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人本主义地理学框架下,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分类研究成为必然.以流动人口空间结构为主题,总结了城市化-空间的二元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重点构建了流动人口空间结构体系,对流动人口区位空间、行为空间和感应空间的涵义、特征、功能等进行解析.认为流动人口空间是在城市空间基底上叠加的具有流动人口特质的空间形态,是一种再造的空间.提出流动人口收入水平及行为活动的多少是影响流动人口空间关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陈春林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3,(12):1279-1283,F0002
以典型资源型城市吉林省辽源市为案例,探讨其城市空间结构的现状特征和空间问题;在理论框架分析与经验分析的基础上,从市区和市域两个尺度提出辽源市可持续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途径.  相似文献   

3.
汪毅  何淼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12):1105-1108,1117,F0004
创意产业集聚区在促进创意产业发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以满足创意阶层特征和需求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内部公共空间规划的研究相对较少。从创意阶层交往的“心理-行为-空间”这一互动视角出发,选取南京具有代表性的“创意东8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深入访谈和实地观察对创意阶层的“交往心理-交往行为-交往空间”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从人口交往空间、中心交往空间、节点交往空间、道路交往空间等方面提出符合创意阶层心理和行为特征,并能促进交往产生的外部交往空间规划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进是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适应性.开发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一种空间形式,对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和空间结构演进有着重大影响.开发区建设成为芜湖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了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从开发区布局建设对芜湖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即导致城市空间增长、城市形态变化及城市地域结构变化等方面阐述了开发区与芜湖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城市交通方式和道路系统的布局对城市的规模和空间结构具有重大影响。以芜湖市为例,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比较,提出了城市在水运时期的单侧带状布局、陆路时期的放射布局和综合高速交通时期的都市区三种空间布局形式。此外,借用长度-半径维数模型与关联维数模型对交通方式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证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以辽中南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城市成长能力评价模型。根据评价模型计算辽中南城市群10个城市的综合成长能力指数,运用SPSS软件对城市综合成长能力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分析辽中南城市群的空间发展情况,提出多边形空间发展结构和多圈层分布的空间发展态势,对优化辽中南城市群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九华山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与出游行为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汪德根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0(5):342-344,347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九华山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得出国内客源市场集中程度降低、客源吸引力不断增强、波浪式推进的演变结论,并探讨了九华山旅游行为空间模式主要以单一目的地旅游模式和区域旅游模式为主,根据旅游意向调查结果显示,九华山与黄山在客源市场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省内流动人口空间选择主要体现为省会优先、邻近区域优先和高工资区域优先的特征。省内形成以首府合肥为第一层次,以芜湖和淮南为第二层次,以蚌埠、淮北、安庆、马鞍山和铜陵为第三层次,其余城市为第四层次的空间选择格局。合肥是省内人口流入最大的辐合场,淮南、芜湖是次级辐合场,淮北、淮南、六安、巢湖等城市是对流场,流入人口规模与流出人口规模大体相当。  相似文献   

