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代“文学湘军”的代表性作家叶蔚林一系列在文坛上有影响力的作品都是以湘南瑶族社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为写作背景的.他的作品类似于文化学者的民族志写作,真实地再现和描绘了瑶族的地域性文化和生存性智慧,也为当地政府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
会稽山古香榧群农业多功能价值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榧(Torreya grandis cv.Merrillii)是我国古老的原产树种和世界稀有的经济树种,目前会稽山古香榧群已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地.利用农业多功能多维评价模型并结合会稽山古香榧群的特点,从经济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农业景观保留功能、农业文化传承功能和生态环境保护功能5个方面,对会稽山古香榧群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会稽山古香榧群的农业文化传承功能指数值最高,为1,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和农业景观保留功能指数分别为0.85和0.43,经济功能值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指数值比较低,分别为0.25和0.29.说明会稽山古香榧群的主导功能是农业文化传承功能,其次是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和农业景观保留功能.  相似文献   

3.
对于现代环境要求,源于中国传统的现代植物配置,应该在分析中国传统植物配置特点的基础上,尊重植物的生态习性、生物学特性,尊重民俗风情,传承与发扬并存,生态与景观并举,文化与功能并重,构建空间共享、功能独特的园林景观空间.图20,参9.  相似文献   

4.
天津市南运河河道整治景观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天津南运河河道沿岸的场地特征,确定了南运河河道整治景观设计的目标和原则,重点探析南运河线形文化景观遗存和滨河环境空间利用的实现形式,并认为南运河河道整治景观设计应建立沿岸连续的步行系统。依据道路与河面的高度差,建立6个不同的景观节点,采取生态护堤措施,保护和完善生态廊道,建立统一完善的历史文化传承体系。  相似文献   

5.
旅游地居民的感知和态度被认为是评价旅游发展状况最直接的因素。为充分了解武夷山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内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感知情况,进而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方式调查了武夷山双遗产地核心旅游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内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感知及其发展需求,运用因子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居民对旅游开发影响的感知及其与人口社会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建立的指标体系能从基础建设、环境体验、经济观念、收入就业、原始文化、美誉传承和商机分配7个维度(公因子)揭示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感知状况。居民普遍认为旅游已成为当地经济支柱产业,旅游开发改变居民经济意识的同时,居民观念也更加积极与开放;居民已对文化习俗的改变有所认知。但居民旅游参与程度相对较低,受到外来人口对自身旅游收益分配的冲击,承受着因环境和居住体验改变导致的负面影响。人口特征不同的居民对经济观念的感知差异程度最突出,对原生文化与基础建设的感知差异次之,对收入就业、商机分配的感知差异较小,对环境体验、美誉传承的感知无差异。性别、年龄和家庭年收入不同的居民对7个公因子感知均无显著差异;文化程度、职业、家庭规模、家庭年旅游收入和家庭旅游收入比例不同的居民对公因子的感知均有不同程度差异。不同村庄居民对基础建设、经济观念、收入就业和商机分配感知有显著差异(P0.05);政策制定应关注各村庄居民对基础建设、经济观念、收入就业和商机分配感知等方面的不同需求。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高职院校学校文化与集团文化的新概念和学校文化向集团文化转换的新命题.阐述了学校文化是提升学校声誉的鲜活名片,集团文化是适应信息社会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活头源水.参8.  相似文献   

7.
西江水体悬浮物颗粒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及时空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西江下游马口水文站多年的定点观测以及对虎门、梧州、江口等全流域多个河流断面悬浮物样品的稳定碳同位素分析,报道了近年来人类活动对西江流域影响的观测结果.研究发现:西江水体悬浮物颗粒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从中游的-26.6‰到河口-19.8‰,逐渐变"重",此结果基本反映了流域植被覆盖及土壤侵蚀状况;西江马口水文站1999-2005年悬浮物样品δ13C值的季节循环值为(-23.4±1.3)‰,其波动与流域侵蚀、物源组成相关.根据观测结果,西江流域土壤侵蚀主要发生于下游以及源头区域,悬浮物稳定同位素比值较"重",而中游区域则相对较"轻".河口地区的同位素值可能受工农业生产及生活废水影响较大,同位素值异化,其物质来源与河流上游和海洋不同.  相似文献   

