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我国实现“双碳”战略的重要路径之一,目前我国多个区域正在推广应用包括乘用车、客车以及重卡在内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如何量化研究未来不同车型和不同区域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减碳潜力成为如今的研究热点之一.基于全生命周期的评价方法,考虑了未来的汽车燃油经济性、电力碳排放因子、氢能碳排放因子和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规模及制氢方式的区域差异,量化评价了不同类型的氢燃料电池汽车(FCV)、传统燃油汽车(ICEV)和纯电动汽车(BEV)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以CO2当量计),对比分析了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不同时间及不同区域的减碳潜力,并对百公里氢耗量进行了不确定性分析.结果发现,到2025年氢燃料电池客车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比传统燃油客车降低36.0%,而氢燃料电池重卡相较于传统燃油重卡并没有减碳效益.随着未来我国氢能来源结构的不断优化,到2035年氢燃料电池重卡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比传统燃油重卡降低36.5%,相较于乘用车和客车两种车型,其减碳效益是最明显的.以2035年京津冀示范群为例,随着百公里氢耗量降低20%,FCV乘用车、客车和重卡的减碳规模分别增加了7.29%、9.93%和19.57%.因此建议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短期以客车为主,长期以重卡为主,乘用车推广作为补充.分区域和分阶段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更有助于推进我国汽车领域的低碳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燃油车是减缓能源与环境压力并如期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但在重型车辆、工程车等领域推广较为缓慢. 深圳市自2019年开始推广使用纯电动泥头车,并计划到2025年新能源环卫、泥头车数量达到8000辆.为深入探究纯电动泥头车替代柴油泥头车所产生的减污降碳协同效益,本研究基于一手调研数据,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并结合GREET模型,对比分析了两类泥头车在燃料周期、 车辆周期和配套设施周期3个周期内的能耗、主要空气污染物及碳排放情况.结果表明,纯电动泥头车全生命周期内能耗较柴油泥头车可减少36.2%,主要污染物如NOx、SO2、VOC和PM2.5降幅分别达81.3%、37.8%、29.0%和25.9%;温室气体(GHGs)排放强度减少14.4%,基准情境下2030年和2050年推广纯电动泥头车GHGs累计减排量分别为71.4万t和258.5万t.尽管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但其初始购置和售后维保成本 过高是制约其推广的最主要因素,通过降低车辆及电池生产制造成本、提高充换电设施数量及售后维保能力等有望加快泥头车纯电动化.  相似文献   

