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月26日下午,昆明明通小学预备铃打响,学生从宿舍下楼的过程中发生了踩踏事故,造成6人死亡,26人受伤。经初步调查,事故原因为学生在通过临时放置于午休宿舍楼一楼单元过道处的海绵垫时发生跌倒,引发下楼学生相互叠加挤压,导致学生严重伤亡。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防范拥挤踩踏事故发生,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运用统计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2000-2014年我国拥挤踩踏事故发生规律和诱发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拥挤踩踏事故发生次数及人员伤亡年际变化较大,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秋季踩踏事故发生次数及人员伤亡最多,冬季次之,春夏季节最少;拥挤踩踏事故主要发生在内陆中南部、西北和西南边疆等地区; 学校、商场及节庆场地和楼梯(台阶)是踩踏事故易发场所位置;人为因素、场所因素、管理因素和自然因素是拥挤踩踏事故四大诱发因素。根据踩踏事故发生规律和诱发因素分析,构建踩踏事故防控的PPC模型并提出具体的防控策略,为相关部门预防和处置事故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3.
<正>2009年12月7日晚9点30分,湖南省湘乡市育才中学发生一起踩踏事故。下晚自习的初中学生在下楼过程中拥挤踩踏,造成8名学生当场死亡,26名学生受伤。据悉,湘乡市  相似文献   

4.
讲秩序、守规则是每个人必须共同遵循的根本法则。而在现实生活中,却不时地出现无视秩序、漠视规则的状况,结果往往是小则出现骚乱,重则酿成悲剧。尤其是在校园,学生年龄小、应变能力弱、自救技能差,如出现拥堵挤压,就有可能出现安全事故。这不,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市秦集小学在2月27日就因学生拥挤在楼梯口,等待宿舍管理员开门时发生踩踏,导致4死7伤的惨剧。校园踩踏事故这不是第一起,近几年就发生了数起校园踩踏重大伤亡事  相似文献   

5.
校园楼梯间作为踩踏事故的主要发生场所,该场所踩踏事故预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校园楼梯间事故案例分析踩踏的影响因素,结合多维度因素,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计算踩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以达到有效预警的目的。本文随机选取4所样本校验证预警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准确率达到90%以上,验证本研究有效,可为有效预警预防校园楼梯间踩踏事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3月28日13时许,西工大附小组织学生到曲江海洋极地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当时一千多名孩子正乘自动扶梯,拥挤中一名学生摔倒,电梯突然断电,更多学生接连摔倒,19名学生受伤,两名孩子伤势较重.对事故发生原因的认定,校方与景区各执一词. 近几年,小学生踩踏事件频频发生,每次安全教育后,为何如此难以吸取教训呢?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痛定思痛.去年以来"小学生踩踏事件"似有上升趋势:2012年11月湖南长沙育英二小,2013年1月河南驻马店一小学,2013年02月湖北襄阳老河口市薛集镇秦集小学都曾发生踩踏事故.踩踏事故屡屡发生,事故的起因也是大同小异,前面的学生摔倒,后面的学生拥上来挤成一团,于是悲剧就发生了.而此次学生踩踏事故发生在校外,学校组织学生到曲江海洋极地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本来好事,可是意外发生了.谁的过错?西安小学生这次踩踏事件,提醒我们校外安全教育更不能放松.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中小学校园踩踏事故发生规律,预防事故发生,收集、整理近10年来的事故案例进行统计分析,获得了中小学校园踩踏事故的时空分布和影响因素的统计特征。发现存在"秋季学期"现象、"星期一"现象和事故易发生在教学楼1~2楼楼梯间。分析事故主要原因有:学生安全素质不高,学生安全教育不足,信息交流不畅,学校硬件设施设计不合理,学校应急管理不足。针对案例统计分析结果和原因,提出预防中小学校园踩踏事故的应对措施,为相关部门预防和处置事故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8.
在聚众集会中,特别是在整个队伍拥挤移动时,有人意外跌倒,而后面不明真相的人群依然前行,踩踏跌倒的人,进而引起人群惊慌、加剧拥挤,以致更多的人跌倒受伤,这种恶性循环的意外群体伤害事件就是踩踏事故。根据公开报道,每15起踩踏事故中就有10起发生在校园内。  相似文献   

9.
2008年12月16日上午,重庆市合川区龙市中学发生学生踩踏事故:当天中午12点左右,该校初中部3000多名学生参加完歌咏比赛后返回教室,在综合教学楼一楼的楼梯间,由于拥挤发生踩踏,事故造成25名学生受伤其中5人重伤.  相似文献   