9.
张守忠  胡囡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2,(1):68-70,74,F0003
经济空间结构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利用1995年以来县域统计资料对黑龙江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空间分化显著;②极不发达县域向东扩展;③区域发展绝对差距扩大,相对差距先增后减;④中心城市发展缓慢,但哈尔滨、大庆、牡丹江三市的带动作用显著。探讨了经济空间结构变化的因素,历史基础与路径依赖、经济发展政策、区位、交通条件和自然资源是导致黑龙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石家庄市城市空间拓展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空间拓展是城市生长的需求和体现.对一个城市空间扩展状态、时空规律和动力机制的探讨,可以正确把握其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处的阶段,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1].以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为例,回顾了其城市空间拓展的演变进程,分析了其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以及空间拓展的动力机制,提出了石家庄市未来城市空间拓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流动人口聚居区为研究对象,构建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市民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北京市典型流动人口聚居区的人居环境市民化程度,分析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市民化的类型分异特征,并在研究基础上提出不同空间类型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市民化的提升路径。结果表明: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市民化进程呈“由近及远”的圈层式空间推移过程,并高度依赖于土地城市化水平;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市民化存在显著的类型分异。据此,提出近郊城中村型、近郊城市住宅型和远郊城中村型3类流动人口聚居区应分别采取重建提升模式、优化提升模式和存续提升模式,以高效、有针对性地提升流动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缩小流动人口与本地户籍人口的人居环境差距,实现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2.
污染治理联防联控是解决区域雾霾问题的重要手段,雾霾污染的城市联动和交互作用是雾霾区域协同治理的关键问题。本文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和标准偏差椭圆方法,分析了京津冀雾霾污染的空间关联特征和空间重心转移轨迹,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测算了京津冀雾霾污染的空间溢出效应和驱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京津冀雾霾污染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和空间异质性,雾霾污染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经济增长、城镇化发展、产业结构、人口密度等均对京津冀雾霾污染产生正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雾霾污染产生负向影响。本文从构建区域污染协同治理机制、区域产业资源的高效配置、城市空间管控等方面提出了城市群雾霾污染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建国后山东城乡人口布局的历史演变特征,分析了自然因子和人文因子对城乡人口空间布局的影响,对城乡人口年龄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素质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建国以后山东城乡人口布局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城乡人口布局演变加快,说明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城乡人口布局变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Urban open space provides a number of valuable services to urban populations, including recreational opportunities, aesthetic enjoyment, environmental functions, and may also be associated with existence values. In separate meta-analyses of the contingent valuation (CV) and hedonic pricing (HP) literature we examine which physical, socio-economic, and study characteristics determine the value of open space. The dependent variable in the CV meta-regression is defined as the value of open space per hectare per year in 2003 US$, and in the HP model as the percentage change in house price for a 10 m decrease in distance to open space. Using a multi-level modelling approach we find in both the CV and HP analyses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lue of urban open space and population density, indicating that scarcity and crowdedness matter, and that the value of open space does not vary significantly with income. Further, urban parks are more highly valued than other types of urban open space (forests, agricultural and undeveloped land) and methodological differences in study design have a large influence on estimated values from both CV and HP. We also find important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preferences for urban open space,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potential for transferring estimated values between regions is likely to be limited.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陕西省人口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探究这种变化特征和趋势对协调区域人口的合理分布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空间自相关、人口结构指数、人口重心等研究方法,以陕西省97个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1990-2010年为研究区间,选取人口数和人口密度为研究对象,对陕西省人口分布的空间特征及其演变趋势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陕西省人口分布存在“中间高—南北低”的格局,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呈正的空间相关性,人口集聚性较强.随着时间推移,集聚性趋势略有减弱,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较显著,表现出上升趋势;人口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移动速度有所加快.  相似文献   

16.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inform urban design practice through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of the social dynamics of public outdoor space in ethnically diverse neighbourhoods. We hypothesise that findings from ethnographic research can provide a resource that improves cultural literacy and supports social justice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 The primary method is a meta-synthesis literature review of 24 ethnographic research papers, all of which explore some dimensions of public open space use and values in UK urban contexts characterised by ethnic and racial diversity. We summarise thematic understandings and significance of neighbourhood places of shared activity, parks, spaces of passing-by and of retreat. We evaluate the implications for intercultural social dynamics, exploring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mensions of conviviality and racism in public open space. We then argue that it is possible to develop principles for urban design practice informed by this work, and propose four for discussion: maximising straightforward participation, legitimising diversity of activity, designing in micro-retreats of nearby quietness and addressing structural inequalities of open space provision. We conclude that ethnographic research can provide detailed insights into the use of the public realm and also inform a more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outdoor sociality relevant for an increasingly diverse society. The challenge is two-fold: for ethnographers to become less cautious in engaging with decisions and priorities regarding how cities change, and for urban designers to explicitly embed informed understandings of difference into their broad desire for inclusive public space.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使较大生态空间斑块形成闭合区域,在空间属性上保持相对的完整性和单一性,并加以有效保护,使生态空间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绿色屏障。从现有文献和同江市"多规合一"实践看,由于历史遗留、追逐利益和监管不力等诸多因素,生态空间甚至核心区域内有耕地和较大面积的生活聚居区挤占生态空间,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可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迁出生态空间居民工程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等路径实现生态空间完整性。与此同时,采取加大对生态空间的保护力度、提高公众对生态空间完整性的认识、建立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及加强中俄生态保护合作等措施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地域空间内部的各类空间盲区是城市犯罪事件构成要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非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内部最常见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存在其中的盲区是城市犯罪问题中的关键点。非公共空间盲区的形成有赖于微观环境的广泛性和独特性,剖析根植其中不同的致盲因素,对预防犯罪问题的产生和遏制犯罪事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