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加拿大阿尔伯达省的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立法和环评程序,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重点阐述了对其公众参与及环评审查程序方面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刘方 《环境保护》2001,(7):24-25
环评技术规范越来越标准化,但是在实际的环评工作中,不规范的现象却极易发现。究其原因,除环评人员工作严谨性欠缺外,对实施的各种环评导则、行业规范综合运用能力也有待加强。本文仅从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中常易出现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以供环评人员和环评导则及技术规范修订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规划环评工作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我国规划体系的复杂性,规划环评工作在实践和推广中遭遇了诸多困难和困惑,影响了其实效的发挥.本文结合规划环评开展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这些困难及其根源,并根据香港已有工作的实践,提出了规划环评在工作思路和方法上应从目前的"结论控制"转变到"过程控制",并在具体工作方法和程序上进行了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隔声罩的结构类型及隔声罩的设计计算以及隔声罩的应用实例,结果表明:隔声罩的隔声能力取决于其形状和尺寸、结构刚性、罩上开口、缝隙面积、平均吸声系数、隔声材料的隔声量和耗损因数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5.
规划环评的案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是继苏州工业园之后两国合作的新亮点.中新生态城总体规划在编制的前期就开展了规划环评的相关工作,本次环评充分体现了规划环评的早期介入原则.但从实际的规划环评工作分析,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探讨.本文以天津中新生态城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项目为例,分别从规划环评的承担单位、介入时机、评价指标和重点内容、公众参与、规划环评的评审、评价结论的执行有效性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并对提高规划环评的有效性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环保部门着力推动环评机构脱钩改制工作,我国大部分原来属于事业单位法人的环评机构将转变为企业法人。尽管环评机构的公司化改制有利于环评市场的充分竞争,提高环评的质量,但是环评机构作为一种轻资产的人力资本密集型的组织,其承担环评执业风险的能力存在疑问。本文在分析了环评机构的法律责任及其发展的基础上,分别对公司制和合伙制的环评机构的特点及其法律责任的承担进行了研究。尽管新《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五条规定了环评机构的连带责任,但公司制的环评机构因其轻资产和法人有限责任仍有可能导致其承担连带责任落空,无法实现立法所欲达到的惩罚、预防及补偿的目的 ;而采用普通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合伙制的组织形式更符合环评行业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其效率的提高和自律的实现,也有利于连带责任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公路建设项目日益增多,诸多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实践证明,在公路项目建设中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非常必要.公众参与对于真实反映项目造成的实际环境影响,提高环评有效性、合理性、全面性和针对性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公路项目环评公众参与的相关概念,论述当前公路项目环评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8.
中国环评制度的独特运行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比了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运行机制发现,发达国家环评制度的有效实施依赖于污染追责制度,而我国环评制度对污染追责制度的依赖性较小,形成了独立发挥作用的运行机制. 我国环评制度的缺陷体现在:①缺乏解决信息成本问题的有效途径;②部门权力边界限制了环境管理的激励约束能力. 据此,建议我国环评制度从2个方向加以改进,一方面完善污染追责制度,建立环评制度对污染追责制度的依赖关系;另一方面,延续过去环评制度的改进方向,继续独立于污染追责制度之外,使环评制度独立、有效地针对项目主体发挥激励和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9.
地级市环评审批制度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变已成为中国政府当下的行政理念,全面贯穿中国政府的施政过程,优化和完善环评审批制度的改革创新以顺应国内行政理念显得尤为必要.基于国内各地现有环评审批创新改革实践,以国内自贸示范区横琴新区为例,结合横琴新区发展实际情况,审视横琴新区现有环评审批制度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审批、监管和服务三个层面上提出了横琴新区环评审批制度的创新策略,为相关地区的环评审批创新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规划环评的环境影响要素识别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规划环评分析评价的基础。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既有战略性、宏观性特点,又有鲜明的行业特征。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环评的环境影响要素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进行探讨,使其具有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潞安集团公司下属余吾煤业选煤厂针对动筛车间的噪声治理,在对振动筛、破碎机、跳汰机等高噪声设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取了对主要噪声源设置隔声罩、楼梯间安装隔声门、墙面四周及天花板安装吸声面板等针对性及综合治理措施,有效降低了动筛车间内部及厂界外噪声,治理后达到了相关标准规定,很好地改善了职工生产工作环境,为选煤厂动筛车间降噪提供了较好典范。  相似文献   

