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利用青海省天峻气象站、刚察气象站、海晏气象站和共和气象站建站以来到2010年的观测数据,以及青海省布哈河口水文站、刚察水文站和下社水文站多年来的观测数据,从降水、气温和蒸发量的多年变化分析了青海湖流域近5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多年降水主要存在一个2~3年和3~4年的变化周期;近53年来,流域内及其周边地区年均气温增加显著,整个流域从1987年左右开始显著增温,线性升温率约为0.3℃/10a,多年平均气温以2~3年的变化周期为主;青海湖流域蒸发的多年变化情况和降水类似,处于波动状态,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综合近53年流域降水、气温和蒸发的年际变化情况,青海湖流域从1958-2010年气候由冷干逐渐向暖湿变化。  相似文献   

2.
科学准确地获取青海湖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CC)年际变化情况,对分析该流域生态环境演化规律及其成、因具有现实意义。文章选取2009年~2011年3期TM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研究分析方法,对青海湖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年际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信息进行提取。研究结果表明:①2009年~2011年青海湖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存在县域差异,海晏县、共和县、刚察县和天峻县4县各土地变化幅度较大的为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总量;②流域内林地和耕地主要分布在刚察、共和两县,沙地面积占流域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15.57%,主要分布于青海湖湖东地区;③年际问耕地面积总量呈减少趋势,取而代之的是草地、林地面积的增加;④研究流域全部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呈现年际波动特征,但较为缓慢。  相似文献   

3.
使用1981—2017年青藏铁路环青海湖路段海晏、刚察、天峻、茶卡气象站点冻土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和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总结了环青海湖路段土壤冻结和消融日期、冻结时长、最大冻结深度和冻结深度与气温特征等。结果表明:(1)整个路段土壤冻结入冻时间均推后,土壤消融解冻时间均提前;(2)除刚察外,土壤冻结时长均呈显著减短趋势,1987—1988年冻结时长最大,2015—2016年冻结时长最小;(3)土壤冻结最大深度呈显著减少趋势,青海湖西侧的天峻和茶卡部分年份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100 cm以上;(4)土壤冻结深度随负积温的增大而呈显著增加,200 cm以内土壤冻结深度与负积温的多项式拟合效果十分显著,超过200 cm以后,负积温对土壤冻结深度的影响效果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4.
曹露  李丽珍  王磊 《四川环境》2014,33(5):40-44
利用大同煤田地区1987年9月10日、2000年9月2日和2010年9月6日的TM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基于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法反演了植被覆盖度,获取了该地区3个时期的植被覆盖度等级图,定量分析了该地区在大规模煤炭开采影响下的植被覆盖度的动态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987年~2010年近24年以来,大同煤田地区植被覆盖度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植被退化较严重.  相似文献   

5.
利用1961~2015年青海省5个代表站太阳能总辐射及全省地面观测资料研究发现:(1)太阳总辐射年变化除西宁、格尔木为单峰型外,其余均为双峰型,4~8月最丰富,尤其是5月,总辐射为全年最高,冬季最低;(2)青海太阳能年总辐射柴达木盆地、环青海湖地区、东部农业区及青南东部呈显著减少的趋势,而玉树变化趋势则不明显,年际变化幅度地区差异较大,处于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和环青海湖地区的刚察年际变化相对比较稳定,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异不大,而西宁、玉树、玛沁年际变化相对较大;(3)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太阳年总辐射有减少的趋势,相关研究表明,由于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受3次强火山相继喷发和云雨天气多的共同影响,青海省太阳总辐射和直接辐射均处于低值时期;(4)影响太阳年总辐射的因子主要有4种,天文因子、地理因子、大气物理因子、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6.
以西充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2015~2017年西充河流域4个水质监测断面的高锰酸盐指数(I_(Mn))和氨氮(NH_3-N)的年度和季节变化趋势,并结合降雨量、水温等环境气象因子与西充河流域水质变化趋势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西充河中的I_(Mn)和NH_3-N主要来源于流域内的居民农牧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西充河流域的4个水质监测断面的I_(Mn)浓度逐年升高,上游监测断面(晏家乡和莲池镇)的I_(Mn)恶化程度较下游(新复镇和华凤镇)严重,且达到显著水平,西充河流域的I_(Mn)浓度总体呈现春季夏、秋季冬季的趋势;晏家乡和新复镇水质监测断面的NH_3-N呈逐年好转趋势,莲池镇和华凤镇的NH_3-N则呈总体恶化趋势,特别是莲池镇2017年的NH_3-N浓度较2016年升高了2.271倍,恶化程度达到极显著水平,西充河流域的NH_3-N浓度总体呈现春、秋和冬季夏季的趋势。降雨量和水温等环境气象因子对西充河水质的相关关系表明,降雨量和水温的增大都会促使西充河的I_(Mn)浓度升高;但降雨量和水温的升高会降低NH_3-N浓度。  相似文献   

