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地球化学家关心的是化学元素在地球(和宇宙)中的分布及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的再分配。今天,他们更多的是关心各个地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中所发生的物质的流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地球的对流方式发生了改变,随之地壳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 就地球的外部(包括我们的环境)而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由于人类活动惊人的增加,这种物质  相似文献   

2.
<正> 化学演化模式的限制条件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讨论关于地球原始大气圈的组成。虽然有论据证明早期的大气圈并不是强还原的,甚至可能是氧化还原-中性的(基本上是无O_2的大气圈),但关于这个问题几乎没有什么可靠的资料堪供应用。最近一些设想认为上地幔可能比以前所想象的更还原,这就更增添了混乱。对原始大气圈组成现有知识的最新分析表明,其组成范围从氧化还原-中性到强烈还原都是可能的。然而,后一种设想,似乎不符合有关早太古代的大多数地质模式,这些模式认为,当时的水圈和温度状态与今天的情况没  相似文献   

3.
2300±30Ma(233~2288Ma)时,地质环境(沉积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发生了由地外因素引起的突变。灾变后,火山活动明显减弱,富氧大气圈形成,生物演化出现飞跃,气温骤降;进而引起一系列岩石、矿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变化,并在全球范围有明显的一致性。灾变是理想的地史分期界线,可作为太古宙与元古宙的分界。  相似文献   

4.
从动力地质作用原理探讨沙漠化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规模沙漠化从岩石记录中可以追溯到中生代中期,第四纪以来南北两半球各存在一条中纬度沙漠带,中国的沙漠化是这个全球沙漠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沙漠化是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受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联合控制的地质事件。是岩石圈与大气圈、生物圈及水圈强烈作用在地壳表层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质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与演化是漫长的和具有周期性的,不会因为局部的条件变化而发生整体意义上的突变。人类活动是局部的,在整个地球沙漠化进程中只是起到一个加速剂的作用。沙漠化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即物理风化与沙源积聚阶段、风沙作用阶段和沙漠化阶段。沙漠期后沙丘沙经过固化生草、胶结成岩阶段后即形成风成砂岩。  相似文献   

5.
<正> 地球在其存在的全部时间内经历了巨大的演变。这种演变特别涉及到地球的表面部分——地壳,因为在地壳中进行的地质作用最强烈,地壳的最主要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又相毗连。这种演变的主要特点是根据前太古代地壳  相似文献   

6.
在地球演化过程中,长期增长趋势和长期降低趋势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一个稳态平衡的地质记录,但这种稳态平衡可被非重现事件和地球内地热散失(可解释为约5亿年的造山运动、裂谷岩浆作用和地台沉积作用的一些旋回所致)方面的变化所间断。过去6亿年的详尽地质记录使我们能够构筑和检验一个板块构造幕的热驱动模式,重建显生宙的主要构造的、生物地球化学的和同位素的趋势。应用元古代地质记录,揭示了一些有关构造作用与地球大气圈、水圈和地壳的生物起源和发展历史之间关系方面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地球环境(大气圈、水圈)的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撞击作用与地内核转变能是地球环境(大气圈、水圈)演化的根本机制。地球吸积形成期,原地球捕获太阳星云大气形成的原始大气经太阳风驱赶和星子撞击而逃逸,早期大规模的撞击过程又可能使地球上的矿物脱去挥发分,形成地球次生大气的一部分,也可使其次生大气部分脱离地球,地球形成期曾经历过撞击生气与气体逃逸的多次旋回,撞击作用决定其环境条件;地球形成之后.撞击作用仍起着使地球矿物脱去挥发分组成大气圈的重要作用,大气中CO2的演化,海水pH值的演化.各类沉积岩间的消长关系与地内核转变能计算所得的“幻数”──3.5×109年、(2.6+0.1)×109年、(1.9+0.1)×109年、(1+0.1)×109年、(0.6+0.1)×109年和(0.2+0.1)×109年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地球内部核转变能的累积、释放过程所导致的构造、岩浆运动(火山喷发、板块运动等)制约着地球的环境演化,其间.显生宙以来,地外物质对地球的撞击作用在小时间尺度上(几千年到几万年)造成地球环境的急剧变化,导致生物演化的突变以致生物灭绝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 一九八四年八月,在莫斯科将召开第二十七届国际地质大会,现将大会中有关讨论地球化学和宇宙化学的分组内容介绍如下: C11:地球化学和宇宙化学 召集人:V.L.Barsukov(苏联);M.H.Grünfelder(瑞士);B.Hitchon(加拿大) C11·1·1:地球化学旋回及控制化学元素在地壳中分布的自然规律 内容包括: 化学元素的地球化学旋回的规律及地壳、海洋和大气圈的演化;地壳的化学结构模型及控制元素分布  相似文献   

9.
凡口铅锌矿床是发育于碳酸盐岩建造中的海底热泉喷溢沉积矿床,以“一大二富三集中”的特点和典型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吸引着中外矿床地质工作者。常量元素和矿化元素的分布、矿物包裹体特征、稀土元素组成和硫同位素组成反映出该矿床与外生作用有关。铅同位素组成具有壳源和下地壳来源铅的特征,矿物包裹体水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溶液可能与深层建造水有关,后期与大气降水有关。矿区主要矿层经历海底热泉喷溢沉积-成岩的演化。  相似文献   

