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日本国家尺度生物多样性监测概况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平  李曌  程洁 《中国环境监测》2013,29(6):184-191
为保护地球生物资源,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1993年正式生效。公约第7条规定了缔约方有履行识别和监测需要保护的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组成部分之义务。为此,全方位、多层次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在世界各国家和地区得以建立和开展工作。日本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国之一,为履约并保护其国内因经济发展而受到严重威胁的自然环境和自然遗产,整合其20世纪70年代开展的“自然环境保护基础调查”和21世纪2003年开始构建的“重要地域生态系统监测网络”,逐步形成了国家尺度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根据日本生物多样性中心公布的信息与数据,介绍了日本国家尺度生物多样性监测的两项主要工作,即自然环境保护基础调查和重要地域生态系统监测网络;总结了日本国家生物多样性监测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提出了加强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生物监测在航道疏浚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生物监测手段对长江口宝山北水道航道疏浚工程进行了生态环境影响跟踪监测和评价.结果发现,工程结束后生物优势种和多样性指数与环评同期相比基本稳定,施工期间生态指标密度和生物量有所波动.监测评价结果反映了疏浚工程的施工对长江口的生态环境影响有限,并随着工程结束周边水域环境正日益恢复.  相似文献   

3.
论北方森林、农业、矿业开发生态环境监测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地处“东北亚”环境敏感区 ,具有独特的北方生态环境。它的针叶林生态系统 ,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 ,温带草原生态系统 ,以及湿地生态系统等 ,都是我国代表性的植被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以及生物种群和数量也是我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探索北方生态环境监测指标 ,开展生态环境监测 ,为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及时提供决策依据 ,对加快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善 ,减少自然资源的退化 ,促进地方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述了生态环境监测指标的确定原则 ,探讨了农业和矿业开发生态环境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十二五”期间,中国流域治理将由行政区管理向流域水生态管理转变、由水质达标管理向生态健康管理转变.在实施水生态功能分区的基础上,科学开展水生态监测和评价是实现流域水质目标的重要基础工作.对水生态监测技术路线选择与业务化运行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包括水生态表征及监测指标选择、水生态质量参照点的确定及评价分级标准的确定、水生态评价方法的确定以及水生态监测业务化运行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5.
水生态监测能够为水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和保护提供重要的数据和技术支撑。加强黄河水生态监测,维护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对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常规水质监测、生境监测和生物监测3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水生态监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在黄河流域的应用实践。结合黄河流域水生态监测尤其是生物监测相对滞后的现状,探讨了流域水生态监测的发展方向。建议加快黄河流域水生态监测能力建设,建立适用于黄河流域的水生态监测与评价标准体系,探索新兴监测技术与传统技术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5—2020年洪泽湖底栖动物监测数据,利用生物多样性指数模型方法对洪泽湖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多样性进行分析,并对水质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合广义线性模型方法对洪泽湖生态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洪泽湖底栖动物种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生物多样性有所改善,底栖动物优势种均为河蚬。Goodnight-whitely修正指数(GBI)、生物学污染指数(BPI)、生物指数(BI)以及生物耐污敏感性指标指数(BMWP)4种污染状况评价指数对洪泽湖水质评价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洪泽湖生态系统状况基本平稳,水质污染状况介于清洁至轻污染之间,龙集镇北的水质状况应引起重视。模型预测结果显示,“十四五”末洪泽湖生物多样性无明显变化,水质持续保持稳定。研究结论可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重点生物物种保护率监测方法并实践应用,选取昆山和射阳作为试点县域开展重点生物物种保护率监测研究。结果显示,共监测到重点生物物种87种,其中动物79种,植物8种。受威胁物种39种,其中极危物种5种,濒危物种19种,易危物种15种。重点保护物种79种,其中一级保护野生动植物28种,二级保护野生动植物51种;昆山和射阳的重点生物物种保护率分别为97.73%和100%。提出,为实现重点生物物种保护率监测工作的业务化运行,支撑重点生物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需要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观测能力建设,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长效机制,完善生物多样性物种信息数据库;各相关部门应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实现重点生物物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监测、管理和保护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8.
生物多样性监测是执行和评估《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简称《昆-蒙框架》)长期目标和行动指标所需要的关键数据的主要来源。简要介绍了《昆-蒙框架》下的全球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The global biodiversity observation network,GEO BON)概况、中国已有的生物多样性监测/观测网络,构建全球生物多样性观测系统(A global biodiversity observation system,GBiOS)的目的和核心监测指标,分析了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建设的一般步骤和GEO BON建议的4种生物多样性监测新方法。提出,地理空间单元与生物类群的全覆盖监测是建设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主要目标,传统监测方法和新监测技术的互补是当前生物多样性监测的重点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9.
加强预警监测体系建设 高效应对突发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简述了区域突发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与特点以及环境监测应对突发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指出了环境监测应对突发生态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加快预警监测技术体系建设,丰富预警监测技术手段,重视生物生态监测在预警监测中的作用,提高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水平,发挥环境信息系统在预警监测中的作用,加强预警监测技术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0.
由于生物技术的特殊性,生物技术行业所产生生物废弃物的环境排放,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可能带来安全隐患。目前对生物技术行业产生的生物废弃物监管也尚未形成专门的法规和监测评估体系。在实地调研和实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分析了上海生物技术行业生物废弃物排放种类和管理现状,探讨了生物废弃物的监测评价技术。  相似文献   

