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防治规划编制和建设项目导致的潜在环境污染的制度支撑,公众参与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在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时多采用传统手段征求公众意见,存在诸多问题,与公众对环境信息的获取与反馈期望差距较大。我国目前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很快,技术水平足以支持应用这些技术来获取、存储和分析公众参与调查信息。西方发达国家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实施公众参与已有成熟的实例,本研究结合我国现状与国外经验,设计并提出了应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公众参与的系统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2.
低碳技术国际转移面临国际专利制度的阻碍。通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低碳国际公约与专利国际公约的目的、手段、对象、制度与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详尽对比表明,依照低碳国际公约建立的低碳发展方案,与依照专利国际公约建立的专利保护机制,在利益取向上存在冲突与矛盾。低碳技术的使用目的具有公益性,而专利权是"私权",以追求投资人的利益补偿为基本目的;低碳国际公约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与资金援助,而专利国际公约则以专利权在其成员国独立保护、具有地域性为特征;低碳专利技术大多为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垄断并以谋取私利为目的而存在,而专利国际公约的强制许可等限制专利权的制度能否适用于低碳领域尚不明确。两者的协调,必须坚持低碳发展优先的原则,其中一个可行的思路是建立技术与资金援助为核心的补强制度,增进发展中国家企业和个人应对低碳发展的能力。研究还对国内制度与国际公约的对接与耦合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文章分析并综合了循环经济现有的多种视角.认为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运用制度和技术手段,实现一定环境资源约束条件下经济增长为目的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其本体是生产生活系统.落实循环经济需经由主体的行为调整,提高资源使用率,降低废物直接排放量,逐步实现生产、生活与生态共赢的和谐发展.阐述并讨论了循环经济的目标与实现路径、评价指标(体系)、制度建设以及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文章提出应加快完善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修订现有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其可操作性.在给予循环经济企业适当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的同时,要注意培育多数循环经济企业的自生能力.并指出循环经济的基础理论、物质流方法与其它方法结合、区域循环经济的制度建设与评价、循环经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国际经验的综合性分析等方面是重要的深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近年海峡两岸均高度重视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旨在通过专门化立法等方式来优化可再生能源配比,以期实现低碳绿能转型。纵观海峡两岸能源转型历程和路径,均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紧密关联。目前海峡两岸均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可再生能源法律体系,但针对该领域的研究较少,为此,本文尝试以比较研究的方法分别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综合运用比较研究、规范研究、实证研究等方法论对海峡两岸可再生能源法律制度作探讨与研究。回望海峡两岸可再生能源法律制度制度群,海峡两岸在并网制度、可再生能源基金、保障性收购、价格管理、补贴机制等核心制度中都呈高度相似特征。虽然在制度细节层面存在诸多不同配套规定,如附加电价征收、并网成本分摊、收购合约时限等,但总体上以对FIT模式进行修正而展现出来的制度趋同化脉络清晰可辨。在具体实践中,海峡两岸均于2017年建立绿色电力交易证书制度,以尝试推动自愿性认购市场的发展。亦面临部分共性问题,如可再生能源发展激励机制、基金缺额、竞标引入、推广绿色电力交易证书制度等现实性挑战。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海峡两岸可再生能源法律制度存在趋同化现象;海峡两岸修法的制度选择与路径依赖接近;我国台湾地区的实践提示我们需加强制度引进的甄别和改良,制度吸收需借鉴本土资源;我国台湾地区集智立法路径值得学习研究,尤其是可再生能源法这类技术性较强的法律制度更应充分吸纳专家学者建议;应注重强化具有可达性的公众参与机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基于三次联合国气候变化技术需求评估报告,分析了当前全球适应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与技术需求,同时也确定了不同地区的重点领域与技术需求。研究发现:①在适应领域,几乎所有国家考虑的优先重点领域为农业和渔业领域,其次是海岸带管理领域、水资源领域以及卫生健康领域。适应领域的优先技术需求数量与重点领域一致,表现为农林渔业技术需求数量最多,其次是海岸带管理、水资源技术以及卫生健康类技术。优先技术需求主要集中在农林渔业领域的作物管理、高效灌溉、土地管理和改善畜牧业等,其中开发和使用耐旱/耐高温作物品种等是需求量最大的技术。②不同区域重点领域表现出的侧重点不同,农业和林业领域是所有区域需求最多的重点领域,非洲国家将水资源领域列为优先重点领域,亚太国家、拉美国家和加勒比地区关注水资源和卫生健康领域,最不发达国家需求为农林现代化,小岛屿国家都以应对海平面上升和粮食安全问题的技术作为主要需求,而欧洲和独联体国家对各个领域的需求度较为平均。③在适应领域所有国家都确定了优先技术发展和转让的障碍,包括经济和金融、政策,法律和规章,体制和组织能力以及技术壁垒等。而不同区域在缺乏或不充分获得财政资源和信息障碍方面具有共性,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报告了与传统和习惯有关的障碍,东欧国家确定了与优先技术的高生产成本和技术的财务可行性有关的障碍。未来重点领域与优先技术发展主要趋向于新型农业的栽培技术、水资源节约、海水淡化技术等,这些重点领域与技术发展需求可为我国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论《环境保护法》的修改与环境法律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良好、和谐一致的环境法律体系是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重要基础。《环境保护法》确立的环境目标责任制、排污收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等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需要变革与创新。许多新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亟待上升为法律制度。因此,《环境保护法》扮演着整合性环境立法的角色,修订时应持资源、环境与生态的整体观念。基于调研和理论思考,提出6点建议:提升立法层次、增强法律权威;确立环境优先、追求社会至善;制约行政权力、明确政府责任;提倡环境自治、保障公众参与;突破诉讼瓶颈、鼓励公益诉讼;理顺权责关系、提高管理效率,以期为《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和环境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促进我国气候变化适用技术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等方式,对联合国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技术需求评估报告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技术需求的重点领域和技术、需求特点和技术转移障碍等。