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上海市大气能见度指数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上海市1999~2002年间逐时能见度资料的分析,建立了上海市大气能见度等级.通过对影响能见度变化的气象因子和污染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能见度的因子主要是污染、云量和相对湿度以及天气状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上海市大气能见度指数指标体系,并对各等级能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发现当能见度等级为差时,影响能见度的因子按其重要性由大到小依次为污染因子、云量和相对湿度因子、天气状况因子;当能见度等级为较差时,3种因子作用相当;当能见度等级为中等及较好时,天气状况因子作用最大;当能见度等级为好时,不需要说明其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角洲冬季一次低能见度过程的地区差异和气象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妙  朱彬  潘晨  苏继锋 《中国环境科学》2015,35(10):2899-2907
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MICAPS地面、高空气象资料以及国家环保部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对2014年2月20~22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次低能见度过程地区差异和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天气形势分析表明,长三角地面处在高压的控制下,地面风速较小,使污染物积累,有利于低能见度(雾-霾)的形成和维持.根据不同区域的雾、霾分布和日变化特征,将长江三角洲地区分为3个子区域:I区为江苏大部(雾霾混合型),II区为上海及其周边(霾类型),III区为浙江大部(雾类型),该区域白天能见度较高,夜间能见度较低的特征是由湿度因子造成的.影响I区能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热力原因:大气对流层低层的层结稳定;湿度原因为:空气较湿润,气溶胶粒子吸湿性增长;动力原因主要是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大气扩散能力弱;污染因子对能见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影响II区能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PM2.5浓度高导致的污染,热力因子、湿度因子和动力因子对能见度的变化影响很小.影响III区能见度变化的热力原因是:大气对流层低层层结稳定、近地面存在逆温;湿度原因是因为:空气较湿润,气溶胶粒子吸湿性增长;动力原因是因为边界层高度较低导致的垂直扩散能力较差.各个区域的气象因子解释方差的计算结果表明:I区湿度因子和动力因子对能见度的影响更大,III区.湿度因子对能见度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区夏冬季气溶胶不同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通过对北京市夏冬季不同尺寸大气气溶胶粒子数密度与颗粒物质量浓度及大气能见度的相关性分析,给出了利用粒子数密度计算颗粒物(PM10,PM2.5和PM1.0)质量浓度和大气能见度的经验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4.
青岛大气颗粒物数浓度变化及对能见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为研究青岛地面大气颗粒物数浓度的变化及对能见度的影响,2010年9月~2011年8月使用便携式light house激光粒子计数器进行了大气颗粒物数浓度观测,利用Hysplit模式计算大气颗粒物的后向轨迹,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初步探讨了气象因子对大气颗粒物数浓度和能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青岛大气颗粒物数浓度冬春最高,秋季次之,夏季最低;源自新疆、甘肃一带的气团颗粒物数浓度偏高,而来自于东北方向及海上的大气颗粒物数浓度较低;大气颗粒物数浓度变化与风速、相对湿度和混合层高度的变化呈现较好的负相关关系.当气团来源于西或西北方向,地面风向为南到东南风且混合层高度较低时,细粒子数浓度较高,容易出现低能见度现象.  相似文献   

5.
采用线性相关性分析、分类变量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巴彦淖尔、石家庄、廊坊、郑州、武汉、广州六市2019—2020年的PM2.5与气象观测数据,研究了PM2.5浓度与大气相对湿度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六市大气能见度年变化规律虽存在较大差异,但最低值均出现于每年12月—次年2月,且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气象条件、相对湿度、PM2.5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明显,其中相对湿度通过改变PM2.5物化性质间接影响能见度,与能见度相关程度相对较弱。PM2.5浓度与能见度的线性相关性良好,以幂函数为主;整体上,相对湿度与PM2.5浓度对大气能见度影响呈协同作用,相对湿度越大的城市对PM2.5的控制要求越高。此外,PM2.5浓度高于平台点时,大气能见度基本不随PM2.5浓度增加而继续降低,只有PM2.5浓度低于突变点时,大气能见度才会随PM2.5浓度降低而显著提...  相似文献   

