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城市黑臭水体污染是国家高度关注且百姓反映比较强烈的水环境问题,底泥污染和外源污染是导致水体黑臭的主要原因。底泥治理成效是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攻坚战的关键。本研究结合2018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的结果,对我国底泥治理存在的底泥处置和内源污染控制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不同地区和不同规模的城市黑臭水体底泥治理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底泥治理、推进黑臭水体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我国各城市地区加大对老城区建设改造下,其在老城区黑臭水体治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治理成效。并且在治理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黑臭水体治理技术,本文将通过着眼于当前应用在老城区黑臭水体治理中的几种有效技术,围绕老城区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发展进行简要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要"标本兼治"必须具备科学系统的治理路线和技术集成。本文介绍了黑臭水体治理技术的原则和路线;列举了当前效果稳定可靠、运行经济合理、涉及黑臭水体治理各领域的常规实用技术;根据我国4种常见类型的黑臭水体提出了针对性治理措施;并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及热点趋势列举了具有发展前景的黑臭水体治理技术,以期为我国城市黑臭水体科学系统的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现有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及应用较为成熟,但要从根本上消除水体黑臭,需注重黑臭水体治理过程管理,从而确保整个治理工程的有序和高效,巩固已有治理效果。本文介绍了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现状,并根据当前存在的黑臭水体治理成效不稳等问题提出了规范黑臭水体治理全过程管理的建议:确定水质优化管理目标,建立黑臭水体综合管理体系,规范河道管理,规范治理工程的管理以及治理后评估,以加快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河道水体污染状况日益恶化。近几年,黑臭水体的治理已成为广大环保专家积极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领域。黑臭水体不仅在色味上给人们带来的不愉悦感,尤其是其污染最终通过食物链循环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健康。主要是由于前几年我国工业企业的大量有机污水无管理无处置的直接排放,导致其对水体造成了不可自我修复的创伤。本文就针对黑臭水体污染形成的原因,以及目前常规的治理修复技术做简要概括分析,以期为我国接下来的黑臭水体治理重大环保工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城市黑臭水体产生原因分析出发,探讨了当前黑臭水体治理的总体思路及相应技术模式,即控源截污、疏浚清淤、活水循环、生态修复、物化应急等多种措施有机结合,期望为黑臭水体治理修复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与水质长效改善保持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根据黑臭成因、污染程度和治理目标,因地制宜、综合施策。本文将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分为外源减排技术、内源控制技术、水质净化技术、补水活水技术和生态修复技术五大类,分析了不同技术措施的特点、适用性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治理技术选择和方案制定原则。根据不同治理阶段的目标和特点,分析了技术实施要点。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黑臭水体治理及水质长效保持的成功案例,以期为我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是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应根据污染程度、黑臭成因以及治理目标,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基于政策与技术角度,梳理城市水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基本情况及黑臭水体治理面临的挑战,凝练新时期水污染治理理念,以系统方法解析城市水污染防治技术实施要点,以广东省中山市水体治理为例,从城市黑臭水体成因、污染情况、治理方法、取得成果等方面进行论述,重点分析该市黑臭水体治理的方法、经验及取得成效等。结合我国城市水务重点领域工作,对未来黑臭水体研究进行展望,为统筹推进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效和水生态维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城市的黑臭水体治理问题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总结上一阶段的优秀经验和相应技术,为我国水体改善长效机制的建设进行技术储备。本文从城市黑臭水体的危害入手,重点总结了物理修复技术和生态修复技术,两种主要的黑臭水体治理手段,在实际应用中,上述两种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为今后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宁梓洁  王鑫 《环境工程》2018,36(8):26-29
黑臭水体是目前主要的水环境问题之一。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黑臭水体治理也得到重视,两者关系紧密。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也可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突破口。基于目前对黑臭水体的研究进展,在阐述黑臭水体成因与分级标准基础上,重点按照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生态法三类治理方法系统地总结了黑臭水体主要治理措施,为国内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促进组合型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对城镇黑臭河道水体治理效果的工程应用,基于“原位生态修复、截污控源、营造景观、水动力改善、生物多样性”的修复理念,以生物修复方式为主,结合河道黑臭的成因与水质检测分析,构建了“微生物载体缓释+曝气复氧+水生植物+循环泵设备”组合型生态修复系统,对上海市地区某黑臭河道进行工程试验研究。工程实践表明:试验进行56 d时,河道上、中、下游COD、NH3-N和TP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1.25%、84.10%和89.94%,水体黑臭现象基本消除;水体DO质量浓度由1.1 mg/L上升到4.5 mg/L。河道水质修复得到明显改善,符合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水质标准。该组合型生态修复系统可以有效消除水体黑臭现象,增加水体溶氧量,有效降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对城镇黑臭河道生态修复具有较好的净化和景观效果,同时其切实可行的工程技术措施可为类似工程提供良好借鉴。  相似文献   

12.
城市黑臭水体空气微生物污染及健康风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建福  陈敬雄  辜时有 《环境科学》2016,37(4):1264-1271
针对城市黑臭水体周边空气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在城市黑臭水体离岸一定范围内,对细菌、真菌、总微生物的污染特征及其对不同类型人群健康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城市黑臭水体离岸200 m范围内以细菌和真菌污染为主;静风条件下,离岸20 m范围内存在微生物浓度聚集现象;细菌、真菌、总微生物浓度上午较高,中午次之,下午较低;离岸200 m范围内,黑臭水体断面宽度与细菌、真菌、总微生物浓度有显著相关性;长居人群微生物健康风险主要集中在离岸100m范围内;同等离岸距离,短期暴露健康风险儿童最大,女性次之,男性短期暴露风险最小.  相似文献   

