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考察了微生物以生物膜和颗粒污泥两种聚集方式主导的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PD/A)系统启动与长期运行性能、功能菌活性变化与种群结构差异。通过批次试验研究了碳源类型和碳氮比(C/N)对不同聚集形态的PD/A污泥脱氮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D/A生物膜与颗粒系统均实现了氨氮(NH+4-N)和硝态氮(NO-3-N)的同步高效稳定去除,其总氮(TN)去除率分别为90.6%和96.2%。碳源类型对PD过程实现亚硝态氮(NO-2-N)积累具有显著影响。当C/N为5.0时,生物膜系统比NO-3-N还原速率(μNO3)由大到小依次为乙酸钠、葡萄糖、乙醇和甲醇;在C/N为3.0时,生物膜系统比NH+4-N降解速率(μNH4)由大到小依次为葡萄糖、乙醇、乙酸钠和甲醇;在适宜C/N范围内,厌氧氨氧化活性随短程反硝化活性提升而提高;当乙酸钠为碳源时...  相似文献   

2.
在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后,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逐渐成为了湖库氮、磷等营养物质外源输入的主要贡献者。本研究选取红枫湖流域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添加改良剂并种植植物来构建生物地球化学垒,并对其氮、磷拦截效应进行了综合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添加Al2(SO4)3、CaCl2与钠基膨润土显著提高了土壤对NH+4-N、NO-3-N和磷的拦截率,降低其流失程度。其中,对土壤添加CaCl2改性钠基膨润土并种植植被构建的生物地球化学垒,对NH+4-N、NO-3-N和磷的综合拦截效果最佳,截留率分别为87%、95%、93%。而添加了FeSO4的土壤,NO-3-N的淋失程度增强,不宜选取。种植植物后,植物生长对土壤中氮和磷有一定的活化作用,导致模拟径流中NH  相似文献   

3.
以模拟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在常规A2NSBR工艺厌氧释磷后插入一段曝气吸磷过程,通过运行条件的优化,寻求解决后续缺氧段中硝酸盐与磷酸盐浓度的匹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改进后A2NSBR工艺的除磷脱氮特性及其缺氧段的运行控制问题。结果表明:在厌氧释磷后插入一段曝气吸磷过程,控制后续的缺氧搅拌初始ρ(NO-3-N)/ρ(PO3-4-P)为1.15~1.3时,可以提高系统反硝化除磷过程的稳定性,可避免因ρ(NO-3-N)/ρ(PO3-4-P)过低而出现“二次无效释磷”现象,并可将pH在线参数由上升转为下降的峰值点,作为在线控制缺氧段反硝化除磷过程结束的依据;取SBR池的充排水比为0.67时,系统能为其缺氧段初提供的NO-3-N量仅约为进水NH+4-N的40%;优化后改进型A2<...  相似文献   

4.
生态沟渠和生物滞留池因其良好的径流污染控制能力和生态效益,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但单一的生态沟渠或生物滞留池在农村径流污染控制中常存在氮磷去除效果不稳定和基质易堵塞等问题.将两者串联构建组合系统,利用生态沟渠预处理去除部分污染物,可降低生物滞留池污染负荷和减轻基质堵塞;同时在生物滞留池中设置淹没区并添加天然载体碳源提升系统脱氮效果.研究了载体碳源、降雨强度和干湿交替等条件对生态沟渠-生物滞留池组合系统控制农村径流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稻草和木屑两种天然载体碳源分别将生物滞留池段的TN去除率提升19.9%和20.4%.模拟降雨强度从小雨增至大雨时,外加碳源组合系统COD、 NH+4-N、 TN和TP去除率平均下降17.0%、 16.8%、 20.4%和17.2%,其中生态沟渠段对4种污染物的去除贡献平均降低16.3%、 13.0%、 24.2%和22.1%.干湿交替运行可提高系统的污染物去除效果,相较连续进水,干旱3周后木屑组TN平均去除率提升12.3%.微生物群落分析结果显示,木屑组和稻草组生物滞留池样品的α多样性高于对照组;投加载体碳...  相似文献   