12.
生产操作室隔音降噪措施及控制效果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石化企业主要噪声源分布、构成情况和生产操作室隔音降噪措施琢控制效果的比较、分析,提出了生产操作室噪声控制和治理的原则、方法和设计方向。  相似文献   

13.
张昌佳 《环境工程》2012,(Z1):19-20
声环境是居住物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城市居民对噪声问题的投诉始终高居不下,一方面源于城市环境声环境的持续恶化,另一方面则是与居住建筑隔声性能紧密相关。本文将在考察广东省近几年新建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的材料选择、构造做法基础上,评估其隔声性能。通过与建筑隔声的相关规定比对,分析这些居住建筑满足要求的情况,并对广东省绿色居住建筑的隔声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文  吴小萍  李洪旺 《环境工程》2009,27(1):115-117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修建声屏障已成为解决交通噪声问题的首要选择,但与此同时也给沿线的居民和建筑物带来了其他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探讨声屏障应该考虑的环境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把声屏障环境影响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EIA)体系中来的建议,为解决声屏障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的预测模型验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对于公路道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式中的单车辐射声级没有给出固定的计算方式,本文对某两条城市道路采用实际环境影响评价中常用的各种预测模型计算并与实测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发现,单车辐射声级采用2006版规范进行计算,同时结合2009新导则的预测模型得到的预测值与实测值较为相符。  相似文献   

16.
结合案例分析交通噪声对临路高层建筑声环境的影响,随着楼层的变化,噪声贡献值呈现抛物线型变化。在第3层~第5层处噪声值达到最大,然后随着楼层增加噪声值逐渐减小;此外低楼层处夜间噪声超标严重。在隔声设计时应重视噪声最大值出现的位置及夜间时段的噪声影响,增加声屏障的高度对提高低楼层隔声效果有较明显作用。对于临路高层建筑,单一的声屏障措施的降噪效果有限且有众多限制因素,采取声屏障+隔声窗措施有较好的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以3种结构的高速铁路声屏障为研究对象,测量了高速列车通过有声、无声屏障两种状态下8个测点的声压值,并计算各测点等效连续A计权声压和声屏障的隔声量,结合GB 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的环境噪声限值进行声屏障结构对高速铁路周边居民的声环境影响评价。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声屏障不同程度改善了居民的声环境;由于试验所用的3种结构的声屏障隔声量离一般设计要求(20~25dB)相差太远,使得高速铁路周边环境噪声高于国家标准规定限值;声屏障结构改进应着力提高中低频噪声的隔声量。  相似文献   

18.
以三种结构的高速铁路声屏障为研究对象,测量了高速列车通过有声、无声屏障两种状态下8个测点的声压值,并计算各测点等效连续A计权声压和声屏障的隔声量,结合GB3096-2008中规定的环境噪声限值进行声屏障结构对高速铁路周边居民的声环境影响评价。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声屏障不同程度改善了居民的声环境;由于试验所用的三种结构的声屏障隔声量离一般设计要求(20~25dB(A))相差太远,使得高速铁路周边环境噪声高于国家标准规定限值;声屏障结构改进应着力提高中低频噪声的隔声量。  相似文献   

19.
声屏障用于室内降噪的技术与经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兴容 《环境工程》1996,14(6):36-39
根据室内声屏障的降噪原理及影响因素,论述了室内声屏障降噪效果的评价与测量方法。通过固定式及活动式声屏障的设计,分析了室内声屏障的技术特点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针对新建铁路专用线沿线的环境特征,提出了铁路专用线声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内容和方法。在目前缺乏新建铁路噪声预测模式的情况下,提出了应对铁路边界噪声、不同距离处的铁路噪声、敏感点噪声、鸣笛噪声进行预测,并以某铁路专用线声环境影响评价为例,对上述四种噪声进行了预测,通过预测得到铁路两侧的声环境状况,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铁路噪声的防治对策,以保证铁路专用线沿线声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