13.
杨正  李俊奇  王文亮  车伍  俱晨涛  赵杨 《环境工程》2020,38(4):10-15,38
海绵城市建设是在继承我国古代先贤智慧和参考国外经验,系统总结我国雨洪管理领域长期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水系统实际问题提出的城市发展方式,其核心是构建基于绿灰结合的现代城市雨洪控制系统,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综合措施,实现"治涝"与"治黑"等多重目标。低影响开发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海绵城市核心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低影响开发与海绵城市的内涵与联系,对于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落实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科学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探讨截流式分流制的污染控制技术在水系治理中的应用和经验。以南昌市幸福水渠为例,对于规划为雨污分流制而实际未能达到分流的区域,采用截流式分流制及其污染控制技术,实现对溢流污染、面源污染协调控制,分阶段、分步骤,近远期相结合进行水系综合污染治理。采用这一方案对城市黑臭水体进行综合污染治理,能够达到较好的水系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黑臭河道治理工作中出现的黑臭反复,长效性难保持问题,以某内源污染严重的重度黑臭河道为例实施原位生态修复。第1阶段采用超微气泡富氧(移动式曝气船+定点式曝气设备)和生物活化技术进行水体和底质修复,削减内源污染,改善生境;第2阶段应用定点式曝气设备、生态浮岛、水生植物净化、水生动物多样性调控进行生态修复,营造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经过近4个月的治理,治理区水质由重度黑臭稳定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水标准,水体COD、NH3-N和TP含量分别为28.79,0.36,0.19 mg/L,去除率分别达到45%、98%和85%以上,治理后水体澄清,可见多种水生动物和沉水植物,河道底质呈现自然泥土色泽,在未进行清淤处理的情况下即达到了泥水共治的效果,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实现了长效治理。  相似文献   

16.
海绵城市监测与评估涉及科学、技术、工程、设备及管理等多个方面,现阶段监测评估工作面临一定的困惑和挑战。根据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监测评估实践,分析海绵城市监测评估中在监测目的、监测方案、评估分析方法、模型率定和验证等方面存在的误区及若干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针对建设,片区、项目、设施等不同尺度,从效果评估、科学研究、模型率定、运行维护等方面对监测目的和内容进行分析。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的核心指标应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黑臭水体消除比例、内涝积水点消除比例、内涝防治标准达标情况、天然水域面积变化率等,鼓励采用"监测+模型"的评估方式。  相似文献   

17.
An investigation into emergency potable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ies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China’s water pollution situation. In order to confirm optimum parameters, the technological efficiency of each pollutant was obtained. About 100 contaminants were tested to find the emergency treatment technologies, most of which were found to be positive.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three largest and most significant water pollution incidents in China to date, analyzing cases such as the nitrobenzene pollution incident in the Songhua River in November 2005, the cadmium pollution incident in the Beijiang River in December 2005, and the water crisis with odorous tap water in Wuxi City in May 2007.  相似文献   

18.
沈阳市细河是以城市下水为主体的人工河流,经近10年的综合整治,消除了水体黑臭,水质得到较大的改善,本文对细河的污染现状、污染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针对现有重点问题研讨了未来细河生态修复的重点任务和途径,其中包括污水的收集与效果处理、生态河道建设与自净功能改善和监控体系建设与强化等。  相似文献   

19.
苏州河河道曝气复氧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经过六支流截污、综合调水等苏州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项目的实施,苏州河沿岸的污染源大部分已被截留,河水水质大有改善。但是,苏州河北新泾以下河段,由于沿江37座合流泵站雨季排江的冲击负荷,雨天苏州河水体仍有黑臭。向苏州河进行曝气复氧,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平,增强水体的净化功能,对解决突发性的冲击负荷所造成的水质恶化、消除水体黑臭、恢复苏州河水生生态系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对城市尾水深度脱氮,提高地表水体质量,分别利用微藻(Z)、芽孢杆菌(Y)和微藻芽孢杆菌(ZY)对城市尾水进行脱氮处理与氮代谢菌群特征研究,结果表明,Z和ZY对城市尾水中氨氮的去除效果较好,2组降解率都达到了95%以上.Z对亚硝态氮去除效果最好,芽孢杆菌与微藻的共同作用在氮循环反应中亚硝态氮转化为硝态氮过程发挥出较为强大的稳定效果.芽孢杆菌可以有效去除硝态氮,并可以提高微藻对硝态氮的去除效率.ZY菌对城市尾水中硝态氮的去除效果最好,其降解率高达99%以上,几乎完全去除城市尾水中的硝态氮.在Z中样本数占比较高的菌群分别为Chroococcidiopsis_PCC_7203 (24.38%)、uncultured_bacterium-g_norank_f_A4b (23.65%)、Exiguobacteriu (7.09%)、Leptolyngbya_PCC-6306 (9.41%)和Bacillus (1.99%).在ZY中样本数占比较高的菌群分别为Brevibacillus (22.94%)、Clostridium(8.78%)和Bacillus (4.88%),Chroococcidiopsis_PCC_7203 样本数占比仅为7.84%,远远低于Z样本数所占比例.微藻可以很好去除系统中氨氮,芽孢杆菌与微藻联用具有较好的氨氮和硝态氮去除效果,芽孢杆菌具有抑制微藻过度增长作用,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和黑臭发生.研究可为城市尾水深度处理,防止地表水体富营养化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