6.
霾污染是高浓度大气气溶胶造成低能见度的大气现象,为了完善目前空气质量模式的大气能见度参数化方案,以准确地预报霾污染过程的能见度变化,基于已有的大气总消光系数与大气能见度的关系,依据Mie理论和大气分子的消光特性,计算颗粒物和NO2的消光系数,提出一种改进的大气能见度参数化方案.为了验证这一改进的参数化方案的大气能见度预报性能,①利用空气质量模式WRF-Chem3.7模拟2013年12月南京地区两次霾污染个例,并且与实际观测数据对比,证实其能够准确地模拟大气颗粒物和NO2的浓度变化;②利用模拟的大气颗粒物和NO2的浓度数据,分别采用改进的能见度参数化方案及已有的IMPROVE方案和CHEN的能见度参数化等3个方案,计算两次霾污染个例的大气能见度变化;③与观测能见度比较,评估3个能见度参数化方案的模拟准确性。评估表明,改进的参数化方案模拟的两个霾污染个例能见度的平均标准化偏差和平均偏差分别为17.19%、3.18%和517、173 m,并且和观测能见度的相关系数分别提高到0.76、0.87,其能见度模拟的准确性优于其它两种已有的参数化方案,并在不同相对湿度(RH)和能见度范围内改进的参数化方案模拟的标准化平均误差均小于其它两种参数化方案,其中,在RH < 80%和能见度≥ 1 km范围内标准化平均误差均低于50%.研究显示,改进的大气能见度参数化方案能够有效地提高空气质量模式的霾污染环境大气能见度的预报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以大气RH(相对湿度)为基准对上海2005─2009年大气质量和气象资料的日均观测资料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了RH与ρ(PM10)、大气能见度的相关关系. 结果表明:在将RH以5%的间隔进行分段后,各区段ρ(PM10)平均值与RH平均值呈显著线性负相关,R(相关系数)达0.97;随着RH增大,大气能见度随ρ(PM10)变化率的绝对值增大;RH在75%以上时,增加相同的ρ(PM10)所导致的大气能见度下降量是RH在40%~45%时的5倍以上;RH小于75%时,大气能见度可较好地反映ρ(PM10)的变化,而RH大于75%时,大气能见度的降低主要反映PM10含水量的快速增加而并不指示ρ(PM10)的增加.   相似文献   

8.
王恺  赵宏  刘爱霞  韩斌  白志鹏 《中国环境科学》2009,29(10):1029-1033
针对空气污染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的预测研究,构建了一个风险神经网络模型,模型以6个气象因子、3种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浓度和能见度作为输入因子,输出为24h后能见度的预测值.该模型对低能见度情况的数据给予相对较高的风险值,而对高能见度情况的数据则给予相对较低的风险值.以天津市2003~2007年的气象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风险神经网络模型优于传统神经网络模型和线性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大气能见度规律及下降原因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历史资料和外场观测数据,对北京市大气能见度的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北京市大气能见度较差的时间占全年的近一半.夏季能见度最好,冬季最差.通常中午能见度最好.高浓度的颗粒物是北京市大气能见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局地重污染天气和沙尘暴天气虽然发生几率小,但可以使北京市大气能见度下降得很低.   相似文献   

10.
于2013年1月连续在线观测天津城区气溶胶数浓度谱分布和大气能见度,并结合相关气象资料,探讨相对湿度(RH)对气溶胶浓度谱分布和大气能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发生了4次连续雾霾天气过程,4次雾霾天气过程对应着气溶胶粒子数浓度的连续高值,低能见度天气系高浓度气溶胶粒子和高相对湿度协同所致;随着RH增大,PN1和PN2.5-10呈增长趋势,RH90%后,PN1和PN2.5-10有所降低,PN1-2.5则持续增长,高RH对气粒转化和气溶胶粒子的碰并聚合作用明显;气溶胶吸湿增长因子计算表明,高RH下水汽对能见度影响很大,尤其是大雾天气下其影响甚至可能超过气溶胶粒子浓度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阿左旗2008年3-5月的空气总悬浮颗粒物浓度进行监测,分析该地区空气中颗粒物含量与沙尘天气状况。结果表明:根据空气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的沙尘天气分级标准,2008年3-5月大气中TSP平均浓度值分别为:0.556mg/m3,0.459mg/m3,0.395mg/m3,由3-5月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阿左旗大气中TSP浓度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3-5月期间共发生9次沙尘天气,其中浮尘天气7次、扬沙天气2次。沙尘天气的频率以3月最高,4月其次,5月最低。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四子王旗2008年和2009年3-5月份大气TSP浓度的测定,结合同期主要气象因子数据,依据国家规定的大气中TSP含量的标准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四子王旗的沙尘天气进行分类,并对其强度等级进行划分。评价结果表明:在2008年3-5月份中,发生了5次浮尘天气,2次扬沙天气,其中在2008年5月26日TSP浓度值为3.058mg/m3,达到扬沙天气等级。在2009年3-5月份,发生1次扬沙天气,TSP浓度值为3.369 mg/m3;四子王旗大气中TSP浓度含量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大气中TSP浓度与风速、环境温度呈正相关,与降雨量、大气压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邱玉珺  邹学勇  张春来 《环境科学》2006,27(6):1046-1051
利用1971~2000年北京及其沙尘过往路径典型站点日能见度和各种沙尘天气发生日资料,分析了沙尘天气发生频率与能见度方差的关系.发现当沙尘天气频率减少(增加)1次时,能见度方差就偏强(偏弱)1个标准差.沙尘天气发生频率对日能见度变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风速的高频变率实现的,当风速变率偏强(偏弱)1个标准差时,沙尘天气发生频率增强(减弱)约30%,近地面风场的高频变率影响了沙尘天气的产生,从而影响日能见度方差的波动.异常低能见度事件(日能见度距平<-2σ,σ为各站各日能见度距平的标准差)频次与能见度方差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风速距平频次增加,使得沙尘天气发生频次增加,从而导致低能见度事件频次上升;反之,异常低能见度事件下降.浮尘、沙尘暴和扬沙与低能见度事件的相关程度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4.
沙尘天气监测及指标界定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8年和2009年丹东市沙尘天气的气象观测和环境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气象部门通过观测水平能见度及风速来确定沙尘天气及等级,但不能测定沙尘天气出入境时间、沙尘浓度及降尘量,沙尘夜间袭来还可能漏测;环保部门还没有沙尘天气分级技术标准,对PM10低于0.6mg/m^3的沙尘天气还没有指标确认。应整合气象部门和环保部门的沙尘天气监测资源,监测沙尘天气出入境时间、级别和沙尘落入量,共同发布沙尘天气预警和预报。  相似文献   

