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以某炼油厂废碱液为碳源,采用短程硝化-反硝化法处理低碳高氨氮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25±1)℃、废水pH为7.7~8.3、DO小于0.5 mg/L、运转周期为6 h(曝气时间4 h、缺氧时间2 h)的条件下,反应7 d后,出水ρ(NH_3-N)约为0.2 mg/L,TN约为1.69 mg/L、出水COD降至156 mg/L。  相似文献   

2.
厌氧氨氧化-反硝化协同脱氮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厌氧氨氧化(ANAMMOX)工艺的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生物膜反应器(简称反应器)处理高浓度含氮废水,启动并稳定运行630d后,进行进水浓度负荷实验分析。当进水ρ(NH3-N),ρ(NO2--N),ρ(TN)分别为340.0,448.8,788.8mg/L时,其去除率分别为84.0%,93.0%,85.0%。在反应器中连续加入有机物(葡萄糖),进水ρ(NH3-N)和ρ(NO2--N)分别为240.0,316.8mg/L,进水COD为330.0—380.0mg/L,COD去除率达92.0%。仅用23d,在同一反应器系统中成功实现了ANAMMOX与反硝化协同作用脱氮。葡萄糖的存在对系统去除NH3-N和NO2--N的能力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冷冻固定化硝化菌去除废水中氨氮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聚乙烯醇(PVA)循环冷冻法制备固定化硝化菌颗粒,经活化后在颗粒填充率为9%的三相流化床中进行氨氮废水处理试验。处理低浓度氨氮有机废水(NH3-N质量浓度为75mg/L.COD约为400mg/L,水力停留时间为4h)时,NH3-N去除率约为90%,COD、TIN的去除率可达82%和60%左右;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NH3-N质量浓度450~500mg/L,水力停留时间为20h)时,NH3-N去除率在98%以上,氨氧化产物中NO2^--N质量分数在95%以上,为亚硝酸盐反硝化提供了有利条件。用该法制成的硝化菌颗粒寿命在3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4.
从炼油废水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具有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能力的菌株WY6。对筛选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实验和菌种鉴定,考察了碳源种类、培养基的m(C)∶m(N)、培养温度、初始p H及接种量对菌株硝化性能的影响;并对其NH3-N去除性能进行了考察。经鉴定,该菌为鲍曼不动杆菌,适宜的培养条件为:以丁二酸钠为碳源、培养温度30℃、初始p H 9.0、m(C)∶m(N)=10、接种量2.0%。在此条件下培养20 h,可将NH3-N质量浓度由245.46 mg/L降至9.71 mg/L,平均NH3-N去除速率为11.79 mg/(L·h)。WY6菌可在32 h内将实际炼油废水的NH3-N质量浓度由初始时的73.74 mg/L降至1.15 mg/L,NH3-N去除率达98.4%,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采用多级冷冻法处理含油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在初始废水中COD和ρ(NH3-N)分别为36 400 mg/L和73 mg/L的条件下,经过8级冷冻处理,COD和ρ(NH3-N)分别降至430 mg/L和2 mg/L,去除率分别可达98.82%和97.72%;在相同COD的条件下,ρ(NH3-N)较高时,COD去除率较高,由此可见无机盐离子(如NH4+)的存在有利于有机物的去除。  相似文献   

6.
间歇式活性污泥反应器内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絮状活性污泥为种泥,以模拟城市生活污水为处理废水,在间歇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内进行污泥的驯化和培养,通过控制运行条件在SBR内成功实现了NO2-N的积累和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实验结果表明,NO2-N积累阶段,控制温度(31±1)℃、曝气量40~45L/h、污泥泥龄9—15d,SBR内NO2-N积累率可达95%-96%。培养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平均粒径为3—5mm,用其进行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实验,一个反应周期5h结束后SBR出水的COD,NO2-N,TN去除率分别达92%,95%,85%。  相似文献   

7.
干法腈纶生产废水脱氨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本实验室富集驯化的高效硝化细菌对生化处理后的干法腈纶生产废水进行了脱NH3-N研究,在连续运行装置中考察了DO和MLSS的变化特征,并研究了废水NH3-N负荷和COD负荷对脱NH3-N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菌能适应干法腈纶生产废水中的难生物降解物质并有效去除废水中的NH3-N,启动期DO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运行期污泥增长速率呈现"S"型变化;进水NH3-N负荷达到0.405 kg/(m3·d)时仍能维持出水P(NH3-N)在5 mg/L以下,进水COD负荷由0.126 kg/(m3·d)提高到0.975 kg/(m3·d)的过程中,NH3-N去除率始终高于96%.  相似文献   