研究发现:1在减缓领域,发展中国家技术需求的优先领域为能源和农业,次优先领域为废弃物处理和工业节能,能源领域的优先方向为能源工业、交通和家用节能,农业领域的优先技术为改进作物管理、养殖废弃物管理、家畜饮食配方改良;2在适应领域,优先领域为农业和水资源,次优先领域为海岸带管理、卫生健康,农业领域的优先技术为作物管理、土地管理、农田水利和节水灌溉、高效牧场和牲畜管理,水资源领域的优先技术为雨水收集利用、供水渗漏控制、城市污水处理与回用、气候监测与预警系统、水井技术;3利用科技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识,不同类型国家因国情和自然条件不同,其气候变化技术需求也各有侧重,但普遍以成熟适用技术为主,且与本国的优先发展事项紧密关联,同时发展中国家对于能力建设的需求十分强烈;4在技术转移的障碍方面,技术受方的障碍包括资金和市场障碍、能力条件障碍、信息障碍、法律政策障碍、知识产权和技术障碍、传统文化和公众意识障碍,技术供方的障碍(以我国为例)包括资金不足,存在多头管理,信息不对称,机构缺乏走出去的意愿等。最后,提出了我国加强气候变化南南科技合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公众参与对河长制从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以治水投诉微信公众号、河长制APP、河长制信息管理系统等为代表的技术治理模式凭借其交互性、便捷性、开放性等优势,赋予了公众更加广泛、自主、充分的参与权,被认为拥有增进公众治水参与的巨大潜力,但这一潜力如何在河长制政策执行中得以兑现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文章从嵌入性理论和公众参与理论出发,聚焦数字化与河长制背景下的公众治水参与,将公众参与划分为侧重于前端治理的建言献策和后端治理的举报投诉两类,利用江苏、湖北、陕西、河南、宁夏5省份1635个流域居民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技术嵌入对公众治水参与的影响及机制,并进一步运用条件混合估计法(CMP)和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进行内生性处理及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①河长制视域下技术嵌入对公众治水参与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不仅能够促进前端公众建言献策,还能够增强后端公众举报投诉,即使采用不同样本、不同方法重新估计后,这一实证结果依然显著成立。②技术嵌入对公众治水参与的促进作用依公众技术使用权限、河长制推行时间、东中西地区的差异而存在异质性。③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政府治水形象在技术嵌入与公众治水参与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同时,技术嵌入也能够通过改变公众预期水平这一机制变量,进而促进公众举报投诉,但对公众建言献策未能有显著影响。上述研究发现为理解和推动公众治水参与和智慧水利建设提供了理论解释和经验证据,也为增强河长制治理效能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日韩循环经济政策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投资主导型的经济模式中环境保护要素的缺失导致我国工业化发展旱、中期的资源、能源约束、效率低下和浪费严重。在我国实施循环经济刻不容缓。循环经济政策是依据不同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而制定的。由于历史的原因,中日韩三国在地缘关系、政治传统、风俗习惯、文化教育等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彼此趋同,反映在循环经济政策的制定、执行上也有某些相似的地方。对三国循环经济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比较研究,得出有益于我国的经验,无疑具有很重大的现实意义。采用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作为指导,运用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对中日韩循环经济政策演变的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和比较,深入全面地考量其指导思想和举措的选择动机,系统广泛地从多方面研究中日韩循环经济政策。并将三者加以比较,以得出对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借鉴意义的经验,更好地推进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发达国家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被认为是进行温室气体深度减排最重要的技术路径之一。文章总结了当前欧美等发达国家CCUS技术发展特点,包括加强国家层面技术政策的指导和宏观协调;加大政府投入以引导私有投资开展全流程CCUS项目示范;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CCUS合作平台,加速技术成果的转化和知识、经验的共享;重视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和规范、技术标准、公众接受度等技术应用"软环境"的建设等。通过对比中国CCUS技术发展现状,指出我国存在的主要不足,并提出应加强国家层面的技术政策指导和宏观协调,推动建设行业间技术合作平台,适时启动全流程示范项目计划,重视技术应用软环境建设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Putting a circular economy into practice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romoting a circular economy has been identified as China’s basic national policy, according to the recently enacted 11th five-year plan for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ecause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used for this purpose, an implementation framework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First, a program is suggested for practically implementing a circular economy in China to serve as a demonstration, beginning at the level of enterprises, then industrial parks, then expanding to cities and regions, thus enabling accumulation of experience to facilitate reasonable decision-making at each successive step. Legislation is also urgent. Certain issues involving legislation, for example the rules the law requires, maneuverability, public involvement, and referencing of developed countries’ experiences, must be effectively addressed. Finally, a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assessment system should be developed to obtain accurate information and improve guidance. Assessment indices should include a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ex, a green development index, and a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相似文献   

12.