7.
应用遥感技术,利用长时间序列的SPOT VEGETATION NDVI数据集,结合改进的像元二分模型,对豫西山区1998年、2003年和2008年的植被覆盖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豫西山区植被覆盖总体上略有上升,局部地区植被覆盖度有所下降。高海拔区域植被覆盖相对稳定,退化概率较低;低海拔区域植被退化和恢复的概率都相对较高;坡度小的区域植被退化和修复的概率都较高;坡度较大的区域植被轻微退化概率增大,坡度越大,植被覆盖修复的概率越低;南坡和北坡植被覆盖度相对较高,东坡和西坡植被覆盖度较低;西南坡向的植被退化相对严重,东南坡向植被退化概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0~2015年闽江北港重要饮用水源地水文、水质长序列监测数据,分析不同水文保证率下的流量对不同水质因子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①pH数值的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而DO、高锰酸盐指数、TP和NH_3-N呈上升趋势;②25%保证率的流量为pH和DO变化驻点,高流量时呈显著正相关,低流量呈显著负相关;③高锰酸盐和TP在高流量条件下(50%水文保证率),与流量呈显著正相关,④氨氮在低流量条件下(50%~100%水文保证率),与流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5—2015年的MODIS NDVI数据计算了青岛市的植被覆盖指数,并分析了2009—2015年的植被覆盖指数与区域年降水总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05—2015年间青岛市植被覆盖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青岛市8个评价单元中,市内3区植被覆盖指数最低,平度市最高;除崂山区外,植被覆盖指数与区域年降水总量整体呈指数函数关系,相关系数达0.90。  相似文献   

10.
基于"将今论古、以古论今"的思想,收集过去与现在的青海湖环湖地区气候变化与湖泊水位变化的数据资料,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线性趋势法与Pe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青海湖流域气候变化对湖泊水位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重建的全新世湖泊水位升降与古气候因子密切相关;②近54年以来,环湖地区的气温上升、降水增加;青海湖水位变化与...  相似文献   

11.
为减少广东省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基于广东省2013—2020年统计数据,采用“自上而下”的算法对广东省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并通过LMDI分解模型分析了影响广东省交通运输业碳排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广东省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在2013—2019年呈逐渐上升趋势,2020年较2019年出现明显下跌;样本期内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及电力在广东省交通运输业总碳排量中占比97.38%,其中柴油占比最高,达到45.74%,同时电力在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中增速较快;不同影响因子中,经济和人口与交通运输业碳排量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及植被覆盖与碳排量则呈明显负相关关系。总体来看,广东省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仍处于上升期,未来交通运输业降碳减排方向应从优化能源结构、加强能源利用效率、增加植被覆盖面积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以重庆开县南山桥沟小流域2013—2017年降水、径流、输沙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年内/年际变化幅度、变差系数、年内不均匀系数及相关分析法研究各指标的年内、年际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①雨季径流占全年的79.1%—91.1%,径流不均匀系数在0.802—1.254,年内径流过程稳定性较弱;河道径流变差系数为0.158,年际差异不大。②雨季输沙量占全年的86.7%—98.4%,年内输沙量分配不均且差异较大,不均匀系数为0.961—1.613;随着植被覆盖增加,年输沙量由3826.5t下降到594.It,变差系数为0.841,年际差异大;输沙随季节的变化与降水、径流一致,均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③观测期降水、径流和输沙均有减小趋势,输沙量较明显,其线性拟合方程在P0.05水平上显著;2015年后,河道输沙趋于稳定,输沙与降水、径流表现为在P0.01水平极显著幂函数关系。④不论是全年尺度还是季节尺度,径流、降水、输沙均为极显著正相关,径流是河道泥沙输移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基于不同栅格分辨率DEM提取冲沟尺度土壤侵蚀因子形成的差异,选择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典型冲沟为研究对象,基于Arc GIS平台,在0.5m、1.0m、1.5m和2.0m四种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的基础上提取冲沟的坡度、坡长、坡度坡长因子,分析了坡度、坡长、坡度坡长因子的分布特征、面积比例与损失量情况,以及不同分辨率的土壤侵蚀因子精度的差异。结果表明:1元谋冲沟陡坡较多,大于35°的面积占50%。当分辨率降低时,大于35°区域比例减少,15°—25°面积增加,地形趋缓。2区域坡长为0—30m的短坡。分辨率降低时,短坡长被合并,短坡坡长的面积减小,30m以上坡长的面积不同程度增加,坡长发生整体延伸。3区域坡度坡长因子主要集中在0—10。分辨率降低时,0—10的坡度坡长因子面积的比例减少,大于10的坡度坡长因子的面积比例增加。元谋干热河谷区陡峭的坡度对坡度坡长因子的影响较大,较短的坡长对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柴达木盆地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规律,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和M-K检验法对1961—2018年柴达木盆地9个站点的相对湿度资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相对湿度月际和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年内变化曲线呈双峰型,夏季相对湿度最大,秋季和冬季次之,春季最小;年平均相对湿度以0.18%/10a的速率呈波动下降趋势,春、秋和冬季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而夏季相对湿度表现为增加趋势,夏季的6~7月及秋初的9月相对湿度表现为增加趋势,其他月份均为下降趋势;柴达木盆地在1983年相对湿度发生了突变;影响相对湿度变化的主要因子是平均气温和降水日数,相对湿度的变化与温度变化呈负相关关系,与降水日数变化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青海湖盆地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青海湖盆地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青海湖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东南侧,由日月山、大通山、阿木尼尼库山及青海南山所环绕形成一个闭合的盆地,地处东经97°50′—101°13′,北纬26°20′—38°20′,面积达(含青海湖)39661平方公里,青海湖位于湖盆中部,湖水面积434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194米,湖水平均深16.5米,最大水深27米,总蓄水量约778亿立方米。周围山地平均海拔3500—4000米,最高峰5200米。盆地水系发达,共有大小河流40余条,呈不对称状分布。其中常年性河流有7条,径流量大于0.11亿立米/年的河流  相似文献   

