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阳系内轨道相交的陨石母体间的高速碰撞,会在陨石体中产生大量的冲击效应,包括表土层和角砾的形成以及由冲击作用导致的冲击变质等。这些冲击效应在所有主要的陨石类型中几乎都可以观察到。因此,研究这些冲击效应,可以推测陨石母体碰撞碎裂时的动力学条件及其空间环境,揭示其早期的动力演化。介绍了陨石演化过程中冲击效应形成的主要阶段和陨石母体相互碰撞的4种基本形式,并给出了主要陨石矿物某些冲击特征出现的压力范围和冲击效应产生的最低碰撞速度等参数。  相似文献   

2.
<正> 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岩石冲击变质作用的研究很受重视,这项工作的开展是与地下核爆炸和空间计划紧密联系的。 地下核爆炸是在岩体中产生特征冲击效应的最好方法,其规模和矿物变形程度可以与陨石撞击相比。为了搞清岩石经受陨石撞击或核爆炸冲击所产生的永久变形的性质和程度,有一些学者进行了一系列人工冲击试验,进一步丰富了有关岩石冲击变质作用的知  相似文献   

3.
我们认为,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上被掩埋的直径达180km的环形构造,是一个冲击陨石坑。该坑的大小和形状,已为在其内部和附近的磁场和重力场异常以及油井钻探所揭示。该坑的地层包括一系列安山质火成岩和玻璃(与上覆的、有冲击变质作用证据的角砾岩成互层)。安山质岩类的化学成分和同位素组成,与在白垩系/第三系(K/T)冲击喷射物中找到的玻璃陨石(熔融石)相似。在坑外50km处,也发现含有冲击变质作用证据的、厚90m的K/T边界角砾岩,这种角砾岩可能代表陨石坑的喷射物盖层。该陨石坑的精确年龄尚未清楚,但K/T边界年龄业已指明,因为该陨石坑位于一厚的碳酸盐层序中,冲击形成的CO_2可引起严重的温室加热效应。  相似文献   

4.
根据球粒陨石全岩组成、球位和碳质球粒陨石难熔包体的元素丰度分布特征揭示的陨石母体早期化学分怕的证据,论述了太阳星云条件下球粒陨石母体经历的化学分馏过程,难熔元素、亲铁元素和挥发性元素各自的化学分馆特征,这些特征保存了母体早期形成过程——凝聚阶段的信息,说明凝聚作用是太阳系原始行星母体经历的主要化学分馏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已知最还原的EH、EL群球粒陨石和AUb群无球位陨石的岩石矿物学对比研究,揭示了EH、EL群陨石母体之间在矿物模式组成和矿物化学组成上的异同性,并提出了EH群陨石母体相对于巴群形成于一个更加还原的星云条件的观点及论据。通过对不同岩石类型陨石样品的对比,还揭示了EH和EL群陨石母体的热变质过程伴随有还原反应的特点,并指出EL群陨石母体相对于EH群陨石具有较缓慢的冷却达率和更开放的体系特征。通过对AUb群陨石的研究,揭示了其矿物化学组成上的不均一性及其与EH和EL群陨石的明显差异,表明该群陨石至少有二个独立的母体,且还原程度分别接近或略低于EH和EL群陨石母体。  相似文献   

6.
近十几年来,在地质学领域内引起冲击变质的概念。冲击变质是指一个巨大的陨石体高速碰撞地球表面时产生冲击和爆炸,使岩石熔融和气化,并抛射出大量的基岩物质  相似文献   

7.
大多数球粒陨石都遭受过热变质作用,结果其结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均发生了变化。这种热变质作用是由于太阳星云凝聚产物吸积形成的陨石母体或小行星受到迅速加热所致。热能来自吸积能、中短半衰期核素的衰变能、~(235)U的诱发裂变能和长寿命核素的衰变能。由于受热程度的不同,产生了具有不同热变质程度的产物,即不同岩石类型的陨石。本文对属于不同化学群和不同岩石类型的球粒陨石的热变质特征和物理化学条件作了专门的综述,同时还对几种球粒陨石母体可能的热模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分布在世界各地的K/T界面剖面,尽管形成环境各异,但彼此之间的岩石矿物特征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对于大多数剖面来说,界面粘土层的底都普遍存在着一个结构特别的冲击层。冲击层的厚度在全球的分布并不均匀,北美和加勒比海地区可达2~50cm,而其它地区则只有几厘米。冲击层的厚度可能反映了距离撞击坑的远近。详细的岩石与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在北美和加勒比海地区冲击层实际上具有双层结构特征。上面的一层称为火球层,除了富集Ir和其它地外指示元素外,还含有大量的烟灰和富Ni镁铁尖晶石。下面的溅射层则含有大量的冲击玻璃球粒(玻璃陨石)和冲击变质矿物。K/T界面冲击层的发现为Ir异常的地外撞击成因解释提供了更为直接的物理证据。  相似文献   

9.
<正> 顽火辉石球粒陨石是一个具有异常化学和矿物组成的小陨石群,由于它们形成于异常的母体环境而表现出许多明显不同于其他球粒陨石群的特殊性质,例如,对它们的母体物质来源、形成区域、氧化还原条件、吸积温度、变质作用以及母体数目、与球粒陨石和无球粒陨石之间的成因联系等等,一直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10.
<正> 1 吉林陨石的冲击压缩线与状态方程根据陨石与天体化学的研究成果,IAB铁陨石和H群普通球粒陨石很可能是形成地球的初始物质。也就是说,地核很可能是由铁质小行星(M型小行星)吸积形成的,即铁质小行星吸积石质小行星(O、S、E、C型小行星)  相似文献   