10.
<正> 始生宙远太古代 1.45(50?)—≈44亿年 地球和太阳系从原始行星系星云中形成。行星内部物质强烈分异,形成各圈成份不同的同心圈状地球,包括局部为似花岗状成分(“初始花岗岩”建造)的地壳以及基本为氢组成的大气圈,这时的大气圈因受逃逸作用而不稳定。刚形成的地壳受  相似文献   

11.
碎屑沉积物地球化学:物源属性、构造环境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碎屑沉积物记录着有关源岩性质和构造演化等诸多重要的信息,对于沉积盆地分析和理解区域构造演化都有重要的指示意义。近年来碎屑沉积物地球化学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尤其是同位素年代学在沉积物地球化学中的应用,如造山带前陆盆地、山间盆地沉积物的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可以有效地反演造山带隆升-剥蚀作用与盆地沉降之间的联系,为地壳演化和造山带隆升等地质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地球化学证据。文章结合近几年来的研究实例,综述了沉积物地球化学方法在物源示踪和源区构造背景判别研究的一些进展。考虑到碎屑沉积物地球化学组成是源岩、风化作用、沉积循环、成岩作用和分选作用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对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当前广泛应用的物源和构造背景判别图解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 所谓环境,从广义来讲是指地球表面层周围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的生物圈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文明劳动创造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在人类出现以前几十亿年就已经存在了,而后人类也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生物和人类都是地壳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  相似文献   

13.
<正> 岩浆作用是地球岩石圈物质演化的主导过程。计算表明,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火山作用甚至能以现代的喷发速度把相当于地壳体积的大量物质带到地表。岩浆作用在原始地壳形成时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关于这一点,正如人们根据有关月岩岩石学的资料所推测的那样,在那时,地球的整个外壳发生过熔融和分异作用。与月球相比,地球无比巨大的能量决定了地球物质迅速的、深部的和长期的分异作用。因此,在类地行星物质演化的更晚期阶段,在前寒武系建造中,存在着某些与月岩(“灰色片麻岩等”)类似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铁元素是地球上最富集的元素,它以0、+2、+3价态并组成多种矿物存在于地表的不同环境。在铁的地质循环中,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起着重要作用。介绍了部分铁细菌的种属、生长条件和在铁循环中的功能。趋磁细菌是近十多年来发现的一种能产生含磁小体(magnetosomes)蛋白的细菌,具有微好氧、喜水、具感知性、在地磁场中受当地磁倾向控制、呈定向排列的特征。深入研究微生物在铁的地质循环中的作用,不仅对大气圈的演化历史、地区性气候与环境的演变过程的推算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某些元素的富集与选矿、金属腐蚀的预防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 引言地表碳和硫的地球化学循环是地质时期中大气圈O_2含量的主要控制因素。为了保持大气圈中相对稳定的氧含量,以维持生命,整个显生宙时期(过去6亿年)还原态硫或碳的总储库体积的主要变化必定平衡于这两种元素氧化态总储库体积所伴随的变化。表示这一平衡关系的总反应式是: 15CH_2O+8CaSO_4+2FeO_3+7MgSiO_3 4FeS_2+8CaCO_3+7MgCO_3+ 7SiO_2十15H_2O(1) 这里CH_2O代表沉积有机质(还原态碳),CaSO_4  相似文献   

16.
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组成的地质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客观地质体、是人类从事各项经营活动的场所。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随着人类对矿产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开发规模和开发力度越来越大,由此而产生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也就越来越严重。保护地质环境越来越受到全世界、全社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以背散射电子(BSE)方式成象的扫描电镜(SEM),是研究烃源岩沉积学特征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因为其空间和化学分辨率高,操作容易和速度快。所获得的图象取决于样品的不同成分之间的原子序较差异。若与能量分散X射线光谱分析法结合,有机岩石学家用BSE成象就能比用传统的光学显微镜更清楚地签定矿物和有机质。为了描述各有机质沉积物,特别是有机质分布的微结构的情况,已应用本方法对其不同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烃源岩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有机质分布有两种模式,即纹层状模式和分散微粒模式。通过对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的研究,利用这些分布特征可追溯其沉积的来龙去脉。有机质的分布特征表明存在有机网络系统,据猜测后者是烃类排出的一个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8.
<正> 在过去的四、五年中,对地壳演化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同时对组成地壳和地幔的岩石也有了比较仔细的研究。取得这些成果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质实验技术和理论研究取得了进展;二是由于地球化学的研究资料应用于地质构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地方相继报道了最老的地球矿物年龄,其最大年龄值可达4276Ma±6Ma。这些在地壳最早期形成时保留下来的信息,为研究早期地壳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 根据所报道的最老矿物的寄主岩石特征,推断地球上有最老的硅铝壳,并且它们在3800Ma以前就存在,从而不支持最早期的地壳都是基性的论点。 根据最老矿物年龄研究,可建立地壳早期演化模式。Krner(1989)根据对南非斯威士兰西北部地质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提出的早太古宙地壳生长、变形和演化史模式,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和典范。世界各地前寒武纪地壳演化各具特色,但总体上都不同程度地服从全球演化规律。因此,Krner(1989)建立的模式,对研究世界其它地区前寒武纪地壳的演化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在岩石中的原始丰度、分布的形式和方式、地质作用过程中迁移的规律性(分散和富集)——是由其原子结构和性质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