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铁站台层发生火灾时,烟气会从站台层经过楼扶梯开口蔓延至站厅层,因此, 楼扶梯开口处的挡烟效果对人员安全疏散影响重大。通过搭建全尺寸地铁站数值模拟模 型,对细水雾幕和排烟系统作用下楼扶梯开口处的挡烟效果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当仅设置挡烟垂壁时,挡烟垂壁有一定的蓄烟作用,但仍有大量烟气通过楼扶梯开口 从站台层蔓延至站厅层;设置细水雾幕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烟气通过楼扶梯开口从站台 层蔓延至站厅层,有效降低烟气温度,但由于细水雾向下的冲量破坏烟气层的稳定性, 使得细水雾幕附近的烟气层高度降低;同时设置细水雾幕和排烟系统可实现良好的挡烟 效果,在楼扶梯的中段附近已基本不受火灾烟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将空气幕作为城际铁路地下车站控烟措施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为地下车站防灾控烟设计提供新思路,以某典型城际铁路地下车站岛式站台层为依托,采用火灾动力学三维模拟软件FDS建立全尺寸火灾模型,对比单吹式、吹吸式空气幕布置于站台与轨行区间时楼梯及站台处温度及可见度分布规律,并分别对单吹式、吹吸式空气幕的射流风速、射流角度进行了参数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单吹式、吹吸式空气幕均可保证火灾下楼梯区域可见度和温度的安全性要求;单吹式在射流风速为12 m/s且射流角度为10°时,吹吸式在射流风速为8 m/s时,防烟效果良好且趋于稳定;采用单吹式的最小站台危险区域较吹吸式长15 m,建议在城际铁路地下车站中选用吹吸式空气幕。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火灾模拟软件FDS,以四川消防研究所高层实验塔二层为原型,建立模型研究了防烟空气幕防烟空气幕出口风速对高层建筑前室烟气运动的影响,试验中在前室内设置18个测点,测定前室内的温度、CO浓度及能见度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当风速〈1m/s时,前室内各测点处各参数变化情况与无风幕时基本相同,防烟效果不明显,风速〉2.5m/s时,随着出口风速的增加,前室内各测点处温度、CO浓度降低,能见度增加,烟气蔓延途径由前室上部逐渐变为前室下部,且前室门处0.2m、1.25m高度处测点处各参数值瞬间波动很大,综合考虑防烟的有效性及经济性,认为防烟空气幕的最佳运行风速应为2.5m/s~3.5m/s。  相似文献   

4.
空气幕的不同送风角度对深埋地铁火灾烟气控制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火灾动力学FDS软件对深埋地铁站台中部7.5MW火灾进行了模拟,通过改变楼梯121、扶梯口处空气幕的送风角度,分析深埋地铁火灾中,火源附近、楼梯口、扶梯口附近的温度场和速度场的分布规律,为保证人员在6分钟以上的安全疏散时间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位置的扶梯、楼梯口处空气幕的送风角度对烟气的控制效果是不同的,60°送风效果较好.在站台发生火灾时,应智能控制空气幕的送风角度,可以有效的控制火灾烟气蔓延.  相似文献   

5.
在沈阳地铁二号线世纪广场站的站台层设置多个测点,利用多通道热球式风速仪进行站台层风速的测试,分析站台两端、扶梯口及站台中部各断面速度场的变化规律。测试结果表明,对于北方严寒地区采用全高非封闭式屏蔽门地铁车站,受列车活塞风影响,列车进出站时站台各测点最大风速瞬时可达到3.7m/s,站台平均风速不超过2.5m/s,活塞风持续时间200s,地铁站台的风速可以满足规范的要求,活塞风可以对站台起到辅助通风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出口角度对防烟空气幕防烟效果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FDS,以四川消防研究所高层实验塔二层为原型,模拟在不同防烟空气幕出口角度情况下高层建筑前室烟气运动情况,获得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空气幕运行时的最佳出口角度。试验结果表明:空气幕角度为5°及20°时,模拟试验后期烟气基本突破了空气幕蔓延至前室内,而当出口角度为10°和15°时防烟效果较好,且15°时防烟效果优于10°,故推荐空气幕运行时的最佳出口角度为15°。  相似文献   