11.
按照全面监控生态岛建设进程的要求,在分析和识别崇明岛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依据相关规划、标准和技术规范,开展了崇明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优化研究。采用遥感与地面相结合、人工与自动相结合、理化与生态相结合的手段,建立了全要素、全覆盖的“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网络体系,围绕崇明岛五大功能分区,进一步优化了水、气、声等常规环境监测网络,拓展和完善了土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要素的监测网络,以期进一步优化预警监测网络,进而为崇明生态岛建设进程的动态评估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河流生物监测的概念、常用指示生物与监测指标、国外相对完善的技术体系及发展趋势。大型底栖动物、着生藻类、鱼类是河流生物监测中最常使用的指示生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结合使用,详述了这些类群在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及用于生物监测的优点。常用的监测指标包括生物多样性指数、生物指数、多参数指数、多变量指数及功能性指数。许多国家和地区(如英国、美国、欧盟等)都已经将生物监测纳入水环境管理系统,并开发出自己的技术体系。未来的河流生物监测中,功能性指数的应用会越来越多,分子技术的介入也会为提高分类辨识度和检测遗传多样性提供更为有效的途径。最后,思考并总结了国内河流生物监测的现状及趋势。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石,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十四五”时期是辽宁省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关键期和机遇期。文章在总结了辽宁省“十三五”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十四五”监测能力所面临的压力与问题,从大气、地表水、土壤、地下水、海洋等领域提出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重点,助力提升辽宁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14.
水环境生物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它应重点说清环境胁迫的生物效应。简述了总量管理、流域管理、风险管理、生态管理等环境管理对水环境生物监测有迫切需求,应引入"生态系统健康"、"生物完整性"、"环境胁迫"、"全排水毒性"等现代环境生物监测的基本概念,建立水环境生物监测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发展生物完整性、综合毒性等监测与评价核心技术;革新现行监测方法体系,建立包括QA/QC、快速方法等支持系统在内的现代水环境生物监测业务化方法体系;创新评价技术体系,建立水环境生态健康评价及综合毒性评价指标体系、基准及分级管理标准,确立水环境质量管理的生物学目标。  相似文献   

15.
于刚 《干旱环境监测》2005,19(4):F0004-F0004
“十五”期间,新疆环境监谢中心站着重从遥感监测技术入手.以“说清新疆宏观生态环境现状”为目的,开展新疆宏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工作。为满足环境保护和管理的要求,新疆环境监测中心站从2004年起着手准备建设“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监测网络。经过近一年的准备和论证,新疆环境监测中心站从2005年开始将逐步推进生态监测“天地一体化”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6.
2021年,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明确规定了生态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数据要求和评价方法,适用于县级及以上区域。将江苏省宜兴市作为研究区,综合应用地理信息、卫星遥感与生物多样性数据,依据《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从生态格局、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胁迫等方面开展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与适用性,能够更为全面、科学、准确地反映生态质量;2021年,宜兴市生态质量指数(EQI)为62.7,生态质量类别为“二类”。该研究结果可为地方生态环境监测部门开展生态质量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遥感技术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监管需求出发,利用遥感技术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监测方法,并采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自然生态系统构成及变化、生态景观平均斑块面积变化和NDVI植被指数变化3个评价指标,对江苏省盐城沿海地区2012-2013年各类型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水源水质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相对较高;桑蚕品种多样性保护红线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占比较低,生态景观较为破碎,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相对较低;大部分生态红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8.
突发水环境污染事故是威胁生态系统安全的重要因素,在应急事故中快速评价其对生物的危害,这是应急生物监测的基本需求。本文简要概述了当前突发水环境的应急生物监测技术并进行集成,以期能发挥生物监测在应急监测中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9.
化学品的生物积累及有关生物学现象的研究.迄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并有大量出版物问世.对于化学品的风险评价与监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根据文献资料.扼要叙述研究和监测的现状,指出目前尚有争议的若干问题.并为我国开展此方面的理论研究和环境监测工作提出建议.主要内容分下述五个方面:1.与生物积累有关若干术语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实验室研究和野外监测:3.生物浓缩、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的数学模型;4.尚待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5.展望.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11—2015年安徽省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类型解译数据,结合地面调查和统计资料,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系统对安徽省"十二五"期间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动态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十二五"末安徽省各市生态环境状况等级为"优"的有4个市,为"良"的有12个市;"十二五"期间,各市等级均保持不变;"十二五"始末相比,有8个市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度为"略有变好"等级,生态环境状况波动度为"波动"级别,其余8个市的变化度为"无明显变化"等级,波动度为"稳定"级别;省域EI增加了0.76,生态环境质量呈现稳中向好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