5.
设计构建了4套分段式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IVCW)柱状模拟系统(总程分别为145,185 cm),针对低C/N型人工污水,研究基质层高、添加活性生物质及进水中氮素组成对该系统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水力停留时间为1 d时,4套系统对总氮(TN)去除率均在30%以上,半程基质层设置为95 cm,不添加活性生物质的HI组对TN去除率最高,达到42%;对NH3-N、NO-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0%~48%、21%~66%,而NO-2-N在各系统中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积累。随着进水中NO-3-N占比负荷的增加(从1/7到6/7),其NO-3-N去除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仅HI组去除率变化较其他组更稳定。但IVCW系统加深后,添加活性生物质反而会降低其TN去除效果。IVCW系统第1段,即下行流上层单元对脱氮贡献最大,高达80%以上;不同处理间强化脱氮效果差异虽不显著,但系统后段其脱氮途径间存在一定差...  相似文献   

6.
用离子色谱法对181份PM2.5有效样品中NO-3、SO42-、NH+4、Cl-和F-等5种水溶性离子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PM2.5的年均浓度为(71.04±51.80)μg·m-3,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五种水溶性离子的年均浓度为(28.24±31.79)μg·m-3,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各水溶性离子的年均浓度由大到小依次为:NO-3>SO42->NH+4>Cl->F-。NO-3在冬、春、秋三季...  相似文献   

7.
不同植被绿色屋顶径流水质年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绿色屋顶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逐渐得到广泛关注.为探究植被和使用时长对绿色屋顶径流水质的影响,于北京市区搭建了3种不同植被类型[佛甲草(Sedum lineare)、大花马齿苋(Portulaca grandiflora)和无植被(对照)]的绿色屋顶.根据2017~2019年植物生长情况、雨季雨水和绿色屋顶径流水质的长期监测,定量分析不同植被绿色屋顶径流水质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相较雨水,3种绿色屋顶在监测期内均是NH+4-N的汇,浓度平均削减率在50.1%~79.2%之间,但均是PO3-4-P、 DCr、 DCu和DNi的源;佛甲草和大花马齿苋绿色屋顶在2017年是NO-3-N的汇,浓度平均削减率分别为71.4%和99.5%,在2018和2019年是NO-3-N的源,而对照绿色屋顶在监测期均为NO-3-N的源;绿色屋顶的植被类型和使用时长显著影响其径...  相似文献   

8.
水产养殖废水循环利用及多余藻类生物量资源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文采用多个池塘循环养殖生态系统,利用"藻类-螺类-鲈鱼-微生物"营养链关系对养殖废水中多余有机质、营养盐的去除,研究了养殖废水净化、循环利用及水体多余藻类生物量资源化。结果表明,在系统运行的各个时期TN、NO-3-N、NO-2-N的平均去除率都超过80%,对总氨(NH+4+NH3)去除率达97.17%,效果最好;TP的去除率达94.17%,CODcr的去除率为71.87%。出水口TN、TP、叶绿素平均值均达到湖泊Ш类水标准;CODcr达到了Ⅰ类水质标准。NO-3-N、NO-2-N、总氨(NH+4+NH3)、溶解氧含量都符合渔业水质标准要求。该系统处理能力的稳定性较高,可以调控藻类种群结构、充分利用水体藻类和营养物质、将其转化为螺贝类或者价格更高的鲈鱼等增加养殖效益,还可以节约水资源,减少养殖废水排放量。  相似文献   

