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捍卫祖国海洋权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惠芝 《环境》2004,(6):12-13
海洋权益是指国家在海洋上依法享有的政治、经济、安全等各方面的权利和利益的总称。按照1994年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我国海洋基本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的海洋权益既包括我国在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国家管辖海域范围内享有的领土主权、主权权利、管制权、管辖权等权利及其派生的在海洋开发、利用、科研、环保等方面的一系列权利和利益.也包含我国在“国际海底”、公海、极地等国家管辖海域范围以外享有的各种海洋权利和利益。维护海洋权益是维护国家安全,落实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实施海洋开发”战略,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全面完成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相似文献   

2.
文章总结了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域各类开发利用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分析了加强对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域管理的必要性,探讨了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域管理的目标、原则和方法,提出了加强对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域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环境信息国际交流制度,已成为国际环境法的一项基本法律制度,其内容涉及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项交流中的地位,作用及机构,权利和义务,交流范围和形式,这项制度对有效保护人类环境发挥了多方面积极作用,在尊重各国主权,合作取得和共同享有,支持发展中国家参与交流原则基础上,这项制度将日益丰富,多样,完善。  相似文献   

4.
"全球公域"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公域”是超越国家主权和管辖范围,使一切人共同受益而存在的区域,对其保护关乎全人类利益。“全球公域”的保护在一定的程度上与国家主权观念存在不协调之处。国际法目前不接受用国内环境法的域外效力来实现“全球公域”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经济活动不断重复进行,经济活动中的物质消耗要不断地得到补偿,而部分人类经济活动是以牺牲环境这一不可替代资源为代价实现其自身发展的.人类这一传统的生存模式.已经得到大自然的报复,人们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协调是生存的必然选择.1987年7月,前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公平性、可持续性、共同性三项原则,主张:资源的公平分配,兼顾当代与后代的需求建立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增长模式,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她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1992年在巴西环境与发展会议上,上升为国家间的准则:“各国拥有按其本国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并负有确保在其管辖范围内或其控制领土上的活动,不致损害其它国家或在各国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责任”.1992年巴西会议之后.可持续发展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随后,绿色生产、绿色产业、绿色标签、绿色设计、绿色消费、绿色能源、绿色包装……,风靡全球,而这些“绿色”即和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6.
环境损害鉴定范围在法学、司法领域具有特定法律意义。但是,在行政管理中,环境损害鉴定被环境损害评估所等同、混淆,势必带来环境损害鉴定理论的混乱和环境损害鉴定实践的乱象。如何界定环境损害鉴定范围是环境损害鉴定理论及实践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本文从环境损害鉴定范围界定依据入手,探讨环境损害鉴定范围议题。研究表明,环境损害鉴定范围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均为缺失状态,环境损害鉴定范围仍未依法确定。其根本原因在于环境损害鉴定理论发育不成熟及环境损害鉴定司法实践匮乏。我国环境损害鉴定实践与环境损害鉴定范围理论界定存在巨大差距。尤其在环境损害鉴定的司法实践中,不可用环境损害评估代替环境损害鉴定。因此。界定环境损害鉴定范围是完善环境损害鉴定理论前提;规范环境损害鉴定范围能促进环境损害鉴定实践展开;界定环境损害鉴定范围可以有效地区分环境损害鉴定与评估。  相似文献   

7.
刘北溟 《环境保护》2011,(2):105-107
侵权,作为民法上的概念,是指侵害他人权益的行为.环境侵权从传统的民法侵权论中发展而来,指因行为人污染或破坏环境而造成他人财产权、人身权和环境权等权利受到损害,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一种特殊侵权行为.作为侵权行为的一种,环境侵权还包含着"损害了一定区域的不特定多数人的环境权甚至后代人的利益",从而扩充了环境侵权所侵犯的利益范围,由此也拓展了侵权法所保护的利益范围.  相似文献   

8.
地方改革实施方案针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适用范围作出宽窄不一的规定,实质上是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范围趋同,因此产生如下问题:跨区域损害事实管辖冲突;增加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衔接难度,尤其在赔偿磋商前置要求下,隔绝以刑事附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替代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可能;扩张正当性基础欠缺。摒弃致力于科学划分"自然资源""环境公益"和"生态环境"三者界域的传统方法,通过赋予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转委托的法定权利,遇有界限不明情形可直接授权环保组织提起环境民事公益,化解彼此间应用隔阂。  相似文献   

9.
1974年12月联合国通过了《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该宪章就国际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各国的经济权利和义务,对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等问题作了详尽规定,特别是重申了国家和民族自主权以及“每个国家对其全部财富、自然资源的经济活动享有充分的永久主权,包括拥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在内,并得以自由行使此项主张”(第二条第1款)。“国际发展法”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传统国际法以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而国际发展法的出发点则是在经济不平等条件下的平等。从性质上说,国际发展法是一种过渡性的国际法形式,其目的是建立国家经济新秩序,体现为…  相似文献   

