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0 毫秒
1.
[童声群体朗诵,渐强]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前世不修今世修,苏杭不生生徽州;十三四岁年少时,告别亲人跑码头。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生徽州;十三四岁年少时,顺着前辈足迹走。徽州徽州梦徽州,多少牵挂在心头,举头望月数星斗,句句乡音阵阵愁。徽州徽州好徽州,做个女人空房守,举头望月怜星斗,夜思夫君泪沾袖。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嫁徽州;书香门第也富贵,忠烈孝节美名留。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嫁徽州;多少辛酸多少泪,悲欢荣辱也轮流。[童声群体朗诵](重复三遍,渐弱)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相似文献   

2.
作为十大汉语方言区之一,徽州方言是一种极具特点和研究价值的方言;同时徽州方言又是我国三大地域文化——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歙县居民为调查对象,研究了他们对于徽州方言使用和演变的感知,有助于客观地认识徽州方言的存在状态及其未来的某些走向,这是拓展方言演变研究路径的重要尝试。调查结果显示,歙县属于双言现象区,当地居民在使用徽州方言的同时也使用普通话。从年龄差异上看,老年人比年轻人使用徽州方言的频率更高。虽然当地绝大多数居民喜欢使用当地的徽州方言,并赞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徽州方言,但是从现实需要以及下一代的语言习惯和语言教育中看,当地的徽州方言面临着萎缩的危机。徽州方言的这种演变趋势主要是受到人口流动、经济发展、自然环境、政策、社会文化发展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徽州方言保护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3.
基于徽州文化形态的整体旅游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徽州文化旅游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根据文化形态对徽州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开发,如扩大开发内容,全面开发景观,更好展示徽州物质文化;引导游客参与,深度体验徽州制度文化;营造氛围,感受徽州精神文化等,并得出了基于文化形态的旅游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4.
黄俊  张应松 《绿色视野》2013,(11):38-40
古人云:无梦到徽州。那是因徽州钟灵毓秀,美得叫你魂牵梦萦!徽州美美在自然生态,美在深邃人文徽学,就连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也会让你吃出文化,吃出无尽遐思来……  相似文献   

5.
徽州文化遗产是皖南旅游区依托的重要旅游资源.立足于文化生态学理论,引进西方先进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提出旅游发展背景下的徽州文化遗产保护模式.认为建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打造皖南综合型旅游目的地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旅游发展与徽州文化遗产保护一体化的最佳途径和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目标和保护方式.该模式可为中国旅游导向型区域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雷虎 《绿色视野》2013,(3):62-65
歙县是古徽州所在地,是中国徽文化的精髓所在地。中国文房四宝有"徽墨、湖笔、宣纸、歙砚"之说,歙砚一直被视为文房四宝的嫡系正宗;徽州最著名的手工艺是"徽派三雕",而歙砚便是其中石雕的代表。"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徽州是一个难以割舍的地方,因为这里有保存最为完好的徽派文化,更有"文人之宝"的歙砚。一方小小的砚台,走南闯北的徽商把  相似文献   

7.
胡迟 《绿色视野》2011,(1):57-58
我从来没有看过目连戏,只知道它曾在徽州盛行。徽州人不论是喜事还是丧事,都要演一场目连戏来表示纪念。  相似文献   

8.
雪女 《绿色视野》2010,(2):56-57
[童声群体朗诵,渐强]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前世不修今世修,苏杭不生生徽州;十三四岁年少时,告别亲人跑码头。  相似文献   

9.
十几年前我曾经到过一次徽州,不过,因为那次的目的地是黄山,我只是把歙县和屯溪作为去黄山的中转站而稍作停留。即便如此,一路上清幽明丽的自然风光,鳞次栉比的古老村落——白墙黑瓦、色彩鲜明的徽式民居,繁华熙攘、秩序井然的古老街市,古朴宏伟的牌坊与绿树掩映的石桥,宛如一幅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仍然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正是从那个时期开始,去徽州寻梦一直是我内心深处一个无法割舍的情结。明代剧作家汤显祖曾经写过这样一首小诗:“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前两句写的是徽州的富庶,后两句则写他…  相似文献   