15.
将气溶胶复折射率(Aerosol Complex Refractive Index,ACRI)和气溶胶粒径吸湿增长因子(Growth Factor,Gf(RH))参数化方案进行耦合,提出了一种基于Mie散射模型的大气能见度数值改进算法.并利用成都市2017年10~12月WS600一体式气象站、AURORA-3000积分浊度计、AE-31黑碳仪以及GRIMM180环境颗粒物监测仪分别观测获得的相对湿度(RH),干气溶胶散射系数(bsp),干气溶胶吸收系数(bsp),气溶胶质量浓度(PM10,PM2.5,PM1)及其数浓度粒径分布(N[r(RH)])的地面逐时观测资料,通过与两种能见度计算模型(经验参数的Mie散射模型和统计模型)在不同能见度区间(<2km,2~5km,5~10km,>10km)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评估了该改进算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三种能见度计算方法均能较好地模拟出能见度的变化特征;改进算法通过本地化参数化方案更准确地估计出DACRI和Gf(RH),从而可更准确地模拟出四类能见度区间,对应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62,0.90,0.89,0.93,平均相对误差(MRE)分别为9.86%,10.39%,9.94%,14.06%.  相似文献   

16.
采用空气污染指数API法对绵阳市2008年大气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市空气质量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主要污染时间为1、2、3、5、12月,影响因素为气象和人为活动。建议采取优化产业结构、改造锅炉和燃烧设备、大力发展和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加快城市绿化建设等污染防治对策。API法与其他评价方法相比,可以准确地揭示大气污染程度,是一种简便、直观且可靠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7.
氯气是目前环境空气和污染源重要项目监测之一,根据国家标准方法要求,采用甲基橙分光光度法。标准曲线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数据的准确性。在实际工作中,环境空气标准曲线及污染源标准曲线,相关性均做不到三个9,且两者曲线的斜率、截距波动较大,直接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尤其对浓度较低的数据影响更大。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氯气曲线的标准溶液浓度和加标量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环境空气和污染源标准曲线相关性可达到三个9,斜率和截距波动不大。经回收率实验,该方法可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8.
北京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区域性本质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颗粒物是北京的首要大气污染物,2006年PM10年均浓度超标60%以上.本研究基于颗粒物质量浓度在线监测和逐日TSP的采样分析,结合地面天气形势,论述了北京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区域性特征.首先,北京大气颗粒物污染过程的形成由以冷锋过境为明显标志的周期性的天气系统决定,天气系统的活动尺度决定了颗粒物污染的区域性.其次,从PM2.5/PM10和Pb/Al比值的变化判别出颗粒物污染过程中随着颗粒物浓度的升高,细颗粒物呈现富集趋势;细颗粒物的富集由粗颗粒物的去除和超细颗粒物的生成(核化过程)、以及二次颗粒物的生成所致;污染过程中颗粒物的老化以及化学组成(Pb/Al)的大幅度变化共同表明了北京大气颗粒物来源的区域性本质.  相似文献   

19.
深圳地区灰霾分布特征及预警、预报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基于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1953—2010年的灰霾UV统计资料、气象要素值、灰霾出现前期及同期的地面和850hPa的天气形势资料和自动站的能见度统计资料以及深圳市环境监测站的1980—2010年污染物浓度资料,对深圳市灰霾天气的出现规律及影响要素特征进行了概括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逐步回归的方法,筛选出影响灰霾主要因子,建立未来1—3d的能见度预报方程.同时通过对灰霾出现前天气形势的分析和归纳,建立灰霾潜势预报的思路.并进一步对灰霾天气的典型因子进行权重分级.最后集成以上3种预测方法,归纳出灰霾预警方案,形成灰霾预警预报模型.利用实测结果对模型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率和可靠性,对灰霾预测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为灰霾防治和预警系统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灰霾天气成因危害及控制治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气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由气溶胶颗粒物造成能见度恶化事件越来越多,灰霾天气已成为一种常见环境灾害污染事件。简要概述了灰霾天气定义分级、分布特征与雾霾比较,深入研究了灰霾天气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与存在危害,系统探讨了灰霾天气控制措施、监测方法与治理对策。指出在现有灰霾天气成因危害及控制治理状况下,加强理念宣贯,建立预报预警,开展PM2.5防治,推进城区绿化,科学布设规划,可有效解决中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文明型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灰霾天气防控治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