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树东 《绿叶》2012,(5):51-57
若想让人类文明可持续地发展下去,文学必须接受生态意识的浸润,实现看护大地、叩问灵性的功能。中国当代生态文学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颇为坎坷而曲折,改革开放前,中国当代作家还没有创作生态文学的自觉意识,较早地呈现出生态意识的是80年代一些志在反思历史的知青小说,到了20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关注生态问题,生态文学作品体裁齐备,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不过,当前中国生态文学还存在模式化写作的局限,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冲突的复杂情况,对人性的矛盾状态缺乏洞察。  相似文献   

2.
《白鲸——莫比·迪克》是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于1851年出版的小说。如同许多杰作一样,小说问世后有个被逐步认识的过程。鉴于其追溯了捕鲸业的历史,涉及自古以来有关鲸鱼和捕鲸的种种知识,当时评论界反映不佳,美国的《文学评论》讽之为“知识的大杂烩”。只有文学大师霍桑称赞“麦尔维尔写出多么精彩的一本书”。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重新解读《白鲸》,才从自由、民主、种族、宗教、哲学等多种角度给出了高度的评价,普遍认为《白鲸》是麦尔维尔艺术的顶峰,也是19世纪美国小说的一个高峰。在人类已经进入生态文明的当今,…  相似文献   

3.
《绿叶》2020,(6)
正生态文明时代也当是生态环境文学充分发展的时代,生态文明时代应该拥有与之相应的生态环境文学。那么,生态环境文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可以说,中国生态环境文学的概念,大约经历了"环境文学"到"生态文学"的拓展、延伸、深化。  相似文献   

4.
王聪聪 《绿叶》2013,(9):104-109
当生态运动于60年代兴起之后,生态政治理论也开始蓬勃发展。基于对环境问题与社会正义的关切,生态社会主义在此时发展成为生态政治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布鲁克斯大学的地理系教授戴维·佩珀(DavidPeper)以其经典之作《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主义》奠定了他在生态社会主义、环境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刘蓓 《绿叶》2012,(5):58-61
与传统的自然文学相比,生态文学创作和研究注入了强烈的时代特征,它的首要宗旨不再是歌颂自然,而是对环境危机作出积极回应。发展中国当代的生态文学,不应只限于以"歌颂自然"为主旨的文学创作,我们还需要揭示人类对自然系统的过度干涉有着潜在的灾难性影响,用文学的方式揭露、反思和批判人类对自然的错误态度,以多种题材传达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主义认识,从自然题材的散文诗歌和荒野小说拓展到都市文学、科幻小说等。  相似文献   

6.
编辑手记     
《绿叶》2020,(8)
正从本期起,杂志新增"绿叶专栏",推出由高级编辑李景平先生主笔的"生态文学访谈录"。这是在本刊总编辑杨明森先生倡导下,与几位编委多次讨论后特别开辟的栏目。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访谈?我们观察到,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生态文学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生长点。国家级文学大刊《人民文学》杂志在2020年第5期首次开设了"自然文学辑"栏目。  相似文献   

7.
《绿叶》2020,(6)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大量生态文学作品。包括散文、纪实文学、诗歌以及小说等。这些作品大都以地理景观为依托背景,表现了现代人对历史、文化、个人命运、自然、环境等问题的思考与态度。地理景观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了文学领域,生态文学与诗歌地理从来没有这样现实和真切。生态文学与诗歌地理提供了一个视角、一个介入的口径,为当代生态文化探寻新的可能,进而重新激活自然、生态、价值、尊严、情感等文化基本元素的内在活力。  相似文献   

8.
韩毓海 《绿叶》2008,(5):121-129
比起今日的"务实",20世纪80年代是"务虚"的。文学热,文化热,80年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虚热",其实是90年代起中国社会物质化的思想摇篮。从李泽厚到刘再复再到甘阳,从"实践着的自我"到"像文学一样生活"再到"符号实践",从"主体实践性哲学"到"文学主体性理论"再到"意义的生产和交换",80年代文化思潮的亢奋演进,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编读往来     
正@李明:《环境教育》杂志第4期"本期特稿"栏目刊登了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哲夫专访文章《生态文学就是生存文学》。他在该文中说:"生态文学其实就是生存文学,如果丧失了生存条件,一切其它的什么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都将会丧失并毫无意义。"诚哉斯言。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兴起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俊瑛 《环境教育》2006,(10):47-50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益加深的全球生态环境危机是人类社会所共同面对的史无前例的挑战,环保非政府组织应运而生。环保非政府组织是围绕生态环境保护而开展活动的非政府组织。早期的民间环境保护组织的建立是在美国罗斯福总统当政期间(1933-1944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大约有7  相似文献   