10.
国际环境法随着全球环境危机的出现,在近30年里得以迅猛发展,已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国际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制度。国际环境法以保护人类共同利益为目标,要求各国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在经济、社会活动中产生对全球有害的环境影响,并因此对各国的主权权利提出了挑战。本文拟从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具体制度及法律责任三个层面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关于生物剽窃规制框架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剽窃是指生物遗传资源勘探者未经提供者同意并给予合理补偿,就商业化地利用后者的生物遗产资源,又借助知识产权独占惠益的行为。生物剽窃严重损害作为资源提供方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违反自然资源国家主权原则,《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议定书形成一系列规制措施。我国应借鉴国际立法经验,并结合本国国情,建立健全诸如遗传资源数据库、事先知情同意、共同协商、对价补偿和惠益分享及所得撤销等遗传资源保护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2.
薛桂芳  于海涛 《海洋环境科学》2016,35(3):438-443,466
近年来,我国在国家层面逐步完善海洋行政管理体制,海警局、国家海洋委员会、中央海权办的成立都表明了我国在海洋执法、海洋维权、国家海洋战略规划方面的决心。在海洋行政管理的具体职能分配中,如何有效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责仍是我国目前面对的难题。从海洋资源所有权的分享出发,重新建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是明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海洋事务管辖权责的合理思路。通过对海洋行政管理权力进行合理划分,提出构建以海岸带管理为核心的地方政府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将有助于解决诸如海洋带资源管理权竞争等难题,达到优化地方海洋行政管理体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基于跨界水资源利用的理论分析及国际环境保护制度构建,对限制领土主权理论必须重新审视.共同利益理论要从根本上解决跨界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必须要正视主权、明确水权性质的归属.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的现实状况说明,必须厘清跨界水资源水权与流域国家主权的关系、准确把握跨界水资源水权的定性,才能解决环境保护问题.为此,在确定跨界水资源水权性质为主权范围内所有权基础上,应构建事前预防、事后补偿、争端解决等国际环境保护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14.
跨国界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在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从早期的处理边界、航运及渔业问题,到近期更多地关注跨界水资源的水量分配、污染控制、洪水控制等,相关国际条约也不断在其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上取得完善和发展.我国涉及的跨界水资源利用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流域.目前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开展跨界水合作已成为重点议题.本文主要从国际条法、国际经验、中俄跨界水保护合作三方面分析了跨国界流域内上下游国家的权利和义务.主要研究结论和建议如下:第一,上游国家主要强调国家主权,下游国家则强调国际义务;第二,已有国际条约规定的跨国界流域内各国的权利和义务较多,但具体落实这些义务并不容易;第三,国际实践表明,跨国界流域上下游国家之间的具体合作模式要根据国家实力对比及利益博弈关系确定,并以国家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第四,我国没有签署有关跨界河流的多边条约,故不受其约束,但这些条约对于跨界水双边合作协定的制定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马勇  童昀  任洁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6):1196-1208
生态效率是评价区域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地理学与经济学开展资源环境综合研究的常用指标和变量,县域尺度生态效率测度的研究匮乏,制约了上述问题在县域层面上开展。在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国家战略下,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依托多源遥感数据构建县域尺度生态效率测算指标体系,应用非合意产出超效率EBM模型测算2000-2015年县域生态效率,利用GIS空间分析工具揭示其时空分异规律和空间关联特征。并设计稳健性检验方案,对县域尺度生态效率测度路径科学性及稳健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各年份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所辖县域的生态效率均优于武汉城市圈所辖县域;(2)研究期内生态效率维持高位区域包括武汉市辖区等12个县市,生态效率持续低值区域包括瑞昌市等7个县市;(3)县域生态效率H-H集聚区由衡阳市、株洲市及其周边至2015年成片消失,L-L集聚区则按照顺时针走向,逐步形成围绕武汉市的闭合环形区域;(4)基于市域生态效率排名对比的稳健性检验表明,县域生态效率测度路径和结果具有较高可信度。  相似文献   

16.
绩效管理作为推动地方政府建设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和方式,能够把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地方政府的绩效管理,从而推动地方政府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在此过程中应侧重于如下几个问题:提高环境保护在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中的地位与比重;探索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动态评价系统,对环境质量和生态发展进行区域性监控与跟踪;将国家环境功能区划纳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成为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基本依据和内容;坚持绩效管理理念,推进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强化目标责任制,构建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从以内部考核为主向内外考核兼顾转变。  相似文献   

17.
小窑湾海水交换与环境预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9年8月大潮汛期对小窑湾海水交换与环境预测进行了海上调查。分析研究表明:小窑湾降潮时流 中初次流入湾内的外海水所占比率为22%,落潮时流出量中初次流了湾内的湾水所占比率为41%,湾内外海水的交换率为16.7%。小窑湾目前的水域环境为国家一类标准,著假设D=0,小窑湾的湾内水质达到湾外水质标准需200个潮周期,约100d左右。  相似文献   

18.
南海渔业资源具有"公共池塘资源"的基本属性是导致其面临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内生困境,为此有必要从南海渔业在低敏度领域的现实表征为立足点,与南海领土主权与海域划界争端等高敏度领域相互结合的角度考察与评判南海渔业资源环境保护的主权变动动向:应该注重传统捕鱼权在南海周边国家的海洋管辖权边界的应用.以东南亚渔业管理组织和新建立南海渔业管理组织联合协同组织新的东南亚渔业管理组织必定有助于南海渔业资源纠纷的解决.  相似文献   

19.
论上海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环境是资源这一观点出发,论述了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上海10年多来坚持协调发展原则,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得到控制,局部质量有所好转的现状:指出了实现2010年上海环发目标,主要对策措施:建立综合决策机制;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较大幅度增加环保投入,加强立法、强调法制和依靠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20.
海南省周边海岛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但海岛生态系统也极其脆弱,抵抗外来的干扰能力很差,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同样海岛开发也面临诸多问题,主要包括海岛管理、海岛生态环境、海岛开发利用、海岛自然灾害和国防安全五个方面问题。本文通过对海南省海岛的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提出了海岛开发对策,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海岛资源,促进海洋经济强省建设,助推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都具有非常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