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7 毫秒
1.
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扩散和大气湍流受地形因素的影响较大。在以往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往往只利用现有的理论模型把实际的情况理想化,公式化导致预测的结果和实际情况有较大偏差。地形越简单,偏差越小;地形越复杂,偏差越大。针对以上情况,从相关的模型入手,主要探讨复杂地形条件下,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从而研究复杂地形因素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判定中的应用。通过分析扩散模型的原理及参数、大气稳定度、扩散参数、复杂地形的处理和建筑物下洗等,得出2008版大气技术导则在原理和技术上,比1993版的大气技术导则的先进性、优越性及在今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应注意的细节。本研究的成果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HJ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和火炬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分析了火炬源与常规污染源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别,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火炬源各参数的确定与修正方法。结合案例,对比分析不同排放状态、不同预测模式的污染物浓度分布的差异,进一步探讨了火炬源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对做好大气环评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CALPUFF模型在近场复杂风场条件下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2.2-2008)附录中推荐的CALPUFF模型及AERMOD模型对贵州某煤化工项目中污染因子PM10、SO2、NOX小时浓度最大值进行预测,并利用t检验对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CALPUFF模型在近场(大气评价范围小于50 km)复杂风场条件下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建筑物下洗模式的发展历程与最新理论试验成果的论述,结合HJ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等对建筑物下洗评价的相关规定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需求,分析PRIME模式的优越性,研究建筑物下洗浓度预测评价技术工作方案,并提出了建筑物下洗影响评价应遵循的技术要点和尽量避免建筑物下洗的可行对策。进一步探讨了建筑物下洗评价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李修涛  王宇 《内蒙古环境科学》2011,(11):227-227,251
摘要:本文针对大气环境影响,结合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方法阐述了大气环境影响模型及应用。有力的分析和描述了大气环境影响的多种模式,使我国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预测更加科学性、具体性、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介绍环境影响评价中复杂地形的主要大气扩散模式,探讨了AERMOD模式CALPUFF模式、ADMS模式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环境影响预测中的应用,从而更好的做好复杂地形地区的大气污染问题的预防与治理工作,提高复杂地形建设项目和规划的决策更加高效性、准确性与前瞻性、高效性。  相似文献   

7.
伯鑫  傅银银  丁峰  刘梦  徐楠  刘加刚 《环境工程》2012,30(5):71-76,99
HJ 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规定大气环评工作采用估算模式(SCREEN3)来确定评价等级,而进一步预测模式AERMOD的实际预测结果与SCREEN3的估算结果并不完全一致。新一代估算模式AERSCREEN耦合了AERMOD的相关内核(AERMOD、AERMAP、BPIPPRM),能快速计算污染源在最不利的气象条件下的浓度结果。为了解不同估算模式的差异,采用平坦地形、不同下垫面、不同污染源参数条件下的案例,对比估算模式AERSCREEN与SCREEN3的计算结果,并分析估算模式与AERMOD预测结果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修订与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2.2-2008)于2008年12月正式颁布,与原大气导则((HJ/T 2.2-93))相比,修订后的大气导则各章节都有不同程度的修改,其中改动较大的是评价等级分级、推荐预测模式、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等内容.导则修订过程中,结合国家最新环境保护政策及管理要求,修改完善了导则各条款规...  相似文献   

9.
朱亚胜  周汝勤  卢学军 《环境》2005,(Z1):173-174
在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计算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最大地面浓度及其距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93)中,给出排气筒下风方一次(30 min)取样时间的最大地面浓度cm(mg/m3)及其距排气简的距离Xm(m)的计算公式如下:  相似文献   

10.
开发区外场中距离大气扩散模式对城区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提出了对规划 (含开发区 )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而开发区建设大多在城市近郊 ,与城区一般相距十几公里以上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属中距离范围。本文分析了在复杂地形条件下中距离大气扩散模式的计算方法及其对城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区域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经常遇到多个污染源复合污染问题。由于其污染特性与单源污染不同,容易造成评价区局部地区严重污染(如出现高浓度环岛)。本文推荐使用高斯迭加模式进行复合污染的计算,并在此基础上绘制污染物等浓度线图,为环保决策部门提供图文并茂的环评资料,同时也就应用高斯迭加模式计算的产生的各种误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区域环评中大气环境容量估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区域大气环境容量的研究是实施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前提.文章综述了大气污染物区域环境容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用于其计算的空气质量模型以及大气环境容量研究的一般步骤.现阶段应用较广泛的大气环境容量的预测模型有A-P值法模型、箱模型、线性优化模型、ADMS模型及多种模型相结合的复合模式等,通过研究分析,提出了现阶段大气环境容量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有效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某燃气热电项目大气影响预测为例展开建设项目工程实例研究,展示了大气预测情景模式、预测网格点的设置和相应地形和气象等参数的选取,从科学性、工程性、可操作性等多方面考虑,提出了在实际预测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参数选取的技巧和方法。为大气影响评价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为今后深入开展大气影响预测评价工作提供思路和启迪。  相似文献   