8.
SMBBR预处理发酵类制药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高活性反硝化菌DNF409作为菌种,以SDC-03型生物载体作为填料,通过特异性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预处理发酵类制药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22~26℃、DO为2~4 mg/L、污泥质量浓度为2 000 mg/L、水力停留时间为16 h的条件下,COD,NH3-N,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2.45%,27.72%,18.54%,84.58%,BOD5/COD由0.17提高到0.38,废水的可生化性得到提高;出水经后续生化处理达到GB 21903—2008《发酵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9.
郭崇  许明  冯骞  李意 《化工环保》2012,32(3):213-216
研究了SBR中不同质量浓度的Cd2+对好氧颗粒污泥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低ρ(Cd2+)(0.1 mg/L)可促进硝化反应的进行,而高ρ(Cd2+)(大于3.0 mg/L)会对硝化反应产生抑制作用;Cd2+的加入导致反硝化速率降低,且对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效率产生一定抑制作用;另外低ρ(Cd2+)还可促进COD的去除,但Cd2+的加入导致TN去除率下降。  相似文献   

10.
MBR—NF处理印染废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MBR—纳滤(MBR—NF)组合工艺处理印染废水。运行结果表明:MBR出水的COD、ρ(NH3-N)和TN分别为94,0.93,8.88mg/L,COD、NH3-N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7%、95.8%和70.2%,出水水质满足GB4287—92《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标准;再经NF处理后出水COD、色度、ρ(总Fe)、ρ(总Mn)和pH分别为11~30mg/L、2.3~7.4倍、0.065~0.095mg/L、0mg/L和8.06~8.21,水质可满足印染工艺回用要求。  相似文献   