11.
泥石流拦挡坝主要以增加自身刚度来提高其拦挡能力,但对于巨石块的碰撞,坝体刚度越大,其受冲击力也越大,相应的坝体结构破坏也越大。创新性地将无粘结预应力筋设置在普通格栅坝中,利用ABAQUS软件对普通格栅坝和加无粘结预应力筋格栅坝在相同冲击条件下(以10m/s的冲击速度)坝体被撞后动能的变化、加速度响应值、位移值和Von-mises应力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加无粘结预应力筋格栅坝比普通格栅坝能吸收更多的冲击能量,冲击方向的加速度响应值更小,具有更好的抗冲击性能。  相似文献   

12.
陨石学会     
<正> 陨石学会是一个国际学术团体,成立于1933年。其宗旨是促进有关陨石和其他球外物质样品的研究,探讨它与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的关系。其它有关领域(?)星、显微陨石、冲击特征、玻璃陨石和行  相似文献   

13.
用裂变径迹法对广西百色盆地右江河谷发现的玻璃陨石的年龄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为0.732±0.039Ma。这一年龄值与地球磁场从松山负极性世向布容正极性世反转的年代(0.73Ma)吻合。这一测定结果支持了如下论断:玻璃陨石是由地球外巨大物体冲击地球形成的,同一冲击事件导致了地球磁场反转和玻璃陨石形成。这一冲击事件发生于0.732±0.039Ma前。  相似文献   

14.
用经二级轻气炮加速到5~6.7km/s的超高速的钢球弹丸(直径6mm),垂直撞击半无限厚石英砂岩靶岩。通过对典型的回收靶体的分析,获得了残留靶岩内四种岩石结构分布带以及带内岩石冲击变质状态、次生裂隙发育等有关信息。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地球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给出了一个推测的时间表。目前公认的地球形成年龄是以陨石年代学推断的,因而,实际的地球年龄应晚于陨石形成年龄而大于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地球物质年龄,即介于4560Ma和4276Ma之间。根据球粒陨石年代学资料,球拉的年龄约为4560Ma,星子的形成年龄间隔为107~108Ma年,考虑到原地球形成和土地幔补堆积层形成时间,地球最后形成年龄约在4400Ma前后。上、下地幔的差异和上地幔化学特征充分说明了上地幔具独立演化的历史,没有参与地球的成核过程,上、下地幔过渡带应是原地球分异壳转化而成,该层圈所富集的不相容元素及生热元素对土地幔后期演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玻璃陨石——这些小小的玻璃物质长期以来吸引着人们极大的注意力。早在十世纪,中国文献中就有了关于玻璃陨石或“雷公墨”的记载。关于莫尔道熔融石和澳大利亚玻璃陨石,在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初就已有人作了记载和描述。 斯潘塞(Spencer,1933)对玻璃陨石和冲击玻璃作了广泛的研究后得出结论:玻璃陨石虽然与巨大陨石体的降落有关,但它并不是陨石质的,它是由地球岩石熔化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缺气环境中,金属从海水、古卤水或热水溶液中被吸附和沉淀而发生积聚。在后来的变质和岩浆作用过程中,金属重新活化,形成矿床。这种矿化类型主要受缺氧环境的构造背景类型控制。被动边缘的碳质沉积岩只含有铀、钒和钼的次经济富集;含铜黑色页岩和海底喷流型矿化则限于大陆裂谷和拉拗槽环境或活动边缘的弧后盆地;变质矿床主要与碰撞边缘有关,但也出现于其它的构造环境类型。含铜黑色页岩的形成,受地球演化过程中超大陆裂开时低海平面期的控制。在高海平面期,黑色页岩中积聚的铀和钒含量增高;含铜和含铀黑色页岩矿床中岩性控制明显;相反,多金属矿化的产出并不取决于碳质沉积物的岩性成熟性。  相似文献   

18.
<正> 人们已获得的地球以外物质是陨石和月岩。近年来对地球外物质的REE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分析数据,以便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入研究REE的宇宙化学性质。陨石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原始太阳系标本,其中碳质球粒陨石在行星形成后基本上没有经历火成作用,保存了太阳系形成最早事件的证据。无球粒陨石母体和月球在其行星形成后,经历了与地球相似的内生分异作用,如部分熔  相似文献   

19.
在论文(Ⅰ)中所述陨石成因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小行易区的太阳星云凝聚模型;星云的不同氧逸度区的中间层是各类球粒陨石的形成区;各区的中心层是各类非球粒陨石的形成区。小行星区的最外部是C1陨石的形成区。各氧逸度区的边缘层则是类C1陨石的形成区。从而推断与组成原始地球的星子成分最接近的陨石(包括铁陨石、顽辉石无球粒陨石、顽辉石球粒陨石和类C1球粒陨石)的成分,并依据这些陨石的成分和地球核幔质量比等计算出近似于原始地球的成分。  相似文献   

20.
周跃光 《云南环境科学》2003,22(3):57-58,61
复合型冲击式除尘器对传统冲击式除尘器单级处理模式进行改造,整个设备分为前置、核心及后置除尘部分。分析了冲击速度、吃水深度、吸附层厚度及平流池固液分离效果对除尘器除尘效果的影响。系统中增设了防止粉尘因毛细作用产生堵塞的工艺。在冲天炉治理中烟尘降至96mg/Nm^3,二氧化硫740mg/N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