14.
高架点源大气扩散的数值计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柳知非 《环境工程》2000,18(3):56-58
使用数值计算的方法来计算给定源强下的高架排放点源的浓度场分布情况。通过求解复杂地形上的大气热力———动力学方程组及扩散方程 ,建立了三维的风场、浓度场的数值模拟模式 ,并以云南开远电厂为例 ,对模式进行了验证。证明此方法可以成为解决复杂地形上大气污染扩散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15.
孟凡  李时蓓 《环境科学研究》2021,34(7):1583-1591
大气环境容量理论在我国的空气污染控制政策研究和管理实践中一直作为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但长期以来其概念定义和理论模型一直存在模糊之处,也未能建立公认的数学规划模型和算法.基于大气环境容量理论发展和应用回顾,对大气环境容量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探讨,并对其理论和计算方法的实用性与局限性进行了分析.该研究基于不同的大气环境容量定义,提出了绝对大气容量、广义大气容量和狭义大气容量3种概念的区分,提出大气环境容量规划的主要理论困难是大气规划空间的开放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空间边界定义和规划区外约束缺失问题,指出除一次空气污染物在局地尺度夜间边界层或山谷特殊地形等条件下可获得广义大气容量解以外,其他大部分情形往往并不能获得确定的广义大气环境容量解;指出因臭氧、二次细粒子复合污染存在二次污染物与前体物排放的非一一对应及非线性关系,传统的单物种大气环境容量理论和单目标线性优化规划方法不再适用.空气质量问题,特别是区域尺度空气污染问题并不一定是排放量超出大气容量所致,大气环境容量理论并不是一个普适理论.针对区域性复合空气污染控制问题,建议在全国或大区域尺度,基于排放状况与经济、技术可行性,采用空气质量模式情景分析与影响评估的规划方法,优化确定区域排放总量;长远可探讨建立包含技术、经济、社会变量的多物种和多目标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6.
灰场评价是电厂环境影响评价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粉煤灰的性质,决定了空气环境影响评价在贮灰场的评价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贮灰场源强的计算,则是贮灰场空气评价的关键。本文结合实际工作,从贮灰场空气污染源产生环节分析入手,结合已有资料,分别讨论了干式贮灰场空气污染源中表层起尘量和自卸汽车卸料起尘量的影响因素及源强计算,并根据其影响因素,总结了贮灰场空气污染防治措施的一些要点,希望对广大环评工作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大气扩散模型是进行恶臭污染管理的有效工具,它可以评估恶臭污染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然而,由于恶臭污染的特殊性,通常使用的大气扩散模型模拟结果是小时均值浓度,不能满足恶臭污染评估对瞬时最大值的需求,所以,需要引入峰/均值因子,将扩散模型计算结果从均值浓度(如1 h均值)转换到短时间峰值浓度(如1 s峰值).通过研究国内外峰/均值因子相关文献,以及国内外恶臭标准、评估技术中峰/均值因子的相关规定,对峰/均值因子的研究理论、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进行系统地分析、总结和评述.现阶段的研究表明,峰/均值因子受大气稳定度、距离、地形、污染源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然而,由于影响峰/均值因子的因素较多,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只能在其恶臭环境影响评价导则中将峰/均值因子设置为一个或一组固定值,与实际情况不符,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结合我国的恶臭污染评价现状,建议将峰/均值因子理论引入我国,综合考虑我国的恶臭污染特点、气象特征、地形等,探讨建立适用于我国的不同地区不同污染源类型的峰/均值因子.峰/均值因子的研究可为我国恶臭污染的精准模拟、恶臭防护距离的制订、恶臭暴露-效应关系的研究提供基本理论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大气环境保护的重点从点源烟尘治理向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发展,近20多年来,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在评价范围、内容要求、工作程序、实验方法、输送扩散模型以及与总量控制、区域规划、风险评价等的关系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在已完成的2000多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作了全面的回顾,总结了各阶段的特点及开展的主要工作,提出了6项今后应着重解决的问题和近期内可能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Wind-tunnel and towing-tank studies conducted over the past 10 years at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s Fluid Modeling Facility (FMF) of flow and diffusion in complex terrain are reviewed. A primary impetus for this work was EPA's Complex Terrain Model Development Program (CTMDP)—designed to develop reliable atmospheric dispersion models applicable to large pollutant sources in complex terrain, with primary emphasis on plume impaction during night-time stable conditions. The FMF interacted closely with the model developers participating in the CTMDP and provided support in various ways through the conduct of a wide range of laboratory studies. Work at the FMF prior to the inception of the program provided the basic framework for the model—the dividing-streamline concept— and the focal point around which the field program was design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rogram, the FMF provided direct support as an aid to planning the details and strategies of the field experiments and testing the limits of applicability of the dividing-streamline concept. Later work included exercises of ‘filling in the gaps’ in the field data, further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hysical mechanisms important to plume impaction in complex terrain and in stably stratified flows in general, testing various modeling assumptions, providing data for ‘calibration’ of various modeling parameters, and testing the ability of the laboratory models to simulate full-scale conditions. Simultaneously, the FMF responded to the needs of the regulatory arm of EPA, the Office of Air Quality Planning and Standards (OAQPS), by providing guidance concerning expected terrain effects and by conducting demonstration studies. These latter studies were concerned primarily with simulation of diffusion in the neutral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Finally, several supplemental studies were conducted, broadening and expanding upon the specific requests of the model developers and the OAQPS. The highlights of the FMF complex-terrain research work are described here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