9.
马杰利  罗达通  刘欣  王蕾  王幸  刘湛  沈健  张俊丰  李晟 《环境科学》2023,44(11):5975-5985
二次无机离子是大气PM2.5的主要组分,其对城市霾污染的驱动作用愈发明显.目前长株潭城市群秋冬季PM2.5污染形势依旧严峻,但该区域的二次转化对冬季霾污染过程以及秋冬季SNA差异特征的影响尚不明晰.2020年11月和2021年1月在长株潭城市群4个典型站点进行PM2.5连续采样,并定量分析了SO42-、 NO-3和NH+4等组分.结果显示,秋季和冬季PM2.5中ρ(SO42-)、ρ(NO-3)、ρ(NH+4)平均值(μg·m-3)分别为(5.2±2.5)、(7.9±4.8)、(4.1±2.2)和(7.2±4.2)、(17.1±10.5)、(7.8±5.2).在冬季霾污染过程中,ρ(SO4...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探究重污染地区气溶胶的消光特征和健康风险,于2019年冬季开展了太原市PM2.5主要化学成分和氧化潜势的分析.采样期间ρ(PM2.5)为(89.9±33.6)μg·m-3,其中水溶性离子和碳质气溶胶分别占到43.3%和33.8%,浓度较高的组分依次为:OC>SO42->NO-3>EC>NH+4>Cl->Ca2+.随着污染程度的增加,PM2.5中有机物(OM)和矿物尘的占比下降了5.8%和11.2%,而SNA(NO-3、 SO42-和NH+4)的质量分数由33.9%显著增加到56.0%.基于IMPROVE公式估算,太原市冬季大气颗粒物的平均消光系数为(453...  相似文献   

11.
高原湖泊周边浅层地下水作为当地重要的生产和生活水源之一,由于受到地表氮素投入负荷、降雨和灌溉等因素驱动下,浅层地下水NO-3-N污染较为严重,威胁着高原湖泊水质安全.2020~2021年雨季和旱季从云南8个高原湖泊周边农田和居民区的水井中采集了463个浅层地下水样,分析了地下水中氮的污染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中ρ(TN)、ρ(NO-3-N)、ρ(ON)和ρ(NH+4-N)平均值分别为24.35、 15.15、 8.41和0.79 mg·L-1, 8个湖泊周边近32%的浅层地下水样NO-3-N浓度超过地下水Ⅲ类水质要求(GB/T 14848),其中,洱海、杞麓湖和滇池湖泊周边地下水NO-3-N浓度超标率最高,其次是星云湖、阳宗海和异龙湖,最小为抚仙湖和程海.土地利用和季节变化影响着浅层地下水中各形态N浓度及其组成,农田区浅层地下水中各形...  相似文献   

12.
传统生物炭材料对水中氨氮(NH+4-N)的吸附效果不佳.以生物炭为载体负载纳米零价铁制得生物炭基纳米零价铁复合吸附剂nZVI@BC,通过吸附实验,考察nZVI@BC对NH+4-N的吸附特性,并采用SEM-EDS、 BET、 XRD和FTIR分析nZVI@BC的组成和结构特性,探讨nZVI@BC吸附NH+4-N的主要机制.结果表明,在298K下铁/生物炭质量比为1∶30时制备的复合吸附剂(nZVI@BC1/30)对NH+4-N的吸附性能最佳,比负载前生物炭的吸附量提高了45.96%,饱和吸附量可达16.60 mg·g-1.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更符合nZVI@BC1/30对NH+4-N的吸附过程.共存阳离子与NH+4-N之间存在竞争吸附,其对nZVI@BC1/30吸附NH+  相似文献   