10.
人群在拥挤状态下容易发生后果非常严重的踩踏事故,文中利用群集流动理论分析了北京密云踩踏事故,提出了预防群集事故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人群在拥挤状态下容易发生后果非常严重的踩踏事故,文中利用群集流动理论分析了北京密云踩踏事故,提出了预防群集事故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预防大型活动拥挤踩踏事故发生,以拥挤踩踏事故为研究对象,结合系统安全理论和预警原理,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拥挤踩踏事故预警模型。以上海外滩拥挤踩踏事故为实例,通过热力图预警分析、人群流向预警分析和地图搜索量预警分析,在事故发生前进行监测、识别、诊断和评价,得出存在事故早期征兆,属于Ⅱ级预警范围,应启动预警对控措施;并将预控对策与当晚实际事故发生过程中采取的对策进行对比,进一步说明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拥挤踩踏预警对上海外滩拥挤踩踏事故预防和控制的有效性,相关预警技术和方法可为大型活动科学预防和控制拥挤踩踏事故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2009年末的湖南“12·7”湘乡市育才中学的踩踏事故给人惨痛的教训,而这种教训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05年10月25日,四川通江县广纳镇中心学校学生在晚自习下课后,发生踩踏事故,造成8名学生死亡,45名学生受伤。  相似文献   

14.
<正>9月26日17时许,昆明市盘龙区副区长陆佳介绍:当天学校预备铃打响后,学生从午休楼下楼时发生踩踏事故,造成学生6人死亡、26人受伤,主要是一、二年级学生。所有受伤学生都已送到医院,伤情平稳,没有生命危险。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现场小学生称,当时午休刚结束,在午休室的楼道口有两个旧海绵垫,一、二年级的同学上前击打,棉花垫倒下压住了一些同学,其他赶着上课的同学在跑下楼时发生拥堵,许多学生被踩踏挤压  相似文献   

15.
人群聚集场所拥挤踩踏事故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2007年人群聚集场所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数据统计分析表明,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频率和伤亡人数均呈现随机分布,根据这些事故数据总结出此类事故发生的一般性原因,并提出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事故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人员密集场所拥挤踩踏事故的影响因素及拥挤踩踏事故风险级别与管控措施,通过统计分析2002-2018年间国内不同场所发生的拥挤踩踏事故原因,构建事故树模型,从人的因素、道路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4个方面提出人员密集场所拥挤踩踏事故的20个评价指标,建立踩踏事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赋予权重,进而构建RCM-CS模型,并依据模型对事故风险进行分级评估。通过RCM-CS模型对已发生的踩踏事故风险等级评估发现,该模型可以很好的区分不同场所的拥挤踩踏风险等级,对于预测人员密集场所风险级别及预防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公共场所踩踏事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超  吴宗之 《安全》2007,28(1):18-23
近年来,踩踏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通过分析事故案例,总结出事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将踩踏事故划分为5个阶段;并利用事故树法进行分析,确定影响因素.经归纳,总结为人、环境、物、管理4类因素.对事故的预防,应急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望舒  秀秀 《安防科技》2013,(5):40-41
攻略一:有序疏散踩踏案例:2008年12月12日下午3时40分,山西省运城市中银大道立交桥附近一休闲足疗店发生火灾。火灾发生时,楼内人员惊惶失措,引发群体性踩踏事件,造成至少7人死亡10人受伤。2013年1月27日凌晨,位于巴西圣玛利亚中心的一家夜总会发生火灾,现场如同地狱,人们涌向夜总会内唯一的出口,但随之发生的踩踏事故致使伤亡进一步加重。致使死亡人数增至235人。成功疏散个案:小王以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在公共聚集场所遇到火警时,首先要稳定情绪,坚定逃生信念,其次要注意听现场指挥员的口头或广播指令,搞清楚疏散通道的位置和安全出口情况,服从命令,按指定路线有条不紊地安全疏散。有序疏散方法:以上案例显示,踩踏致死是火灾中死亡的原因之一。消防部门提醒大众,进入公众聚集场所时,应首先观  相似文献   

19.
城市公共场所人群拥挤踩踏事故分析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城市公共场所人群高度聚集、流动性大,紧急状态时常发生群死群伤的拥挤踩踏事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恶劣的社会影响。笔者首先提出拥挤踩踏事故分析的一般方法,并用群集指数来表征人群高度聚集这一参量;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人群拥挤踩踏事故的分析,认为该类事故以人群高度聚集为条件,由公众造成又危害公众,具有诱因众多、发生突然、难以控制等特点;强调事故预防和控制重点是建立事故应急机制,加强人群的管理和疏导等;同时从公共场所的性能优化设计、人群素质和群集密度、人群管理控制以及信息交流等方面分析其事故原因及提出相应对策,对预防此类事故发生,减少群集伤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10年11月29日中午,在新疆阿克苏第五小学发生了踩踏事件,致使40余名学生受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