3.
王松伟  汤克勤  张皓然  刘弯弯  白露  李楠 《环境科学》2023,44(10):5443-5455
碳排放达峰和空气质量达标是当前大气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利用排放因子法建立2010~2019年江苏省城市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进一步结合温室气体-大气污染物协同关系分析和WRF-Chem空气质量模型模拟,量化不同碳减排情景下空气质量改善的协同增益.结果表明,2010~2019年江苏省CO2年均排放量为701.74~897.47 Mt,其中苏州、徐州和南京排放量最高(91.19~182.12 Mt ·a-1),扬州、宿迁和连云港排放量最低(13.19~32.54 Mt ·a-1),大部分城市CO2排放呈持续上升趋势.能源活动为CO2排放的主要来源,贡献率占比近90%,工业生产过程贡献率约10%.依据减排侧重点的不同设计3类CO2减排情景,分别为全部门协同减排、优先能源减排和优先工业减排,每类减排情景包含不同的CO2减排力度(10%、20%和40%).情景模拟结果指出,以2017为基准年,全部门协同、优先能源和优先工业减排中PM2.5年均浓度下降幅度分别为6.7~21.1、3.1~12.0和3.4~14.3 μg ·m-3.全部门协同减排对PM2.5污染改善最为显著,在全部门减排情景为40%下,除徐州和宿迁外其它城市PM2.5年均浓度值均能达到国家Ⅱ级标准(35 μg ·m-3).PM10、SO2、NO2和CO的变化响应与PM2.5类似,但O3污染在优先能源和优先工业情景下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CO2收集封存战略及其对我国远期减缓CO2排放的潜在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文颖  吴宗鑫  王伟中 《环境科学》2007,28(6):1178-1182
碳收集封存(CCS)已被广泛地认为是一种潜在的、可供选择的CO2减排方案,以稳定大气中CO2浓度、减缓气候变化.本文介绍了CCS的3大环节:碳的捕获、运输与储存,对不同捕获技术及其技术经济参数进行分析评价,介绍了不同碳地质储存的机理、潜力与成本, 以及CCS的应用对全球减缓碳排放的作用.更新中国MARKAL模型,加入各种可能的CCS技术,特别是考虑CCS的煤间接液化以及多联产技术,以同时考虑石油安全与CO2减排.通过设置不同的情景,应用中国MARKAL模型研究了CCS对我国远期(到2050年)减缓CO2排放的潜在作用,结果表明,CCS技术的应用不仅可能减少我国的碳排放,降低边际碳减排成本(碳减排率50%时,下降率达45%),减轻高减排率时对核电的高度依赖,还可能使我国更长时间地清洁利用煤炭资源(在C70情景下,2050年煤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可从10%增到30%).我国应重视对CCS技术的研发以及示范项目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天津市2020年冬季重污染过程气溶胶消光特性及其来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为了解天津市2020年冬季重污染过程气溶胶消光特征,基于2020年1~2月高时间分辨率的在线监测数据,对1月16~18日(重污染过程Ⅰ)、1月26~28日(重污染过程Ⅱ)和2月9~10日(重污染过程Ⅲ)进行气溶胶消光特性及其来源分析.结果表明,3次重污染过程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229±52)、(219±48)和(161±25)μg·m-3,NO3-、SO42-、NH4+、OC、EC、Cl-和K+为PM2.5中主要组分.3次重污染过程气溶胶散射系数(Bsp550)和吸收系数(Bap550)分别为(1055.65±250.17)、(1054.26±263.22)、(704.44±109.89) Mm-1和(52.96±13.15)、(39.72±8.21)、(34.50±8.53) Mm-1,散射效应高于吸收效应.重污染天气下硝酸盐(38.9%~48.8%)、硫酸盐(31.1%~40.7%)和OM (9.9%~21.8%)为PM2.5中最主要消光成分.3次重污染过程PM2.5组分对气溶胶消光的贡献发生明显变化,重污染过程Ⅰ,硝酸盐对消光系数的贡献最高;重污染过程Ⅱ,受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影响,OM对消光系数的贡献升高;重污染过程Ⅲ,交通出行减少但燃煤源排放相对稳定,硝酸盐对消光系数的贡献降低,硫酸盐的贡献升高.来源解析结果显示,重污染天气气溶胶消光的主要来源为二次无机气溶胶(37.1%~42.0%)、燃煤和工业(22.9%~24.2%)、机动车(23.9%~27.2%)、扬尘源(5.0%~6.4%)和烟花爆竹及生物质燃烧排放(3.9%~6.2%).与重污染过程Ⅰ相比,重污染过程Ⅱ烟花爆竹及生物质燃烧排放对消光系数的贡献升高;重污染过程Ⅲ机动车对消光系数的贡献明显降低;燃煤和工业对消光系数的贡献在3次重污染过程中较接近.后轨迹分析表明,重污染天气期间天津市主要以来自河北的小尺度、短距离以及内蒙古中部的中尺度、中短距离气团传输轨迹为主.  相似文献   

