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黑龙江垦区土地资源利用为例,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和土地利用动态度等分析指标,对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现状与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耕地面积总量增加,但人均耕地面积下降;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有待提高;土地质量逐年下降,生态环境趋于恶化;部分农场场址道路建设用地过大,土地浪费现象严重;土地后备资源日益匮乏,开发整理复垦难度大等5个方面,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人地关系理论出发以土地利用变化为切入点通过野外调查和遥感动态监测对干旱区绿洲土地覆盖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在考察数据和对遥感图像的分类结果的评价的基础上对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空间动态变化进行规律性分析提出只有协调人地关系、加强区域地理建设才是使干旱区绿洲地区避免荒漠化的唯一道路.  相似文献   

3.
以郑州市中牟县为例,利用土地详查和统计数据等资料,建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分析了中牟县1996-2008年土地利用数量、速度、程度、区域差异等变化,揭示中牟县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城镇化进程和收入水平提高是影响中牟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但目前的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多是从区域整体角度进行分析,未体现区域内部空间差异,对制定差异化土地政策的指导性不强.土地利用战略分区研究可使分区结果与土地政策调控形成互动机制,提高其指导性,从而促进区域土地合理利用与有序开发,实现区域统筹发展.对土地利用战略分区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原则、指标体系选择、研究方法与思路等进行了探讨,希望对完善土地利用战略及分区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土地利用状况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发相  于薇  孙佳 《青海环境》2002,12(2):54-56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农八师垦区土地利用面积的扩大,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亦不断提高,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根据有关资料和实地调查,论述了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与特点,分析了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韩德军  朱道林  姜丽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5):543-547,553,641
研究目的是解决《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颁布后生态功能区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优化问题。研究方法选取中国东部和西部同纬度的福建南平市与贵州毕节市为实证区域,采用对比分析法、熵权法、综合评价模型等定量分析方法对比两城市土地利用历史、现状和潜力的基础上,结合两城市中心城区的土地空间布局的相似性和差异,分析了两城市土地利用的异同点,提出两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在土地利用历史进程方面,南平市和毕节市都经历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阶段;2在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方面,南平市土地利用程度整体高于毕节市,但两城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不同,南平市社会经济产出相对较高,而毕节市土地资源禀赋相对较好;3在土地利用潜力方面,两城市尤其是南平市土地强度均高出全国城市平均水平,说明潜力有限。此外,两城市结构潜力也存在较大差异。结果认为,南平市属于高密度集中型土地利用模式,而毕节市属于集中型土地利用模式。两城市土地利用的功能、空间布局以及土地利用模式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两城市所处的空间区位及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因此在区域发展中所定位的土地开发性质也不同。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区域调控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分析了新形势下我国土地利用区域调控的背景、目的和原则,从土地利用综合分区和功能分区两个角度探讨了我国土地利用区域调控的实践途径,并提出若干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8.
高雪  任学慧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10):921-923,933
根据1995—2008年《辽宁省统计年鉴》及土地利用数据,以人口城市化率反映城市化水平,基于信息熵和均衡度原理,分析了辽宁省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探讨了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1995—2008年辽宁省土地利用信息熵、均衡度呈现波动状态,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逐渐趋于均衡。但从总体趋势看,土地利用结构的均质性较差,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9.
彭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国慧  樊宏  刘亚迪  张念华 《四川环境》2005,24(4):70-73,76
依据1992~2003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分析彭州市土地利用动态、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区域差异等变化情况。总结了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地形条件、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第三产业的发展、交通条件、政策因素等六个方面,并针对目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期对彭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土地的集约利用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根据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大纲要求和各区域土地利用实际,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计算方法,包括数据的量化、标准化及综合计算模型,最后得出各地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运用上述方法对孝感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进行分析,找出了其土地利用方面的问题和优势,为下一步改造提供依据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模型预测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述了4种预测模型的原理,并以新疆喀什市的城市用地预测为例,通过时间序列建立了4种预测模型,对城市用地实际值进行预测与分析,从而得出各种模型的特点。认为只有选择最适合的预测模型,才能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什邡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趋势预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什邡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分析该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运用马尔柯夫模型,利用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转移矩阵,预测未来若干年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情况。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调整各类土地利用面积、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促进土地集约使用、有效增加土地面积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为衡量土地健康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通过层次分析法(AHP)以及压力—状态—响应框架(PSR)来判断武汉市2000—2010年的土地健康状态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并运用动态耦合度模型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武汉市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以30%的年增长率增长,土地健康利用综合指数在曲折中发展,总体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土地健康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经历了不协调发展阶段和协调发展阶段,整个协调发展系统即将进入极限发展阶段,土地健康利用危机正进入潜伏期,应注重整合优化利用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调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城乡交错带是城市扩展和农村发展的前沿,也是统筹城乡关系的重点地区.选择北京市城乡交错带为研究区域,以调查统计、变更调查和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采用统计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认为北京市城乡交错带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变化具有以城市发展为主、国家建设占用和点轴面的外延扩展方式的特点,从而导致交错带的生态屏障功能日益受到蚕食,合理的用地功能布局和用地效益受到影响.建议采取加强城乡一体化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结构和优化布局等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罗平县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问题是实现生态脆弱区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选取喀斯特地区的罗平县作为研究对象,将遥感、GIS和多元统计技术结合运用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对罗平县1990~2001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罗平县耕地逐年减少;影响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包括人口、经济和社会投资。  相似文献   

16.
南充市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分析南充市农地资源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农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合理利用农地提出了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原则、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99年和2010年两期影像数据,在遥感软件EDARS IMAGINE9.1的支持下对图像进行技术处理,通过计算机自动分类方法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将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水域及未利用地,同时利用数学模型和景观生态学理论,分析了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和格局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999-2010年间耕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变化最大,变化量占到总流域面积的比例分别为3.94%和2.42%;水域、林地、耕地的土地利用动态度明显,依次为3.06%,1.82%和1.12%;11年间草地、耕地和水域的流转较为剧烈,变化速率较快;11年间石羊河流域的土地利用偏离度为持续缓慢下降的趋势,下降幅度达到0.04,土地利用活动对自然景观的干预趋于缓和;景观优势度增大,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均匀度有所减少,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影响明显;人口、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在短时间尺度上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quantitatively explores whether land cover changes have a substantive impact on simulated streamflow within the tropical island setting of Puerto Rico. The Precipitation Runoff Modeling System (PRMS) was used to compare streamflow simulations based on five static parameterizations of land cover with those based on dynamically varying parameters derived from four land cover scenes for the period 1953‐2012. The PRMS simulations based on static land cover illustrated consistent differences in simulated streamflow across the island. It was determined that the scale of the analysis makes a difference: large regions with localized areas that have undergone dramatic land cover change may show negligible difference in total streamflow, but streamflow simulations using dynamic land cover parameters for a highly altered subwatershed clearly demonstrate the effects of changing land cover on simulated streamflow. Incorporating dynamic parameterization in these highly altered watersheds can reduce the predictive uncertainty in simulations of streamflow using PRMS. Hydrologic models that do not consider the projected changes in land cover may be inadequate for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planning for future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