13.
徐振麒  尚玥  丁峰  谢鸣捷  王勤耕 《环境科学》2023,44(3):1310-1318
于2016~2017年不同季节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采集分粒径的颗粒物样品,分析了粒径≤1.1μm颗粒物(PM1.1;<0.4、0.4~0.7和0.7~1.1μm)中水溶性离子、碳质组分和元素的浓度.结果表明,受当地扩散条件以及热不稳定组分在高温下挥发分解的影响,PM1.1、 OC、 NO-3、 SO42-和NH+4浓度均表现出秋冬高、春夏低的特点.而元素碳在春季因工业和道路扬尘贡献的升高达到最大浓度[(1.87±0.98)μg·m-3].根据丰量组分间的特征比值,南京PM1.1中的阴离子由NO-3、 SO42-和Cl-主导,碳质组分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及老化过程.随着温度的升高,热不稳定组分NH+4、 NO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不同区域生态修复后环境因子对浮游动植物群落分布的影响,于2021年1月(竣工后)对南湖A、 B、 C、 D和S区的环境因子及浮游动植物开展调查.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区较未修复区水体总氮(TN)、溶解性总氮(DTN)、氨氮(NH+4-N)、硝氮(NO-3-N)、总磷(TP)和溶解性总磷(DTP)浓度显著降低,溶解氧(DO)显著增高(P<0.05).研究区浮游植物种类以绿藻和硅藻为主,浮游动物种类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修复区浮游植物生物量较未修复区低,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物种数升高.聚类与主坐标分析显示修复区浮游动植物群落差异显著(P<0.05),其中A区和B区游动植物结构较为相似.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DO、 NO-3-N、 pH和水温(WT)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DO、 NO-3-N、 NH+4-N和TP是驱动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闸控河流潜流带营养盐“源/汇”特征,本研究以淮河流域沙颍河槐店闸河道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1月中旬实施了蓄水调控背景下的原位沉积物采集实验,通过分析氮磷营养盐在沉积物-水界面的分布与扩散通量,识别了潜流带营养盐“源/汇”角色,探明了闸控河道内源风险。结果表明:1)间隙水NH+4-N与TP浓度分别是上覆水体的6.5与1.1倍,表明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存在显著浓度梯度,极易造成潜流带NH+4-N、TP向上覆水迁移;2)经综合污染指数评价得出,上覆水与间隙水水质处于重污染或严重污染状态,且闸下污染程度显著大于闸上,表明蓄水调控对闸下水域产生了负面影响;3)沉积物-水界面的NH+4-N、NO-3-N、TP交换通量分别为0.39~10.07、-3.45~-2.04、-0.09~0.17 mg/(m2·d),表明沉积物为NH+4-N的“源”,NO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遵义市秋、冬季PM2.5中水溶性离子的昼夜污染特征及来源,于2020年10月~2021年1月昼(8:00~19:30)和夜(20:00~次日7:30)连续采集遵义市PM2.5样品,对样品中8种水溶性离子含量进行检测,分析其昼夜浓度变化特征,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PCA-MLR)模型解析其来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遵义市水溶性离子的平均浓度为16.89±9.29μg/m3,呈冬季高、秋季低的季节变化特征。NO-3、NH+4、K+和Cl-的浓度夜晚高于白天,而SO42-、Ca2+和Mg2+的浓度则在白天较高。二次离子(NH+4、NO-3、SO42-)是遵义市主要水溶...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大黑汀水库表层沉积物碳氮磷污染负荷及分布特征,利用Peeper (pore water equilibriums)技术获取沉积物-水界面氮磷剖面特征,分析大黑汀水库间隙水氮磷分布的空间差异;采集沉积物无扰动柱样用静态培养法对其水土界面氮磷交换速率进行估算.