6.
私人电动汽车因具有较少碳排放,在替代传统燃油汽车、推动交通领域碳减排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更准确地衡量私人电动汽车相对于传统燃油汽车的碳减排效果,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构建基于碳减排量和碳减排率的私人电动汽车碳减排核算技术方法,并通过情景分析技术模拟我国不同省份私人电动汽车碳减排潜力及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相对于传统燃油汽车,私人电动汽车在火力发电比例较低的13个省份具有较好的碳减排效果,减排率为34.69%~70.69%;在火力发电比例较高的18个省份减排效果则不太明显,减排率仅为3.20%~31.40%.②在私人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的各阶段中,中低减排省份的燃料周期碳排放量占比最高,为57.33%~80.91%,且随着该省份碳减排效果的改善而不断降低;受制于电池的生产,高减排省份私人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最主要的碳排放阶段为汽车材料周期.③从碳减排影响因素上看,汽车报废里程的增加对私人电动汽车碳减排量具有明显的正影响,但对碳减排率影响不大,碳减排效果较好的省份的碳减排量随报废里程的增加而上升的趋势更明显;百公里电耗的升高和车质量的增加则使碳减排效果下降,在碳减排效果较差的省份百公里电耗水平对碳减排量和碳减排率均有更显著的影响.研究显示,私人电动汽车的推广在我国可以带来一定的碳减排效果,发电能源结构和车质量是影响碳减排效果的2个关键因素,不同省份应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私人电动汽车推广路径.   相似文献   

7.
宋晓聪  杜帅  邓陈宁  谢明辉  沈鹏  赵慈  陈忱  刘晓宇 《环境科学》2023,44(12):6630-6642
钢铁行业是中国碳密集度最高的工业行业之一,为分析钢铁行业生命周期碳排放及碳减排潜力,从生命周期角度构建碳排放核算模型,以2020年为例开展实证分析,通过优化废钢使用量、化石燃料燃烧量、电力碳足迹因子以及清洁运输比例4项变量,对钢铁行业生命周期碳减排潜力作预测评估,同时使用敏感性分析确定影响钢铁生命周期碳减排因素的关键程度.结果表明,2020年中国钢铁行业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CO2)排放总量约24.04亿t,其中原料获取和加工生产阶段是钢铁行业碳排放的关键环节,占钢铁行业生命周期CO2排放总量的98%以上.从CO2排放源类别分析,化石燃料节约和外购电力清洁化是钢铁行业降碳的重中之重.到2025年,通过推广低碳技术、优化电力结构、增加废钢炼钢量、提高清洁方式运输比例,分别可使钢铁行业实现20%、 6%、 5%和1%的碳减排潜力.化石燃料燃烧量对钢铁行业生命周期CO2排放的影响最显著,电力碳足迹因子和废钢炼钢使用量次之.关于钢铁行业节能低碳技术,短期内以推广轧钢工序与高炉炼铁工序低碳技术为主,未来随着电炉...  相似文献   

8.
基于LEAP构建中国交通部门碳减排模型(CERM-CT),包含4类228种减排技术和措施,设计基准、碳减排和深度碳减排3组情景,分析了交通部门背后的驱动因子和服务需求,并对技术措施进行了成本有效性分析,提出了中国交通部门低碳发展转型路径.结果表明,降低车辆能耗和发展新能源汽车较为成本有效,运输结构调整碳减排潜力大.碳减排情景下,交通部门长期碳排放2050年下降至4.4亿t,相比基准情景减排69.7%,较基准年碳排放减少3.3亿t,有望在2060~2070年间实现碳中和.深度碳减排情景下,交通部门2050年碳排放下降至1.9亿t,相比基准情景和碳减排情景分别减排86.9%和56.9%,较基准年和碳减排情景分别减少碳排放5.8亿t和2.5亿t,有望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不断提高燃油经济性、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控制机动车保有量和调整交通运输结构是交通部门实现低碳发展转型的必要减排手段,分别能带来25.0%、16.7%、8.3%和50.0%的减排量.深度碳减排情景下2021~2030年和2031~2050年的低碳交通新增固定投资分别为4.2万亿和6.3万亿,平均每年0.4万亿,主要用于新建...  相似文献   