以物质流分析方法为基础核算我国循环经济主要指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更好地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建立一套用于评价循环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介绍当前国际上通用的分析资源利用的物质流分析(MFA,Material Flow Analysis)方法,以及结合我国国情建立的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几个关于资源利用的主要指标。根据这些指标,分析了我国2000-2003年直接资源投入量的变化趋势以及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异和差距;并通过对2000年和2003年中国物质流发展趋势的分析,对中国循环经济的进展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以上述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为基础,确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制定我国循环经济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鱼类洄游通道恢复——国外的经验及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鱼类洄游和鱼类洄游通道恢复的概念及类型。从法律与政策、资金筹措、恢复方法、恢复效果监测评估、信息交流与公众参与等5个方面介绍了欧盟、美、日、澳大利亚等国在鱼类洄游通道恢复方面积累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鱼类洄游通道恢复应采取的对策:开展鱼类洄游通道恢复的立法和政策制定工作,加强鱼类洄游通道恢复工作的法律保障力度;开展流域阻碍鱼类洄游的障碍物调查和影响评价,制定流域鱼类洄游通道恢复规划;探索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鱼类洄游通道恢复研究能力建设,建立科学的技术支撑体系;开展鱼类洄游通道恢复关键技术研究;重视河流鱼类洄游通道恢复效果的监测评估工作;开展信息交流和公众教育,积极营造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立法研究--模式选择与范围限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法律应该保障和促进循环的形成和发展。本文分析了循环经济的内涵、特征及其法治化,并对国外循环经济立法作了系统分类,在分析了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应考量的因素、指导思想和限制条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选择的循环经济立法模式以及立法范围的限制。  相似文献   

15.
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产业。钢铁产业生态化设计与政策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以烧结(球团)、焦化、炼铁、炼钢、轧钢工序中节能减排、污染防治和落后生产能力淘汰为重点,以环境影响评价为导向,基于钢铁全生产流程物质流分析,融入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理念,以新型节能清洁工艺技术、装备技术和仿真、信息化技术的开发应用为切入点,融入生态文明、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理念,完善钢铁生态产业链,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强化生态技术创新。本文从市场引导、政策促进、环境监管、技术创新、过程控制、内部循环、外部联合、责任延伸、行业自律、公众参与等10个层面,构建促进钢铁产业生态化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政府、企业、行业、中介组织、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作用,在规划、机制和技术层次上全面落实钢铁产业生态化政策,全面推动我国钢铁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生态工业园发展的SWO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世界上大部分园区经济进入了生态工业园的发展时期。我国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也方兴未艾,但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工业园。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生态工业园的发展现状,进而阐述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工业园的概念和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方法论述了我国生态工业园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优势和潜在不经济、失利的连锁反应等劣势,入世后我国社会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以及面临的制度、技术、组织等方面挑战的问题。最后提出在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经验并吸取其教训基础上,生态工业园的规划与建设宜采用PDCA循环模式,按照“互动循环”和“协调发展”的实施原则,全面发挥政府、市场、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7.
Circular economy has become one of China's important strategies to realiz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buil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t present. As in China circular economy was put forward as a new economic patter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generally holds that this is an innovative move for China's economy to realize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and hopes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theory, policy and practice relating to China's circular economy.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and comments on the necessity to develop circular economy in China, implic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circular economy, and China's main practices and policies to promote it at present.  相似文献   

18.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指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区域发展模式。根据我国循环经济的内涵、国际做法和国内相关实践探索经验,我国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涉及生产和消费两个重点领域和四个重点产业。四个重点产业是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绿色服务业和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置产业。循环经济区域发展模式是在区域基础设施体系和生态系统支撑下的两个重点领域和四个重点产业的有机组合和共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区域基础设施体系也是应用循环经济原理的重要领域。以资源能源离效和环境影响最小为特征。在目前的实践中。我国出现了三种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而引发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转型模式:东部发达地区的自发转型模式、辽宁资源型地区的转型模式和西部地区典型的跨越发展转型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体制转型期,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恶化现象,严重制约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构建解决经济发展需求与资源环境供给矛盾的有效机制,成为政界及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重点课题。从中国经济转型期存在的主要资源与环境问题分析入手,提出资源环境管理制度构建的理想框架,通过进一步评价我国在市场机制、政府干预、公众参与3个方面的经验及教训,分别提出未来改进的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市场—政府—社会”三足鼎立的制度结构是我国资源环境管理制度构建的理想目标,也是适应世界资源环境保护发展的潮流。最后提出协调政府和市场作用、构建市场运作平台、营造公众参与氛围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