7.
为确定大埋深新型分离式地铁车站火灾情形下的合理通风排烟模式和排烟参数,以站厅和站台通过扶梯长通道相连的深埋地铁车站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火灾发生时在深埋车站内不同区域,车站和扶梯通道内烟气的运动过程及其防控方式。结果表明:对站台层与站厅层、长通道火灾的有效应急响应所需排烟参数相差较大,所需风机匹配运行的排烟模式也不相同;站台层火灾的排烟需采取车站与隧道风机的合理匹配运行模式,站厅层和长通道内的火灾则只需开启站厅排烟风机即能使楼梯口的风速达到临界风速的要求;所提出的排烟模式和排烟参数适用于该类型车站的火灾防排烟设计。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车厢内部火灾烟气在不同防排烟方式下的迁移特征,优化选择最优防排烟方式,运用火灾动力学软件FDS对CRH2A动车组的一节车厢进行模拟计算。分别采用机械排烟系统、空气幕系统及二者复合系统对车厢内烟气进行控制,对比分析不同排烟系统下车厢内烟气温度、烟气层高度和烟气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排烟量的增加排烟效果显著增大,但排烟量不宜过大,当固定功率为0.2 MW时,V2=0.87 m3/s排烟效果最佳;空气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挡烟气蔓延至相邻车厢,机械排烟在降低烟气温度与浓度方面的效果比空气幕系统明显;每个独立系统的控烟效果远不及二者复合系统效果明显。综合考虑防排烟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在本文设定工况下,V1=1.12 m3/s、V2=1.62 m3/s为最优防排烟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9.
基于FDS火灾模拟软件对不同纵向风速作用下隧道单喷淋与双喷淋灭火系统于烟气沉降作用研究分析。通过引入无量纲T/T_(aver)参数,对烟气层化强度和层化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喷淋系统对隧道降温作用明显,喷淋头位置、数量也会对烟气层的稳定带来影响,双喷头位于隧道两侧对烟气层稳定影响较小。同时风速大小会影响烟气层化强度和层化曲线,风速较低(0 m/sV≤0.5 m/s)时单、双喷淋工况烟气分层基本相同;当风速(1 m/sV≤2 m/s)时双喷淋层化强度最大、烟气分层效果更佳;当风速大于等于临界风速(V=2.3 m/s)时烟气层稳定遭到破坏,无明显分层现象。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隧道火灾时空气幕与排烟系统复合模式下的烟气蔓延规律,优化选择防排烟方式,以某越江隧道为研究对象,运用FDS数值模拟方法探究射流速度、排烟量和空气幕与排烟口间距对防排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幕与排烟口间距对射流特性与烟气蔓延有较强影响,间距为30 m的控烟效果最佳;空气幕与机械排烟复合作用的控烟效果远优于每个独立系统,可实现可靠挡烟和有效排烟;当火源功率20 MW时,随空气幕射流速度的增加挡烟效果有所增加,但射流速度不宜过大,取20~30 m/s;机械排烟对温度与可见度影响比空气幕作用效果显著,一定程度上增加排烟量可降低所需气幕射流速度;综合考虑防排烟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取射流速度为20 m/s、排烟量为100 m3/s为最优防排烟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n experiment whose purpose was to study evacuees’ exit selection under different behavioral objectives.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a corridor with two exits located asymmetrically. This geometry was used to make most participants face a nontrivial decision on which exit to use. We analyze the behavior on a macroscopic level using statistical method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members of an evacuating crowd may not be able to make optimal decisions when assessing the fastest exit to evacuate. In addition, the egress time of the whole crowd turns out to be shorter when the evacuees behave egoistically instead of behaving cooperatively. This is an interesting result because many studies on real emergencies show that evacuees tend to cooperate and act altruistically.  相似文献   

12.
前混合磨料射流切割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磨料射流切割系统具有很多独特的优点并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对几种前混合磨料射流切割系统的分析探讨,提出了在工业应用前必须解决的三个问题:喷嘴磨损、磨料浓度的调节控制和磨料输入,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三相磨料射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射流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日益受到许多国家和国际财团的重视。关于磨料射流技术,经试验和应用证明,普遍认为具有广泛推广价值和光明的发展前景。笔者在借荐和总结国内外多相流理论研究成果及试验的基础上, 针对磨料射流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射流技术,即三相磨料射流技术。论述了三相磨料射流产生原理,并对垂直管内形成的气- 固- 液三相流态做了分析; 根据适合射流的特点,找到了适用于射流技术的两种流态—气泡流和团状流,并得到了此两种流态的动力特征,为将来的工业试验及商业性应用在理论上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Occupant movement in evacuation models has been simulated and predicted based on a number of variables, including crowd density.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owd density and occupant crawling movement, as a physical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fire. It is an attempt to generate the fundamental speed-density relationship that has been developed for walking movement. This is conducted by examining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size and exit access width on crowd walking and crawling speeds on a flat surface.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suggest that exit access width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whereas occupant configuration (population size) plays less of a factor. The results further demonstrate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rawling speed given the exit access width available, due to the secondary effect of crowd dens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owd crawling speed and density is best represented by a quadratic regression model. The study concludes with the need to continuously develop new predictive movement methods, or enhance existing ones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level of detail required to ensure occupant safety and model complexity.  相似文献   