结果表明:沉积物中TN、TP和TOC的含量分别在729~5894mg/kg、1312~2439mg/kg和0.5%~5.6%之间,沉积物中氨氮(NH4+-N)、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和活性磷(PO43--P)含量分别在0.6~202.9、34.4~168.3、0.1~0.3和16.1~75.2mg/kg之间,主要表现为下游含量高于上游,空间分布特征明显;沉积物C/N表明该水库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水体内部,与人类网箱养殖活动有关.间隙水中NH4+-N和PO43--P浓度远高于上覆水,表明大黑汀水库间隙水具有向上覆水体扩散营养盐的潜力.在垂直方向上间隙水中NH4+-N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变大,PO43--P浓度具有在0~4cm快速增加,之后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静态释放结果表明,沉积物-水界面NH4+-N和PO43--P的交换通量分别为3.5~110.5mg/(m2·d)和0.1~1.6mg/(m2·d),NO3--N和NO2--N交换通量在-112.5~157.2mg/(m2·d)和0.04~0.94mg/(m2·d)之间.NH4+-N、NO3--N和PO43--P在下游表现出较高的释放速率.较高的沉积物内源负荷使得大黑汀水库沉积物具有较大的向上覆水释放营养盐的潜力,改善水库沉积物污染状况是治理大黑汀水库水体环境的必要之举.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同步硝化内源反硝化除磷(SNEDPR)系统处理低C/N(<3)污水的脱氮除磷特性,采用厌氧/低氧(溶解氧0.5~1.0mg/L)运行的SBR反应器,以低碳城市污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了C/N对SNEDPR启动、脱氮除磷性能优化与菌群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水C/N由4.3提高至5.15时,系统脱氮除磷性能均逐渐增强,系统总氮(TN)和PO43--P去除率最高达89.3%和90.6%;降低进水C/N <3后,系统脱氮、除磷性能均呈现先降低后逐渐升高的趋势,但低C/N对PAOs(聚磷菌)除磷性能的影响高于其对反硝化聚糖菌(DGAOs)内源反硝化脱氮性能的影响,表现为TN和PO43--P去除率分别先降低至21.4%和3.4%后逐渐升高至92.9%和94.1%.系统稳定运行阶段,单位COD平均释磷量和SNED率达437.1mgP/gCOD和89.1%,出水NH4+-N、NOx--N和PO43--P浓度平均为0,4.4,0.2mg/L.经136d的运行,系统内PAOs,GAOs,AOB(氨氧化菌)和NOB(亚硝酸盐氧化菌)分别占全菌的(16±3)%,(8±3)%,(7±3)%和(3±1)%,其保证了系统除磷、硝化和反硝化脱氮性能.此外,系统好氧段存在同步短程硝化内源反硝化,是实现低C/N(<3)污水高效脱氮除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将镁掺杂进水泥基材料铝酸三钙(C3A)制得新型富镁铝酸三钙(Mg@C3A)应用于水体氨氮(NH4+-N)和磷(PO43-)的共去除.通过批量实验,考察了Mg@C3A投加量、氮磷浓度、溶液pH值、温度等因素对NH4+-N、PO43-共去除的影响,并阐述了共去除机制.结果表明:Mg@C3A是由Mg掺杂C3A同构体和表面MgO组成,其中Mg的引入未改变C3A晶体结构和基本形貌.Mg@C3A材料对NH4+和PO43-具有良好的共去除效果.当Mg@C3A的投加量为3g/L,NH4+和PO43-的最大去除量分别为38.4,78.9mg/g;温度升高有利于Mg@C3A对NH4+和PO43-的共去除,而高pH值可促进NH4+的去除.Mg@C3A材料对NH4+的去除主要是OH-的中和作用和鸟粪石的沉淀作用主导,PO43-主要是与Mg2+或Al3+结合形成鸟粪石或磷酸铝被去除.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暴发了多次霾污染过程,受观测仪器等因素的限制,尚未有对河南省北部城市和农村霾污染的对比研究.利用一系列在线高时间分辨率的观测仪器在河南省2个城市点位和3个农村点位对一次区域重污染过程(2018年1月12~25日)进行综合观测.结果表明SO42-、 NO-3和NH+4(SNA)是此次区域污染过程中5个点位PM2.5中占比最高的组分,位于53%~63%之间,以NO-3为主24%~32%,其次为SO42-(13%~17%).相较于城市点位,农村点位PM2.5中有机物的占比更高,尤其是夜间.随着污染的加重,SNA的占比上升,重污染时段可达67%.此外,当区域受南部气团的传输影响时,5个点位PM2.5中NO-3的占比增大;受北和东北部气团的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