9.
魏宁  刘胜男  魏凤  李小春 《环境科学》2023,44(12):6621-6629
中国水泥行业面临巨大的碳达峰与碳中和压力.CO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能够实现化石资源低碳利用的碳减排技术.在中国水泥企业数据基础上,采用全流程CCUS系统模型(ITEAM-CCUS)评估CCUS的碳减排潜力对水泥企业碳中和非常重要.模型从源汇匹配距离、捕集率、CCUS技术和技术水平这4个方面设置了10种情景,完成了水泥行业的企业筛选、场地筛选、CCUS技术经济评估和源汇匹配,初步回答了水泥企业结合CCUS的封存场地、减排规模、成本范围和优先项目分布等关键问题.在250 km匹配距离、85%净捕集率、CO2-EWR技术和当前技术水平情景,44%的水泥企业可以利用CO2强化地下水开采(CO2-EWR)技术开展碳减排,累计年碳减排量为6.25亿t,平准化成本为290~1838元·t-1;具有全流程CO2-EWR早期示范优势的地区为新疆、内蒙古、宁夏、河南和河北等.水泥企业开展全流程CCUS项目技术可行,可以实现大规模CO2减排,低成本项目具有早期示范机会.研究结果可为水泥行业低碳发展和CCUS商业化部署提供定量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房地产行业的崛起,促使建筑(装修)垃圾的产生量逐年上升,建筑行业也被列为碳排放重点行业之一,因此建筑(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是早日实现碳减排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建筑(装修)垃圾的组分,介绍了苏州市建筑(装修)垃圾的分类处置现状,以苏州市建筑(装修)垃圾资源化处理为例,采用全生命周期方法核算建筑(装修)垃圾处理过程各阶段的碳排放情况,并提出苏州市进一步实施建筑(装修)垃圾减碳的建议。通过核算分析发现,每资源化处理1t的建筑(装修)垃圾,减碳量可达94.81 kg,具有良好的碳减排效应。  相似文献   

11.
柴油车的黑碳排放对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但我国柴油车黑碳排放清单编制仍有较大局限性. 为进一步提高柴油车黑碳排放清单编制精度,采用整车转毂台架和热光折射的方法研究不同排放标准、行驶工况和负载状况对重型柴油货车黑碳排放的影响. 结果表明:我国排放标准升级对重型柴油货车的黑碳排放有重要影响,从国Ⅰ、国Ⅱ排放标准升级到国Ⅲ、国Ⅳ和国Ⅴ排放标准,黑碳在颗粒物中的占比由41%左右逐步提至72%左右. 行驶工况对重型柴油货车的黑碳排放也有一定影响,车辆在C-WTVC (中国重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测试工况)下的黑碳排放占比较VECC (重型车典型道路行驶工况)下高5%~10%. 与半载状态相比,重型柴油货车在满载状态下黑碳排放占比更高,国Ⅲ、国Ⅳ重型柴油货车满载状态下黑碳排放占比较半载状态高7%~8%,国Ⅱ重型柴油货车满载状态下黑碳排放占比较半载状态高15%左右. 研究显示,柴油货车黑碳排放清单编制要综合考虑排放标准、驾驶特征、负荷状况等对黑碳排放的影响,不宜使用固定系数利用颗粒物排放因子外推黑碳排放因子.   相似文献   