11.
采用“分质调节—混凝沉淀—厌氧水解—缺氧生物处理—好氧生物处理”工艺处理某化工园区以氟化工和精细化工废水为主的工业废水。工程运行结果表明:废水经处理后,COD=35 mg/L,TN=5.2 mg/L,ρ(NH3-N)=3.1 mg/L,TP=0.15 mg/L;COD,TN,NH3-N,TP的去除率分别为91.1%,67.1%,70.5%,89.3%;出水达到DB 32/T1072—2007《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中的排放标准。工程设计规模1.0×104 m3/d,工程总投资约5 000 万元,直接运行费用1.50 元/m3。每年减少COD,TN,NH3-N,TP的排放量分别约为1 324.6,38.69,11.05,4.56 t。该工程的实施明显改善了区域水环境,为太湖流域污染的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采用臭氧氧化—包埋菌流化床生物处理组合工艺对煤气化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当臭氧的质量浓度20 mg/L、臭氧进气流量1.5 L/min、臭氧通气时间30 min、包埋菌流化床水力停留时间24 h时,臭氧氧化工序的COD去除率达到30.0%~40.0%,总酚去除率达到100.0%;包埋菌流化床工序的COD去除率达到60.0%以上,氨氮的去除率大于95.0%;经组合工艺处理后,出水COD<60 mg/L,ρ(氨氮)<1.0 mg/L,ρ(总酚)未检出,色度小于50倍,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3.
采用臭氧-活性污泥法深度处理己内酰胺生产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当臭氧加入量60 mg/L、HRT=24 h时,出水COD=54.7 mg/L、出水ρ(NH3-N)=2.0 mg/L,出水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排放标准。比较了臭氧氧化法、臭氧-H2O2高级氧化法和臭氧-活性污泥法3种深度处理方法的运行成本,其中臭氧-活性污泥法运行成本最低,为1.650 元/t,且该方法运行稳定性高、操作简单,是3种深度处理方法中的最优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制备了锰粉改进的规整化微电解填料,采用电化学辅助改进微电解填料处理初始COD为6 153.6 mg/L、ρ(NH_3-N)为182.6 mg/L的焦化废水,优化了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电化学辅助微电解法处理焦化废水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电压8 V,填料投加量20 g/L,初始废水pH 6,反应时间30 min。在此条件下废水COD去除率为75.3%,NH_3-N去除率为65.4%;在其他工艺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未通过电化学辅助的填料微电解反应的COD去除率为33.0%,NH_3-N去除率为16.2%,电化学辅助后的COD去除率和NH_3-N去除率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李莉  胡玉  曹俊 《化工环保》2019,39(2):142-147
采用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厌氧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AMBBR)—MBBR组合工艺处理高氨氮化工废水。反应器采用几何构型优化、比表面积大的新型YD-25生物载体和DNF-203硝化细菌,实现了同步硝化和反硝化,强化了脱氮能力。采用投加菌种和排泥的方式,经27 d的驯化培养即完成了反应器的挂膜启动。试验结果表明:最佳操作条件为HRT 8 d、MBBR中DO 3 mg/L、进水pH 8.0;在进水COD 2 840~7 437 mg/L、ρ(氨氮)92~179 mg/L、TN 148~258 mg/L、pH 6~8的条件下,出水指标均值为COD 352 mg/L、ρ(氨氮)21.2 mg/L、TN 36 mg/L、pH 7.4,满足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16.
徐正超  刘阳  王世琦  马聪  方峰 《化工环保》2019,39(4):408-412
以季铵盐改性硅藻土为吸油剂,采用吸附—电化学组合工艺处理拉丝废乳化液,优化了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乳化液pH为5.0、吸油剂加入量为20 g/L、反应温度为25 ℃的最优条件下吸附除油15 min,然后在清液pH为8.5、阳极电流密度为4 A/dm2的最优条件下电化学反应4 h后,废水无色无味,COD为43 mg/L,ρ(NH3-N)=0,ρ(Cu)= 1.6 mg/L,ρ(Zn)= 3.7 mg/L,浊度为1.1 NTU,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7.
李述良 《化工环保》2012,40(5):551-554
对某炼油厂废水处理装置进行提标改造。在原炼油废水处理流程的基础上将接触氧化池改造为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将斜板沉淀池改换为高密度沉淀池,分别为新增曝气生物滤池(BAF)、催化臭氧氧化等深度处理工艺。改造后装置运行平稳,出水各项指标的6个月平均值:COD 25.2 mg/L,ρ(NH3-N) 1.3 mg/L,TN 12.6 mg/L,TP 0.11 mg/L,满足《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0—2015)的排放要求。改造后每年COD和NH3-N消减分别约为240 t和44 t,环境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8.
采用特异性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SMBBR)和厌氧生物滤池(AF)组合工艺处理高氨氮农药废水。考察了HRT、pH和DO等工艺条件对SMBBR-AF-SMBBR组合工艺运行稳定期COD和氨氮去除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水COD为2 408~7 440 mg/L、ρ(NH_4~+-N)为160.21~433.84 mg/L、TN为208.27~537.65 mg/L、HRT为8d、pH为8.0、DO为4 mg/L的条件下,处理后出水平均COD为342 mg/L,COD去除率达92.3%;ρ(NH_4~+-N)小于4.0mg/L,氨氮平均去除率为89.2%;TN小于50 mg/L,平均TN去除达83.0%。出水各指标均优于原A2O工艺出水。  相似文献   

19.
以钛涂钌电极为阳极、自制蒽醌修饰石墨毡电极为阴极,对头孢合成废水(COD=25 000~30 000 mg/L、ρ(NH3-N)=850~1 300 mg/L、色度为2 300~2 680度)进行了电化学氧化预处理,优化了电解条件,并对电化学体系的动力学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蒽醌的存在可改善电化学氧化降解效果;在电解时间50 min、电流密度0.14 A/cm2、Na2SO4浓度0.1 mol/L、极板间距2 cm、初始废水p H 7.0的条件下,废水的COD、色度、NH3-N的去除率分别可达45.3%,66.9%,33.6%;BOD5/COD由处理前的0.27增至0.40,可生化性得到改善;COD、色度、NH3-N的电化学氧化降解过程均近似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且该电化学体系的应用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20.
高会杰  孙丹凤 《化工环保》2014,34(4):336-339
采用氨化—硝化—反硝化三段联合生物工艺处理分子筛催化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有机胺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在氨化过程中,当进水COD稳定为1 200~1 600 mg/L时,出水COD低于300 mg/L,COD去除率稳定在80%左右,当进水ρ(有机氮)为100~160 mg/L时,出水ρ(有机氮)均低于30 mg/L,有机氮去除率大于80%,在整个氨化过程中,出水ρ(氨氮)较进水ρ(氨氮)提高了35~200 mg/L;硝化过程中,当进水ρ(氨氮)小于等于300 mg/L时,出水ρ(氨氮)最终稳定在15 mg/L以内,氨氮去除率大于90%;在反硝化过程中,亚硝酸盐氮去除率基本稳定在98%以上,最终出水COD低于80 mg/L,出水ρ(总氮)低于25 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