8.
正ISBN:978-7-03-040677-4/Q·3312开本:16定价:88内容简介本书撰写了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森林文化、草原文化、湿地文化和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海洋文化。因森林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类型多样,书中特对森林文化中的自然保护区文化、森林公园文化、绿道文化、竹文化单独叙述。订购方式1:网上购书淘宝商城科学出版社旗舰店:http://kxcbs.tmall.com/;卓越亚马逊:http://www.amazon.cn/;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城市内涝的公共卫生特点,本文分析了广西梧州1994年的抗洪经济:(1)城市内涝是一种特殊的暂时性的废水;(2)水质可在3-5天内恶化变臭,从而在中心城市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93)应防止垃圾烘便及有毒化学物质污染水质,防止居民中毒和传染病发生。最重要的是迅速排除城市内涝废水。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文化内容的导入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的必要性,提出了一些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文化导入原则,探讨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怎样通过文化的导入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交流,使其语言能力更有效地转变为交际能力.参6.  相似文献   

11.
在以工业化生产方式为主导的今天,传统民间工艺处于新的发展阶段.市场对于手工艺产品的需求仍然存在,结合不同类型的工艺形式及其所处的具体情况,应采取相应的传承模式.在文化产业环境日益改善的大背景下,针对不同消费层次进行工艺创新与产品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参2.  相似文献   

12.
结合钱绍昌教授提出的电影语言的五个特点,提出影视翻译的特殊要求即应以译语观众为中心和译者要考虑电影翻译的技术因素制约.文化意象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独特、广阔、深沉的文化内涵,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意象的空缺与错位往往使译者处于两难的境地.译者可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和尊重影视翻译自身特点的基础上,选用译语观众所熟悉的和易于理解的词语以直译,意译,直译意译结合三个方法来传递和翻译文化意象.参4.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蚩尤故里”湖南新化县丰富的山水文化、历史文化、名人文化、洞穴文化、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特色和开发利用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在其开发旅游资源的一些构想及科学规划的建议.参3.  相似文献   

14.
新兴的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加快院系文化的建设.该文叙述了高职院校系部特色文化的概念,对国内现状进行了述评,归纳了系部特色文化的特点、科学内涵、功能和现实意义.并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药学系为例,阐述了打造高职院校系部特色文化的实践和思考:坚持与专业特点相适应、与办学定位相协调、与社会发展相一致三项原则.采取五项措施:发挥教师导向作用,引领精神文化;把握宣传舆论作用,规范载体文化;重视学生社团作用,建设制度文化;挖掘环境育人作用,提升器物文化;强化工学结合作用,打造技能文化.实施六大工程:实施"形象策划"工程,树立品牌意识;实施"精品励志"工程,陶冶道德情操;实施"文明养成"工程,提升文化涵养;实施"课改教改"工程,创新办学理念;实施"企业对接"工程,融入企业精神;实施"平安创建"工程,建设和谐系部.参4.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紧紧依靠生态文化来引领和支撑.武陵山片区生态文化建设要从崇尚生态文明理念、建构丰富的生态文化载体、着力提升民族特色村寨文化发展能力等方面系统发力.  相似文献   

16.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承载着大量的语言信息.英汉习语作为两种不同语言的瑰宝,由于其独特的文化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通过地域文化、习俗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对比,阐述了英汉习语的特点以及英汉习语翻译的差异.参4.  相似文献   

17.
扇子是引风用品,夏令必备之物;然而,中国扇不仅具有其实用性,更具有其独特的文化情致.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发展的的重要部分,它与中国书画、诗赋、雕刻、篆刻都有着密切关系;中国扇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独有特色的器物文化.艺术是文化的反映,文化内涵借以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中国扇艺术也是迥然不同于西方的一种文化现象.本文主要对中国扇文化作了初探,就中国扇子的历史渊源、形制分类、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书画、诗赋、戏曲、雕刻等)的联系、及其发展传播与影响等几个方面作讨论探索;对其文化之善、艺术之美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影响着语言.从英汉民族各自的文化特色来分析英汉称谓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该文基于名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建设热潮背景下,全面剖析了名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名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对策.参12.  相似文献   

20.
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现状及创新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珠三角"地区地狭人稠,水网纵横,灾害频发,通过长期开发改造低洼地,桑基鱼塘已经形成了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它实现了物质循环利用,维持生态平衡的目的,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维护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现代生态文明的典范。然而,这种传统生产模式目前面临着衰退,即将在历史舞台中消亡。作为一种农业文化遗产,它不仅能够支持农业生产,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值得深入认识和研究。以往研究更多关注桑基鱼塘生产和能量循环功能方面,对于这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农业文化传承与发展,融合"土地整治+"理念,使其能够延续和拓展,为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仍然有待于总结和创新。文章采用实地调查及文献总结方法,通过阐述桑基鱼塘的系统特征,分析基塘发展面临的国土、生态、综合效益等具体问题,构建桑基鱼塘高效生态利用新模式,提出其今后发展的创新思路和建议,以期能够正确地认识桑基鱼塘的文化价值和生态效应,继承和发扬岭南农耕文化,复兴基塘农业,促进耕地保护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推进"珠三角"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