配套机制和完善培训考核机制4条途径为核心的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综合发展策略,对提高环境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实现环境统计体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简述了环境与健康的概念与工作任务、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的内涵与方法,结合我国环境与健康法规标准及调查研究现状、生态环境部门环境与健康工作职能等,分析了目前我国环境与健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强化环境与健康工作的制度体系及技术体系,建立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体系,加强环境与健康调查研究及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建立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机制以及提升公众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等方面的工作建议,为推进环境健康风险管理融入我国现有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问题,这一问题在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特殊的国情,我国的环境问题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原因,并且随着西部大开发与经济建设的逐步深入开展,环境法治也暴露出诸多缺陷与弊端。本文探讨了我国环境问题成因的特殊性,并就非法律化的角度与视野,对现今的环境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是生态环境和卫生健康管理决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之一,从政策制定、技术规范、制度试点、能力建设和管理应用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工作现状。指出,我国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制度存在各部门对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的认识偏差,部门职责不清晰,管理需求不明确,技术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生态环境和卫生健康部门应结合各自职责与需求制定相关工作办法,开展试点探索,条件成熟时制定专门法律;厘清生态环境和卫生健康部门在环境健康风险管理中的职责;紧密围绕生态环境和卫生健康管理需求,开展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工作;借鉴国外经验,完善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规范体系;从机构设置、技术队伍培训、合作共享、学术交流等方面提升环境健康风险评估能力。  相似文献   

8.
对实施工业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制度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工业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制度的基本概念,说明了实施该制度的重要性和意义及目前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2012年9月10日国家环境保护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司在乌鲁木齐市举办2012年度第一期全国环境统计业务培训班。此次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十二五"报表制度、审核方法、污染物核算方法、2011年环境统计报表填报主要问题解析等。会上于飞副司长总结了环境统计的成绩和问题,提出新要求:各地要在强化责任意识和提高业务技能的基础上改进工作方法,进一步加强与统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以及环保内部各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部门联合汇审制度;  相似文献   

10.
为期3天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2014年年会在完成各项议题后于今日圆满闭幕。环境保护部部长、国合会中方执行副主席周生贤出席闭幕式并作总结讲话。 今年《中国绿色转型进程评估与展望》研究报告,深入分析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研究了如何利用经济政策和经济手段来推动绿色转型、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和对策,强调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在调整经济结构上求突破,在转变生产方式上下功夫,在改进消费模式上促变革。《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创新》研究报告,立足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这一目标,回答了解决一些重要热点问题的思路,如环境保护的社会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和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等,对加强环境保护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与制度》研究报告,针对中国城镇化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倡导绿色交通、土地集约利用、文化遗产保护、人与周边环境和谐相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创新》研究报告,强调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加强红线区域管理,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强调尽快划定保护区域,把良好生态系统保护起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绩效评估与区域协调机制》研究报告,从建立《大气十条》绩效评估指标与方法体系、“十三五”与2030年大气污染防治目标、强化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调机制等三方面,对加强信息共享、监测预警、执法监督、重污染天气应对等方面联动,提出了十分有益的政策建议。《政府环境审计制度》研究报告,呼吁建立完善的政府和领导环境审计制度,推动中国环境审计的规范化、法制化。  相似文献   

11.
排污申报登记和许可证制度是我国环境管理工作由单一的浓度控制迈向总量控制的有效的管理制度之一。武威地区环保局在实施许可证的的全过程中,认真抓水功能区划,申报登记、总量规划分配、发放许可证,许可证运行管理各个环节,使排污许可证试点工作顺利进行,这对尚未实施许可证制度的地区有很好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中国目前环境应急资源储备体系不成熟的现状,从制度建设、人力保障、物资及装备配置、信息平台构建等方面,提出了储备体系的构建方案,为中国建立科学的环境应急资源储备体系、提高环境应急处置能力提供重要指导。同时,就中国环境应急救援体系现存问题,提出了制定环境应急法、信息共享、救援队伍整合等具体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美国核电厂辐射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和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及法制化管理模式,对比分析了我国辐射环境监测与信息发布实际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提出需借鉴美国核管理委员会(NRC,以下简称NRC)的管理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辐射环境监测标准体系,建立辐射环境监测数据公开制度,加强公众参与制度建设,明确核电厂辐射环境监测管理边界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部地区环境现状及其根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简述了我国西部地区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指出了造成环境恶化的根源,并提出了改善西部环境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简述了数字化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的意义和作用。提出建立数字化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的基本要求,指出数字化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针对当前排污费征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排污费费改税的必要性。指出,在我国实行排污费费改税的条件已经具备,应当把排污收费制度的改革提高到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长期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的高度来认识和考虑。  相似文献   

17.
环境应急监测管理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从环境应急监测制度建设和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两个方面就环境应急监测管理体系问题进行了论述。在制度建设方面主要介绍了环境应急事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解决办法,从环境主管部门、企业、人员、装备及应对的方式方法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方面主要介绍了应包含的内容、制订要求及演练过程。  相似文献   

18.
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版)中对环境监测的总体要求,指出了目前环境监测监管体系中存在的面对新型环境问题监测滞后、监测基本制度尚不完善、全过程监管出现真空区、法律责任追究软弱乏力、环境监管监测信息封闭、社会监测力量发展缓慢等问题。提出,应构建现代监测管理制度,加快监测信息主动公开,加强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充分依靠社会监测力量,推进以人为本环境监测,细化监测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国内对棕地环境的监管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棕地再利用的诸多问题,加剧了可利用土地紧缺与城市化进程中土地需求扩大之间的矛盾。通过调查,选取苏州市典型棕地的污染和监管过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地市级棕地环境监管的漏洞和不足,分别从完善法规制度、健全监管体系、提升监测能力等方面,提出强化棕地环境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饮食娱乐服务业排污收费制度执行难的问题。指出,经营业主环保法制观念淡薄、环境监理队伍力量不匹配、收费办法未能实现规范化、收费力度缺乏应有的“刚性”是造成排污收费制度执行难的主要原因。提出,应注重宣传教育,加强监理队伍建设,加大申报力度,规范征收程序,强化监督管理,以全面推进饮食娱乐服务业排污收费工作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