12.
基于本地化的综合移动源排放模型(Motor Vehicle Emission Simulator,MOVES)模型模拟典型机动车的CO2排放因子,并建立排放因子与速度变化关系的评估方程,结合各省路网平均速度与区域电网排放因子核算中国31个省份分车型的CO2排放因子.同时,综合考虑载客汽车的载客量和客座率,载货汽车的载重量和载货率,建立各省单位客运,货运周转量的机动车CO2排放因子库.结果表明,各类机动车的平均CO2排放因子分别为:柴油公交车0.880kgCO2/km,重型货车0.877kgCO2/km,电动公交车0.676kgCO2/km,中型货车0.508kgCO2/km,轻型货车0.374kgCO2/km,柴油小客车0.227kgCO2/km,微型货车0.216kgCO2/km,汽油小客车0.203kgCO2/km,电动小客车0.108kgCO2/km,摩托车0.062kgCO2/km.车辆满载时,柴油公交车和电动公交车的人均CO2排放量比汽油小客车分别降低了63%和73%,电动小客车的人均CO2排放量较汽油和柴油小客车分别下降了46%和51%.较高的机动车保有量,频繁的道路拥堵导致上海,北京和重庆等市的机动车CO2排放因子相对较高.倡导公共交通,提高客座率,降低私家车使用频率,推广纯电动汽车并通过减少道路拥堵以提高车速是降低道路交通CO2排放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低碳交通电动汽车碳减排潜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交通运输是城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行业,为通过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城市发展目标,传统汽油车向新能源汽车的转型是一项重要的举措,其中电动汽车因其节能减排的优势将在这次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全面总结现有电动汽车节能减排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电动汽车的减排因素,并应用燃料生命周期的理论,结合北京市的电动汽车推广计划,以纯电动汽车为例,采用改进的燃料碳排放模型,并设置6种情景分析了电动汽车的碳排放及其减排潜力,包括发电能源结构、车用燃料类型(单位燃料的CO2排放系数)、汽车类型(百公里能耗)、城市交通状况(时速)、煤电发电技术、电池类型(重量、能效)等因素对电动汽车减排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能更科学测算燃料消耗碳排放;纯电动汽车具有明显的制约性碳减排潜力,在分析的6种影响因素中其波动幅度为57%~81.2%,其中,发电能源结构和煤电技术供电路线对电动汽车燃料生命周期碳减排空间起决定性作用,其减排空间分别可达78.1%及81.2%.最后从改善能源结构、提高煤电技术、推广节能技术、加快动力蓄电池研发、推广纯电动汽车等方面提出了推广电动汽车降低交通能耗和碳排放的优化措施,以期为低碳交通新能源汽车转型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14.
基于COPERT模型的重型柴油货车排放因子敏感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拟分析了COPERTⅣ模型中不同污染物排放因子计算结果对主要输入参数的敏感性.以COPERTⅣ模型为平台,以重型柴油货车为研究对象,分别模拟了不同行驶速度、排放标准、燃料含硫率、累计行驶里程、车辆负载、道路类型、道路坡度、是否执行I/M制度等情景下的排放因子,对比分析了不同参数对CO、VOC、NOx、PM、SO2等污染物排放因子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0~45 km/h为速度变化的敏感范围,国2及国4排放阶段相较于前一阶段排放因子有较大幅度下降等.  相似文献   

15.
宋晓聪  杜帅  谢明辉  邓陈宁  郭静  沈鹏  赵慈  陈忱 《环境科学》2024,45(6):3459-3467
公路运输是我国交通运输领域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源,新能源汽车行业作为实现交通运输领域“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未来面临大批动力电池报废情况,为量化评估废旧锂电池回收利用行业产生的碳减排效益,从生命周期角度构建废旧三元锂电池回收利用碳足迹核算模型,通过优化电力结构和运输结构,对废旧锂电池回收利用的碳减排潜力作预测评估,此外,使用误差传播方程进行不确定性分析保证碳足迹结果的可靠有效.结果表明,当前中国企业使用湿法技术回收1 kg废旧三元锂电池的碳足迹为-2760.90 g(定向循环工艺)和-3752.78 g(循环再造工艺),碳足迹的不确定性分别为16 %(定向循环工艺)和15 %(循环再造工艺).从碳排放贡献率分析,再生产品阶段是废旧三元锂电池湿法回收利用减碳首要贡献来源,电池获取、拆解和末端处置阶段是增碳主要来源.相比于优化运输结构,通过优化电力结构,可有效实现更大的碳减排潜力,协同优化情景下,相比于优化前可实现14 %~19 %的碳减排,与原生产品相比定向循环工艺和循环再造工艺分别可实现9 %和11 %的减排潜力.  相似文献   

16.
重型柴油车车载排放实测与加载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车载排放测试仪,对2辆重型柴油卡车在空载和加载条件下进行实际道路车载排放测试.通过分析获得了油耗与排放速率的速度-加速度及其工况点的分布,发现高油耗与高排放工况点主要集中在高速加速区域,加载时油耗与排放高值随工况点分布更广;车辆在(30±2.5)km·h-1等速及加速行驶时受加载影响最大,此时加载油耗与排放约是空载的1.6~3.2倍左右;由实测结果发现,卡车Ⅰ和卡车Ⅱ加载时油耗及CO、HC、NOx排放因子分别是空载的1.6倍、3.5倍、1.1倍、1.5倍以及1.2倍、1.0倍、0.9倍和1.5倍,加载对油耗与NOx排放影响最为明显,对HC影响最小,CO影响取决于车辆保养水平;卡车Ⅱ较卡车Ⅰ车型更大,发动机功率更高,相同荷载时受加载影响较小,说明重型车在发动机负荷可承受的范围内合理装载,有助于避免油耗与排放恶化,提高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水平.  相似文献   