16.
选择2000—2020年黄河流域69个地级市PM_(2.5)浓度相关监测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和空间回归模型对流域PM_(2.5)污染时空特征和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年度PM_(2.5)浓度值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黄河流域PM_(2.5)污染呈“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②黄河流域PM_(2.5)浓度年度均值为52.99μg/m^(3),其中,上游、中游和下游PM_(2.5)浓度年度均值分别为39.35μg/m^(3)、54.65μg/m^(3)、72.53μg/m^(3),表明黄河流域PM_(2.5)污染水平地理梯度分布呈“上游<中游<下游”的态势。③黄河流域PM_(2.5)污染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聚集特征,下游已形成较为稳定的大气污染区,但流域PM_(2.5)污染水平空间极化程度不断降低,空气质量朝着空间均衡方向不断改善。④黄河流域城市PM_(2.5)污染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年均气温、人口密度、工业化程度、人均GDP等因素与城市PM_(2.5)污染水平呈正向相关性,降水量、年均风速、植被覆盖度等因素与城市PM_(2.5)污染水平之间呈负向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遥感监测是目前植被监测中的主要技术手段,也是植被生长监测中的重要手段。而结合实测地物光谱曲线是关键点之一。地物光谱把模型、遥感图像与地表观测放在一起,并建立关联联系,为遥感基础研究与遥感应用的衔接建立了一条纽带。文章结合青海湖流域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总结出适用于青海湖流域的光谱采集方法也显得尤为重要。而对所采集的光谱数据提取光谱特征参数,可以更好地了解青海湖流域不同草地类型的光谱特征,从而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利用这些特征。  相似文献   

18.
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隅,在青海省处于海北与海西州交界地带。青海湖流域介于北纬36°15′—38°20′,东经97°50′—101°20′。流域面积29661平方公里,海拔3196—5174米。青海湖是在流域最低的地方,东西长约109公里,南北宽约65公里(图1)。1988年平均水位海拔3195.59米,湖水面积4282.3平方公里,湖水容积738.8亿立方米。青海湖流域在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在黑马河、江西沟等地的黄土层中发现石器与木炭)。自古以来,羌、吐谷浑、藏等少数民族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文化。从考古出土的珍贵文物和古城池(海晏的三角城、尕海城,刚察  相似文献   

19.
通过多途径获取到1958-2010年间相对连续的乌伦古湖水位和矿化度年际系列,对湖泊水位和矿化度的较长年际变化,及空间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1958年以来,乌伦古湖大、小湖水盐变化经历了同步加速萎缩、不同步萎缩和水盐关系紊乱3个显著不同阶段;大湖矿化度进一步均匀化,小湖由淡水系统向微咸水系统转变,湖泊生态劣变趋势加剧。在流域水资源系统先天不足的前提下,长期以来高强度过度利用和水资源的不科学调度管理,是导致乌伦古湖水盐系统变化、紊乱的根本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5~2015年的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AOT和相关气象资料,分析了西宁大气气溶胶的特征,研究得出:(1)西宁AOT的时空分布差异性显著。空间上,植被覆盖度小的城区AOT高于植被覆盖度大的林区的AOT;时间上,夏季的AOT相对于冬季值较大;从2005~2015年西宁林区和城区的AOT都呈现下降趋势。(2)西宁AOT的空间分布与下垫面条件密切相关。时间变化特征与气候条件(包括太阳辐射、温度、相对湿度、降水和风向等)、下垫面状况和MODIS遥感反演的气溶胶产品本身的误差等因素有关。(3)西宁的AOT与PM10浓度在时间变化上表现为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