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中国作物秸秆资源利用潜力的多适宜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作物秸秆类型不同,其营养成分和利用价值也不同,因此仅根据草谷比系数法以质量形态衡量其利用价值,难以全面直接地反映秸秆资源的多种利用价值.为综合定量评价不同利用方式下我国作物秸秆资源的各种利用价值,依据能量流动定律,构建作物秸秆多适宜性综合统一评价体系.结果表明:①以质量、能量和谷物当量3种形态综合核算我国秸秆资源量,其计量结果年际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并且能量和谷物当量形态更能直接体现秸秆资源能源化和饲料化的实际利用价值;②1991-2015年我国作物秸秆资源利用价值总量整体上升,至2015年我国作物秸秆肥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形态质量为6.88×1011 kg,能源化利用价值为8.89×1018 J,适宜饲料化的作物秸秆资源利用量为6.26×1011 kg谷物当量,折合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00.66%,因此秸秆饲料化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并且符合当前我国"粮改饲"农业改革发展方向;③我国各地秸秆资源量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地域边缘属性,秸秆资源丰富地区主要集聚在华北、东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研究显示,就作物秸秆主要利用方式而言,饲料化具有相对较高的适宜性和利用价值,但是由于经济收益、经营规模和市场供需不对称等原因,当前农户秸秆饲料化的意愿不高,可利用经济和政策等措施引导该产业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2.
在日益严峻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下,进行秸秆能源化的开发和利用对于河南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河南秸秆资源丰富,但秸秆能源化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利用率非常低,只有健全秸秆收储体系,改进各种秸秆能源化利用方式的技术性能,加强应用和推广,提升秸秆能源化利用的经济效益,加大对秸秆能源化利用相关主体的引导和扶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才能为河南秸秆能源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3.
中国各区域秸秆资源可能源化利用的潜力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我国能源需求迅速增长并日益依赖国际市场的背景下,能源化利用秸秆资源是我国缓解能源短缺的重要选择之一。论文在综合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不同区域农作物秸秆可能源化利用的潜力及资源密度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2009年中国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为7.48×108 t,可获得资源量为6.34×108 t,可能源化利用量为1.52×108 t。中国可能源化利用秸秆资源区域分布极不均匀。长江中下游、东北、华北等区域可能源化利用秸秆潜力较大,分别为0.42×108、 0.37×108和0.35×108 t,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西南可能源化利用秸秆资源潜力较低。根据各区域可能源化利用秸秆资源密度,论文对不同省份建造较大规模秸秆发电企业或燃料乙醇企业的适宜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可再生能源资源的系统评价方法及实例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价是可再生能源综合规划的前提,由于能源综合规划各环节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因此,能源资源评价不能独立于其它分析过程而单独进行。特别是对可再生能源资源来说,评价内容除了要考虑储量、开采量、生产率等进行一般能源评价所考虑的因素以外,更应注重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技术及市场分析。由于目前对可再生能源的资源评价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评价体系,因此,论文根据可再生能源资源的特性以及它与技术、市场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一般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对可再生能源资源的系统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最后以秸秆资源为例,对以上选择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5.
秸秆生物质作为1种可替代化石燃料的清洁能源,对环境保护和能源结构转型意义重大。我国农作物产量丰富,在秸秆的综合利用方面有较大潜力。就整个秸秆能源化产业而言,我国正处于有序推进阶段,但国内核心技术和设备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存在差距,产业效益仍不理想,企业对财政补贴有较强的依赖性。在充分认识我国秸秆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秸秆乙醇技术、秸秆沼气技术、秸秆热解技术和秸秆固化成型技术,探讨了国内外秸秆能源化技术和应用进展,追踪了解除发酵抑制、优化厌氧消化性能、开发热解炭降解潜力以及激活成型燃料黏结性能等技术热点问题。基于经济性分析提出了全组分利用、气肥联产模式、大宗产物梯级利用等针对能源化技术的效益提升手段,并对比了政策补贴和技术提升对企业效益的影响。最后从政策角度和新技术角度对秸秆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合理高效利用秸秆资源,通过秸秆估算公式计算出上海市主要区县的秸秆产量、2013年上海市秸秆养分总量及能源化利用的标准煤当量。2013年上海市秸秆产量为106.23万t,所含N、P2O5和K2O分别为0.9、0.3、2.3万t,总养分约为3.5万t。理论上秸秆全部转化为能源相当于节省4.7×105t标准煤。对于丰富的秸秆资源,应有合理的回收及利用途径,防止焚烧对空气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生物质废弃物利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是一个能源资源稀缺的国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好中国现有能源资源,显得十分重要.生物质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中国的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十分丰富,包括森林能源、农作物秸秆、禽畜粪便、生活垃圾等等,这些废弃物资源若能很好的利用,不但能有效的减少环境污染问题,还将会有助于缓解中国的能源危机.中国的生物质废弃物利用技术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些比较突出的科研成果,主要有沼气技术、生物质固化成型技术、生物质气化技术、生物柴油技术等.  相似文献   