11.
时事     
《环境教育》2023,(Z1):10-11
<正>微博@生态环境部:【“大地文心·美丽书写”山西生态文学研讨会举行】为繁荣生态文学创作,推动生态文化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2023年生态文学第一场绿色之约——“大地文心·美丽书写”山西生态文学研讨会1月31日线上举行。会议以“生态文学:碰撞·融合·突破”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山西省内的60多名作家、评论家、学者等,就生态文学的时代使命、思想内涵、创作手法等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2023年2月2日)  相似文献   

12.
李宏 《绿叶》2008,(6):48-53
传统社会民主主义所关注的重点是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中人与人的关系,关注资本如何使人异化并致力于人性的恢复和社会的平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民主主义吸纳借鉴绿色运动与生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其传统的对人与社会的关注扩展到对人、社会和自然,环境保护成为其与自由、公正、团结等基本价值具有同等重要性的新奋斗目标。如果说生态社会主义是改革派,则社会民主主义就是改良派,"红中有绿"是其现时段的特点:生态问题只是被添加到原有的意识形态中,是补充而不是替代。  相似文献   

13.
时事     
《环境教育》2023,(4):10-11
<正>微博@生态环境部:【“大地文心·美丽书写”山西生态文学研讨会举行】为繁荣生态文学创作,推动生态文化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2023年生态文学第一场绿色之约——“大地文心·美丽书写”山西生态文学研讨会1月31日线上举行。会议以“生态文学:碰撞·融合·突破”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以及山西省内的60多名作家、评论家、学者等,就生态文学的时代使命、思想内涵、创作手法等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2023年2月2日)  相似文献   

14.
正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就将环境教育作为渗透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加以关注。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文明教育被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宏大建构中,从此启东汇龙中学以"绿色文化、生态文明"为核心概念的课题研究和特色品牌建构进入更深、更高层次。目前,汇龙中学通过长期调研及实践量身定制了一座属于自己的数  相似文献   

15.
萍乡市地处江西省西部,是一个以煤炭生产为主要工业的新型工业城市,早在19世纪末,萍乡就开始了工业化的煤炭开采。到20世纪初,煤炭年产量已近百万吨,被誉为“江南煤都”,建国后,经过30多年的改  相似文献   

16.
张敏  王文选 《环境教育》2006,(11):68-70
自人猿相揖别以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便贯穿于整个人类发展史.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人口急增、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而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害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现象的凸显,学术界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17.
李景平  傅菲  贾江涛 《绿叶》2023,(11):38-50
<正>自然文学或生态文学现象李景平:傅菲散文在当今文坛可谓无所不在,在《人民文学》《作家》《天涯》等各大重要文学期刊,以及《光明日报》等报纸副刊,都可以看到傅菲作品。一个人创造一种自然文学或生态文学的风景,这种现象称得上“傅菲现象”。请从生活、职业和创作经历,谈谈您走向这种现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绿叶》2020,(8)
正生态文学是以自觉的生态意识,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李景平:在中国当代文学里,自然文学、环境文学、生态文学这三个概念,被越来越多地提及并使用,作为中国生态文学代表性作家,在你的创作和研究中,这三个概念是怎么界定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我发现,在这些概念下例举一些作品的时候,概念外延所列的作品,又几乎是一样的。那么,你认为是否需要归纳为一个基本统一的概念为好呢?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化不仅包含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而且包含物质文明建设方面。以前,在讨论生态文化问题时,我们主要局限在精神现象领域,例如有关绿色大学(生态教育)、生态伦理学、生态文学、生态神学和生态哲学等方面。后  相似文献   

20.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生态补偿试点,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由于国家体制机制方面的弊端,生态补偿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生态补偿的管理体制不合理,部门色彩较重;生态补偿的法律体系不健全,责权利划分不清;生态补偿的政策不完善,全局性规划较少;生态补偿的市场不发达,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生态补偿的意识淡薄,公众参与不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