15.
高压喷射注浆加固地基RJP工法及北京现场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满足土木工程建设对大直径旋喷桩和超深基础防漏止水的需要,1988年RJP(RodinJetPile)工法应运而生。其旋喷桩直径达240~320厘米,固结体质量优良,工艺可靠,成本较低。1996年5月在旋喷发明人、本工法专利权拥有者中西涉博士的指导下,中日数公司在北京探矿机械厂内联合进行了RJP工法现场试验。旋喷桩直径达3米,团结强度良好,施工工艺简单。试验结果表明,在拥有三重管旋喷设备和经验的中国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高压水射流技术在清洗领域的应用,因其具有一系列优势,越来越为社会所认同和欢迎。以何种模式运行才能使其发展的更快、更好,是在该领域的工作者所普遍关注的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再次讨论并提出高压水射流清洗技术应用的专业化、规模化与社会化,以期在更大的范围引起同行的参与,共同寻求发展我国高压水射流清洗技术应用的最佳战略、策略和实施的方式。实践证明,高压水射流清洗技术应用的专业化、规模化与社会化是可以实现的。坚持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使其专业化、规模化与社会化并逐步充实、完善,定能使之有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勇    张涛    魏建平      梁博臣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7,13(11):117-122
为明确磨料形状对高压磨料气体射流冲蚀效果的影响规律,基于LS-DYNA数值分析了磨料冲蚀靶体应力分布,根据横向裂纹和纵向裂纹建立了考虑磨料球形度的磨料射流冲蚀体积计算模型;分析了磨料形状的球形度,通过高压磨料气体射流破岩实验得出了磨料形状对冲蚀体积影响规律;对比分析理论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验证计算模型吻合度较高,模型数学形式简单,且具有较好的工程适用性;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得出,磨料形状对冲蚀效果具有显著影响,随磨料球形度的增大,冲蚀体积呈指数增加;在相同冲蚀粒子数以及冲击动能情况下,磨料粒子球形度越高,棱角越尖锐,冲蚀体积越大。为高压磨料气体射流的磨料优选提供理论依据,冲蚀性能预测提供简易算法。  相似文献   

18.
王甫洲水利枢纽工程泄水闸施工围堰基础主要为砂卵石层,结构中密~密实,属较强~极强透水层。使用改制的BZK—3A 型喷灌机,大水量、大浆量、不分序连续施工,高压定喷构筑围堰基础防渗板墙。经围井开挖检查,钻孔及围井挖后抽水试验、泄水闸基坑开挖后的防渗效果分析表明,高喷防渗板墙厚度、墙体强度及墙体渗透系数均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9.
针对磨料气体射流,基于气固两相流理论分析影响磨料速度的因素,在一定喷嘴结构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磨料特性对破煤效果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发现,影响磨料速度的主要因素有磨料密度和磨料粒径。实验结果表明:在射流压力一定条件下,石英砂、石榴石和棕刚玉3种磨料中棕刚玉破煤深度最大,在80,120,200和280目4种不同目数磨料中,120目磨料破煤效果最优。通过分析磨料特性的影响,得出磨料硬度对破煤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磨料密度。开展磨料气体射流破煤实验,确定了磨料气体射流中最优射流靶距为70 mm,最佳破煤磨料为120目的棕刚玉磨料。  相似文献   

20.
水射流割缝卸压增透时存在淹没射流和非淹没射流两种情况,导致煤体上下割缝半径不同,若仅根据一种半径进行钻孔布置,则易出现抽采空白带或增大工程量等问题。为此,提出基于淹没射流和非淹没射流不同破碎半径的钻孔布置新工艺。在分析两种射流速度场分布的基础上,理论计算了两种射流破碎半径,对比分析得出非淹没射流与淹没射流的破碎半径之比是1.48∶1。运用comsol数值模拟软件,建立数值模型,分析了两种射流并存情况下的瓦斯压力变化,并与不考虑淹没射流时抽放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射流并存时抽采范围为不考虑淹没射流的86.5%。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应采用交叉割缝的方式,同一行中相邻两割缝终孔间距为7.5 m,相邻两行中,垂直间距相隔5.8 m,且两端割缝中心相错3.75 m的布孔方案,并用comsol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交叉割缝布孔具有较好的抽放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