10.
上山,不经意在崖缝、在溪边寻一棵老树根,回家往盆里一栽,立意造型、置阵布势,几经春秋,便疏影横斜,与粉墙黛瓦的小院浑然天成。徽州人家的庭院几乎都摆放着这样几架盆景。徽派盆景是以古徽州命名的盆景艺术流派,始于南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古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特色鲜明,是旅游开发的重要遗产。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单纯的记录、保存和隔离的做法不能有效地保护。提出了发挥旅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积极作用,文旅互动、统筹规划、强化管理,既利于古徽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又有助于古徽州地区休闲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可实现古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曹宇  张鹏水 《绿色视野》2012,(10):65-66
烟雨江南,水墨徽州。于黑白建筑和月塘波影中,在风声雨声读书声之外,那烟雨中氤氲的脉脉古香总有种清心怡神的味道。这不是檀香,而是墨香。当我在古歙斗山街的小巷中徜徉,透过漏窗看见学龄小童研磨描红的那副景象,就仿佛看见了幼时外公辅导下捉管临池的自己。徽墨,就这样泅出了一幅山水,沉淀下一座徽州。  相似文献   

13.
陆辉 《绿色视野》2015,(4):61-63
行走在徽州的乡野和村落,只要您稍加留意,便可随处寻见那一株株高大挺拔、枝干遒劲的古树,虽然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沧桑,依然英姿勃发、葱茏吐翠、浓荫匝地。每每经过这些古树,不由得让人脚步放缓,抬头仰望,心生暖意。历史上,在黄山市与绩溪县、婺源县共同构成的古徽州地区,山林经济一直是支柱性产业。徽州人在长期培育和利用森林资源的过程中,自觉养成了爱护树木、注重生态的意识和观念。根据2014年黄山市开展的古树名木普查数据显示,全市现有登记  相似文献   

14.
正徽州是理学的崛起之地,徽州人深受理学的影响和滋润,古民居建筑的每一个布局架构都强烈突显出"理"的说教意味,有着深厚的社会伦理功能。徽民居围墙一般很高。男人大都在外经商,此墙便起着防盗、对女性禁锢的作用。但单纯的高,则给人阴沉压抑的感觉,故而在围墙上又常用黟青石双面镂空雕刻着两扇窗,图案往往是喜鹊登梅,喻寒尽春来的喜讯,既是在家妻子儿女的向往,又是对在外家人的祝福;两家  相似文献   

15.
正倘若有人问我在众多的皖南古村落中哪里最具经典代表性,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徽州唐模;如果有人再问我在数以千百计的皖南古村落中何处最能体现古村落生态文明理念,我同样会斩钉截铁地回答:非唐模村莫属。莫道言之无据,且听我捡其大端一一道来。大树底下聚先人唐模始建于唐、育于宋元、盛于明清,是徽州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的文明古村之一。现隶属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由6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构成。全村1743人,  相似文献   

16.
新安江,发源于皖南山区,上游称率水、横江、丰乐河、杨之河、练江, 在古徽州府所在地——歙县境内汇合后始称新安江,新中国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就兴建于此。历史上,淳美的新安江水成就了程朱理学、江戴朴学、新安画派, 养育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学者胡适等精英,创造了微商四百年昌盛的奇迹,留下了美轮美奂的徽派建筑,令无数文人骚客神往之。明朝大戏剧家汤显祖就因欲睹新安江风采而始终未能成行作诗感叹:“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相似文献   

17.
曹宇 《绿色视野》2012,(7):65-66
徽州人的生活处处透着点精致的味道。青青石板两侧的民居中,在漏窗院墙里总会旁逸斜出三两枝绿叶红花,而门扉、窗罩、瓦当则全是精雕细琢的山水花鸟。这些坚硬的东西被赋予了太多的灵性。  相似文献   

18.
《绿色视野》2012,(7):7-9
新安江是徽州人的"母亲河"。对于那些生活在新安江、成长在新安江的人们来说,他们对于新安江有着许多独特的记忆。这些记忆一直萦绕在脑海,像刻进骨子里一样,永远不能抹去。而这每一段的记忆,都会有一个特定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黄山是举世闻名的风景区,大自然的骄子。她横空出世于高天厚土之间,劈地摩天于徽州腹地,是造化赋予华夏子孙的大块文章,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精髓。这样的名山、名景,我多么想一睹她的风姿!  相似文献   

20.
作为徽州当年很繁华的水运码头,万安是很有些年代和味道的镇子。古老的徽商驿道依然石板青青,比肩接踵的商铺至今保持着前店后坊的格局,仄仄的石阶直通下方绵绵如锦缎的横江。浣衣妇的捶打声传来,清脆中又透着点时光的恍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