17.
利用便携式车载排放测试系统(PEMS)对2辆加装氧化催化转化器(DOC)和催化型柴油颗粒捕集器(CDPF)与否的国III重型柴油货车进行实际道路排放测试.结果表明,2辆改造重型柴油车的CO、THC、固态颗粒物粒数(SPN)和黑碳(BC)实际道路排放因子分别为(1.31±0.37)g/(kW×h)、(0.20±0.03) g/(kW×h)、(7.13×1010±5.27×1010)个/(kW×h)和(0.69±0.06)mg/(kW×h),相对于原始排放(拆除DOC+CDPF)分别降低52.48%、55.69%、99.91%和99.22%.从低速、中速到高速,CO和THC减排比例呈现上升趋势,然而运行工况对SPN和BC减排比例则无显著影响.加装DOC+CDPF会导致NO2在NOx中的占比升高,且从低速、中速到高速涨幅依次增大,但对NOx无明显减排效益,其排放因子为9.53~9.83g/(kW×h),远高于实验室排放限值.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机动车尾气排放协同控制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2007~2012年为一个时间序列,通过详细调查上海市机动车道路交通等基础资料对机动车各污染物排放量进行测算,并利用协同控制坐标系评价方法,设计单一措施、结构性措施和综合性措施等3种机动车污染减排控制情景.结果表明:2007~2012年,上海市机动车污染物年排放量呈递减趋势,其中摩托车(MC)、小型汽油客车(LDGV)、重型柴油货车(HDDT)和大型柴油客车(HDDV)是机动车污染物主要的排放源,其排放量总和占到机动车污染物总量的90%以上.按当前上海市机动车保有量增长速度,2018年机动车尾气排放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增长7%,温室气体增长比例为15%~108%,其中二氧化碳(CO2)增长比例达到45%以上.在各控制情景下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减排效果有明显差异.在单一措施控制情景下,淘汰黄标车和提高排放标准对两类污染物的削减效果明显,削减比例均在20%以上;而结构性控制措施对这两类污染物的削减尤为明显,削减比例达到40%以上且正向协同效应突出.  相似文献   

19.
利用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对6辆典型国六重型柴油车开展了实际道路排放试验,并利用功基窗口法分析了重型车实际道路CO、NOx和PN排放特性,结果表明:实际行驶过程中重型柴油车排放后处理装置能有效控制CO和PN排放,但NOx排放存在显著不确定性.现行重型国六排放标准规定的功基窗口法在排放评估过程中最高可剔除46.68%的NOx高比排放窗口,大幅低估了实际道路工况尤其是市区拥堵路况下的重型柴油车NOx实际排放量,建议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数据处理方法评价重型车实际道路排放.  相似文献   

20.
As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diesel heavy-duty vehicles, natural gas vehicles have been proved to be more eco-friendly due to their lower pro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and pollutant emissions, which are causing enormous adverse effects on global warming and air pollution. However, natural gas vehicles were rarely studied before, especially through on-road measurements. In this study, a portable emission measurement system (PEMS) wa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real-world emissions of nitrogen oxides (NOx) (nitrogen monoxide (NO), nitrogen dioxide (NO2)), total hydrocarbons (THC), carbon monoxide (CO), and carbon dioxide (CO2) from two liquified natural gas (LNG) China V heavy-duty cleaning sanitation trucks with different weight. Associated with the more aggressive driving behaviors, the vehicle with lower weight exhibited higher CO2 (3%) but lower NOx (48.3%) (NO2 (78.2%) and NO (29.4%)), CO (44.8%), and THC (3.7%) emission factors. Aggressive driving behaviors were also favorable to the production of THC, especially those in the medium-speed range but significantly negative to the production of CO and NO2, especially those in the low-speed range with high engine load. In particular, the emission rate ratio of NO2/NO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peed/scaled tractive power in different speed ran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