8.
煤与秸秆成型燃料的复合生命周期对比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复合生命周期对比评价方法,引入能量返还率、资源耗竭系数、环境影响负荷和生命周期成本4个参数,对煤和秸秆成型燃料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能源消耗、环境影响和经济性做了对比分析.同时,为了平衡能源、环境与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EEE (Energy, Environment, Economic)综合指标进行整体评价.结果表明,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与煤相比,秸秆成型燃料的能量返还率低、资源耗竭系数小.秸秆成型燃料的全球变暖潜值、酸化潜值、富营养化潜值、工业烟尘、粉尘潜值及固体废弃物潜值均比煤小,因此,秸秆成型燃料的环境影响负荷比煤小.秸秆成型燃料的EEE指标值比煤小79.8%,所以,从平衡生命周期能源消耗、环境排放和经济性角度出发,秸秆成型燃料具有替代煤的潜力.但是,秸秆成型燃料的生命周期成本比煤高,其大力推广需要政府的财政补贴.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农作物秸秆能源利用的几个途径,从能源短缺、环境压力、秸秆过剩数量压力以及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分析了在低碳经济下秸秆能源利用的需求性和紧迫性,提出应该加强秸秆能源利用技术研究,大力推广秸秆能源利用。  相似文献   

10.
1前言 秸秆是农作物的重要副产品,是最丰富的农业废弃生物质资源,根据农业部2010年发布的《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可收集资源量为6.87亿吨,利用率达到69%.其中,作为饲料利用2.11亿吨,占30.69%;作为燃料利用(含秸秆新型能源化利用)1.29亿吨,占18.72%;作为肥料利用1.02亿吨,占可收集资源量的14.78%;作为食用菌基料1500万吨,占2.14%;作为造纸等工业原料1600万吨,占2.37%.还有31%的秸秆未得到任何利用,如果能够充分加工利用,可直接或间接大幅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1.
钢铁行业作为最大的工业CO2排放源之一,已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领域,而低碳技术在其中起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 本文在综合国内外低碳技术的基础上,先梳理并形成初步的钢铁行业低碳技术清单,然后通过参考相关技术评价文献、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经过实地调研及Delphi法咨询专家意见构建钢铁企业低碳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评价了湖南省钢铁企业已应用的13项低碳技术,从多角度揭示了低碳技术选择的优先排序,为钢铁企业低碳技术选择提供参考. 结果表明:若只评价碳减排效果,焦炉上升管荒煤气余热利用技术、废钢循环利用技术、富含一氧化碳的气态二次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加热炉黑体强化辐射节能技术得分较高;若只评价技术投资成本、成熟度和普适性,得分较高的是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技术. 从综合评价来看,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装置、废钢循环利用技术得分较高,分别为83.129、82.982分,智能化炼钢技术、富含一氧化碳的气态二次能源综合利用得分较低,分别为74.040、72.991分,处于中等水平的技术属于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技术.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验证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工业生产的飞速发展,我国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亟需大量高效的修复技术以提高对地下水污染的治理效果.然而,现有的专家评估体系难以客观、科学地反映技术的真实性能,也很难促进其推广应用,因此亟需加快ETV(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verification,环境技术验证评价)研究,创建客观、公正和科学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验证评价体系.基于此,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由目标污染物去除效果、副产物情况、固体废物、废水、废气、噪音、自动化水平、故障情况、适用场地类型、基建费用、药剂投加量、能源消耗和资源回收利用共13个指标组成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验证评价指标体系.依据相关技术规范和专家咨询意见,制定了指标评价标准和方法;基于聚类分析方法,以25个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为研究对象,对分类评价和综合评价进行评价结果分级.按照由优到差的级别,分类评价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3个等级,综合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5个等级,由此构成了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验证评价方法.为了验证该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利用该方法对某项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显示,所构建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验证评价方法可客观有效地评价地下水修复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并能够提供改进技术性能的进一步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的背景下,研究制定一套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评价模型,对于监测各地自然资源利用效益状况、诊断自然资源利用问题、提出高效利用对策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以2018年全国分省的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进行实证,结果发现:(1)全国自然资源利用经济效益呈现东南地区向中部、东北部、西北部递减的趋势;(2)不同区域自然资源利用效益的限制因素不同;(3)评价结果总体上符合各省市的实际情况,指标体系可以结合评价尺度和区域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可以丰富自然资源利用效益的理论体系以及评价的技术手段,并为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益、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服务。  相似文献   

14.
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主要途径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王革华 《上海环境科学》2002,21(11):651-653,661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能源供应的改善,部分经济较发达地区出现了秸秆过剩的现象,田间直接燃烧秸秆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文章认为秸秆作为农业的副产品,是一种有用的资源。介绍了4种秸秆资源化利用的途径,包括能源利用技术、肥料利用技术、饲料利用技术以及用于工业原料的技术。  相似文献   

15.
随着温室气体减排和低碳发展的要求,生物质炭作为农业固碳的新型技术引起人们的关注。固碳潜力评价和经济效益分析是生物质炭规模化开发利用的基础。论文利用“生物质资源—固碳潜力—经济效益”集成评估方法,以山西省为研究区域,估算了农业生物质的固碳潜力和经济效益。结果显示:山西省3种生物质资源(农作物秸秆、禽畜粪便和作物加工副产品)的固碳总潜力为1 228.10×104 t CO2当量,约占2014年山西省全年碳排放总量的2.5%。在2014年碳均价和碳高价情形下,农作物秸秆和作物加工副产品实现了正效益,每t原料综合效益分别为8.09和21.79元。全年3种生物质炭固碳综合效益为0.44×108~2.80×108元,证实了山西省生物质固碳技术的经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造纸黑液资源化清洁生产工程技术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造纸黑液资源化联产工程技术,具有新颖的构思,用回收资源来治理污染,将秸秆的利用从单一的纤维素造纸,改造为综合利用纤维素,木质素和聚糖类等资源和联产技术,本技术污染治理彻底,将黑液各组分分离,生产出3种原料产品,二次产品开发前景广阔,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